文城读后感

时间:2023-02-24 18:04:31 读后感作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文城读后感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文城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文城读后感

文城读后感1

  《文城》里,林祥福家里,是自给自足的典范,男人耕种,女人纺织,就连孩子的教育也是在家里靠母亲亲自教授。饱学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林祥福,又一家一家的去学木匠。林祥福家里有六个长工,自田大父亲起就在林家做工。一场冰雹,田大父亲死亡,林祥福安葬了田大父亲。田大五兄弟继续在林祥福家里做工。

  农耕文明的高级在于民众的高度自治,民众上升通道畅通,民众的上升通道只有教育与武功,或文或武,都为国家所需。

  田大在林祥福一走就是十七年的情况下,即使皇帝没了,依然固定的耕种,收割,换小黄鱼。这种忠诚与诚信,是农耕文明的积淀下,民众自土地里获得的生存与处事的哲学。土地对人是忠诚与诚信的,除非大灾,否则多多少少都会有收获,土地从不辜负劳动。

  农民对于劳动成果之自信,使得他只要还可以在土地上耕种,便自觉的保持着忠诚与诚信。

  阿强与小美,因为欺骗林祥福,因为盗窃了林家的金子,失去了自信,也失去了正常的生活。阿强怕的是还不起钱,阿美愧疚的是林祥福的心和女儿。但阿强和小美终究是善的,他们骨子里的善,才使得他们的怕与愧疚。

  《文城》的某些落脚点与《白鹿原》有些像,白鹿原上,村子高度自治,大事小情有祠堂由组长与众长老相议。《文城》里的溪镇,也是高度自治,大事小情有商会与众大户相议。

  百姓的安居乐业,与社会道德的高度稳定是农耕文明的高级之处。清末落后,是中国之农业生产模式,已无法与英国之工业生产模式抗衡。闭关锁国,使得中国失去了与工业生产与时俱进的机会,所以中国失去了大国地位。经济基础决定了军事实力,军事实力之落差,使得列强看清了中国之软之可欺。

  列强对中国,就如强盗之对百姓。一斧子一个人,看起来强大又残暴,但最终死于复仇。强盗逻辑、野蛮文明终究是走不远走不长的。民众群起攻之,强盗与野蛮,违反天道,终究要被绞杀。

  兵患来到溪镇,传统文化知识之强,在于一个“道”字。顾益民保护了村子,是以一个“盗亦有道”的道理,对手哪怕是手里有枪,在面对着拿自己当人看的顾益民,亦是不忍下手的。

  溪镇守卫战!齐家村联防!可见农民不光会种地打渔,亦是会守卫家乡英勇无畏的.。就像《我的团长我的团》里,大家想的是打完仗,回家去,种田去。

  农民骨子里的那种“相信的哲学”使得他们相信战争不会长久,使得他们相信自己的归属还是土地。

  这就是农耕文明的强大之处。土地教给我们的道理——一切灾难都会过去,一切付出都有回报。所以,我们不用偷不用抢,靠自己的劳动就可以!

  由此,按照《遥远的救世主》里文化属性来说,农耕文明是强势文化,是直接获取、是符合客观规律的文化。

  至于农业经济模式,还是工业经济模式,这不重要,农耕文明有其强大的适应能力,需要机器会有机器,需要枪会有枪,总之世界上有什么,我们就会有什么,这是农耕文明积淀下来的强大自信与强大的生产能力。

  抛开人性不谈。因为人性互通,只要是人,无需分你我。

  在《文城》里,在那段离乱的历史里,我终于读到了一点我们自己的文化自信。

文城读后感2

  喜欢看余华的小说,《文城》是余华八年之作,最新作品,想看看写了什么?

  小说的名字,是故事中的女主角的哥哥胡编的,现实中并不存在,但是,却成为主角一直寻找的地方。故事是主人公写娶妻生女的内容,情节太过复杂。主角是一户殷实的北方人家的儿子,家里有地,靠收成积累下不少钱,还有房子。父亲走的早,母亲织布远近闻名,生意也不错。儿子的教育由母亲安排,除了读书,还负责地里的庄稼和活计,一切都安排的妥妥当当。

  每年,母亲都会拿一匹织锦去为儿子相亲,如果相不中,布就留给人家作为补偿。直到母亲去世,也未找到合适的儿媳妇。之后儿子自己拿着母亲留下来的织锦去相亲,也未如愿。家里有田家作为管家,跟着林家很多年了。管家老了,儿子田大接着跟着林家继续干。

  有一天,两个南方的年轻人出现在林家门口,请求住宿一晚,林祥福同意了。住了两天,男的说他是哥哥,带着妹妹去京城找亲戚不方便,想让妹妹寄住在这里,等待他从京城回来接她。两个人说話都是南方話,林祥福听不懂,看着哥哥阿强和妹妹小美不像是坏人,就同意小美留下来了。

  长话短说,日久生情,林祥福和小美在一段拘束的生活过后,过起了小日子。小美除了做饭,打扫房间,还学会了织布,这让林祥福感觉踏实了。他高兴的让小美看了家里的金条,大金鱼,小金鱼,和地契,房契,认为小美是自己的妻子了。可是,小美还是走了,带走了一半的金条。这让林祥福没有想到。半年多了,小美又回来了,说是肚子里有了林家的骨肉。林祥福以为小美不会再跑了,因为有了孩子。可是,当孩子两三个月后,小美还是消失了。于是林祥福抱着女儿踏上了寻找小美之路。最后在溪镇落脚,他找不到阿强说的文城。他在这里靠木匠手艺做起,越来越好,有了上百亩土地,女儿订婚了。想不到土匪将商会会长绑架,林祥福代表全镇去交赎金,结果被土匪活活打死。

  女儿在上海读书,林祥福要找的小美就在溪镇,一直躲着他。小美是阿强的童养媳,后被婆婆休了。阿强偷了家里的银子,接小美去上海花天酒地一番,然后准备去京城寻找亲戚。路上没有了盘缠,借宿在林家。两个人合谋,小美留在林家,阿强在附近等待。结果几个月后,小美偷了金条与阿强一起南行。路上小美发现自己怀孕了,便回头去了林家,打算生了孩子再去与阿强汇合。这次,小美离开没有偷拿金条。两个人最后选择了回家,母亲已经病故,父亲病重,不久也走了。没有想到林祥福带着孩子找到了溪镇,小美和阿强躲在家里不出去,害怕遇到林祥福。在溪镇大雪,祈祷灾难快点过去的时候,两个人被活活的冻死了。

  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围绕着人性,描写了复杂的.内心活动。每一个人都是活生生的,有人的一面,也有鬼的一面。主人公林祥福和商会会长是比较正面的人物,而小美和阿强,虽然做了坏事,却又让人恨不起来。最可恨的是土匪,惨无人道,造成了故事中太多的悲剧。

  故事不错,但是与预期还是有差距,似乎没有超越余华之前的作品。

文城读后感3

  读完《文城》令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林祥福一直在寻找文城。而是另一人对文城的说法。阿强对小美说,“他(林祥福)越走越远去寻找文城了。”阿强说到文城,小美不由再问,“文城在哪里?”阿强说,“总会有一个地方叫文城。”

  当我第一次读到这段对话时,并无觉出它有特别之处。但当我再次回味这段对话时,我似乎明白了作者的写作之意。在这暌违的八年里,他似乎也在寻找着一个叫“文城”的地方。

  “文城”是什么?在我读到最后,才恍然般的明白一它不应是一座城的名字,而是一个人活着的信仰和追求。

  文章的一开始,我就感受到了一种的凄凉,一种不可名状的悲伤,且还夹杂着一丝丝不易被控制的感动!它的一开始就如是一滴浓浓的墨滴在了宣纸中央,霎时间又缓缓地向四周蔓延开来………你无法准确地把握它的去向,你也只能是随着它的不断蔓延而随从下去。——这,便是我对这部新作最真实的感受。与作者先前的作品相比,这部更显“磅礴”。它也是由一个人开始的,但却不是由一个人结束的。

  这像是一部未完待续的作品。不得不说,作者这一次算是真正地彻底地放开了。他敢于让读者去想象,敢于直面不同的声音,敢于承担一切的风险。又不得不说,这绝对是他又一次的全新尝试。比如,他描写村民拼杀土匪时的一个场景,他就写道“有一个土匪被剪刀活活剪死。”这句话初读不觉得有什么,当你再读时,你就会觉得哪里不对劲。且不说这种杀法有没有可能,但就在那种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场面里,你手拿着剪刀是去剪敌人还是去捅敌人?以我们一般人的思维来看,必然是“捅”来的更直接也更有力道。但作者却认为“剪”比用“捅”更好。在这万分紧张的情况下,作者给我们来了一个“慢动作”。由此可见,作者写作之用心可见一斑,每一字,每一句,都是经过反复思考琢磨后才输出的'。

  但如果说,只认为这是一部未完待续的篇章,那也并不完全正确。因为,在我觉得它未完待续的同时,我又觉得它是完整无缺的。因为它的名字叫“文城”,而作者也通过了“补”的方式,向我们完整地呈现了小美和阿强的故事,以及“文城”的由来。读过全篇,你会发现当初的那滴“墨”已经耗干,它不再蔓延。只当你俯瞰这幅“墨”时,你会惊讶地发现,你竟然看明白了很多。

  读完《文城》,我的心和思绪终是散的。只有当我慢慢归拢回忆时,才勉强能把这个故事完整地拼凑起来。每当我冥思重想之时,我的脑海总是会把它想象成是一滴重墨,然后又想象着它在宣纸中央滴落。

  “文城”是一座永远伫立在心中的城;因为有爱和念想,所以它不是空的,更不是虚的。记得,我曾读过史铁生写的《命若琴弦》。当年不觉有何感触。直到我读了《文城》,才真的明白过来,人活着有时仅仅是因为“信念”、要么是对生的信念,要么是对一个人的信念,再要么是对一件事的信念。心中的信念没了,期盼没了,活着就是无望的,虚无的,不可接受的。我想,这大概就是生而为人的又一重意义吧。

文城读后感4

  《文城》是余华先生的一部全新长篇,是瀚海园读书会推荐阅读的一部作品。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xx年3月出版。

  (一)苦难岁月里的温度

  《文城》的时代背景是清末到民国北洋时期,有北洋军阀潜逃的场景,是国家、民族、未来、现实,都需要温度的时代。

  在那个蛮荒时代,一个叫林祥福的男子;一个有温度的男子;一个带给苦难岁月里温度的男子;一个经历了一场活着的温度的男子;一个与突然闯进他生活带给他温度的女子风一样的来去之爱与找寻。

  在那个蛮荒时代,作者笔下演绎着一个个被时代背景限格的`人物形象。是苦难与富有,善良与邪恶,卑微与高尚,道德与劣行,现实与期盼,温度与冷漠的交织。

  活着就是与世界和解,就是一种温度。读此部作品,读出在特殊时代背景里,为活着而需要的温度;为情感遇见与失去所需要的温度;为守护家园土地与人所需要的温度;为救助救援而无偿付出的温度;为找寻与思恋的温度。在苦难岁月里,这一丝丝温度,让时代背景的磨难带着深深的陪伴。

  (二)磨难中的找寻与错过

  《文城》作者笔下的主人公——林祥福有一个还算不错的家庭,家里有帮他搭理家园的“田家父子兄弟”。生活被偶然出现在他家的“小美和阿强”打乱。小美是阿强的童养媳,嫁给阿强任劳任怨,因为接济自己弟弟动用了阿强家的账房银两,被休书打发回娘家。阿强无法忍受没有小美的日子,也动用自家银子,带着小美流浪。走到了林祥福家,其实是避难一阵,不曾想小美与林祥福有了孩子。小美是上帝送给林祥福的礼物,也让林祥福得而失去,失而复得。最终,林祥福还是守着襁褓里的孩子走在了找寻的路上。找寻文城,找寻小美。一路找寻,一路磨难,经历那个时代离、合、抢劫、战乱、爆匪。

  说是错过,不如说是不曾拥有,在那个时代里的人善良中隐藏着愚昧,真诚中隐藏着幻想,欺瞒中隐藏着无奈,现实中隐藏着稚嫩。

  (三)悲情人生中的希望

  《文城》人物主线林祥福带着找寻文城,找寻小美的希望,与那个时代融合,与友情兄弟情怀柔和,与襁褓里的孩子温润。

  在找寻的路上,沿着小美留下的一点点信息驻足“溪镇”,结识陈永良,与顾家成为“亲家”。这些生活中的希望,给了林祥福活着的意义。也给了那个时代希望,给了襁褓里的孩子希望。

  (四)文学的神秘力量

  余华先生在此部作品封底的腰封写到:我们总是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语言的作家那里,读到自己的感受,甚至是自己的生活。假如文学中真的存在某些神秘的力量,我想可能就是这些。

  一部作品的问世,就是作者用心孕育的孩子,在与作品对话中,就能体会到文学的力量。

  余华先生说过,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这部作品里,围绕人物主线所展开的故事情感悲伤中有温暖,邪恶中有善良,冷漠中有热情,人物都是为活着而活着。

  在盛夏七月,读完此部作品,再次感受余华先生完美的文笔。感受蛮荒时代悲情故事里的温度。我想这是文学的力量。

  感谢《文城》,感谢余华先生,感谢文学的力量。漫漫人生路,文学之路最美好。愿我们都在阅读中享受文学的魅力,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写万言文!

【文城读后感】相关文章:

简爱读后感 《简 爱》读后感10-27

读后感03-27

经典读后感03-30

《匆匆》读后感09-30

《哈姆雷特》读后感10-01

《童年》读后感10-01

《青鸟》的读后感10-01

读后感的作文06-09

《红与黑》读后感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