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瓦尔登湖》有感

时间:2023-06-30 07:37:12 读后感作文 我要投稿

读《瓦尔登湖》有感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读《瓦尔登湖》有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瓦尔登湖》有感

读《瓦尔登湖》有感1

  没必要迎合别人或者社会的期待去做高富帅,去做好男人,事业家庭两不误,我觉得那是别人的想法,不是自己的,为了别人的期待去苦恼那是自寻苦恼。

  关键是什么是真正的富裕,美国哲理大师梭罗给出了答案,他是19世纪中叶哈佛大学毕业的高材生,那是精英中的精英,他经过商当过律师,按理说他要是想发财那是分分钟的事,他没去这么做,为啥?因为物质富裕对他并不重要,他知道真正重要宝贵的是时间,追逐财富必然伴随光阴荏苒,那他何必把时间浪费在不重要的事情上,因此他选择寄宿自然的生活,在农村盖个小屋,种种田,看看花开花落,四季变迁,并选择那些经典名著重点阅读,追寻伟大心灵的沟通交流,因此他并不贫穷,他在精神上很富裕。

  当然那时候美国社会不这么看,认为他就是个loser,隐世避居,逃避现实,但50年后他的名著(瓦尔登湖)在美国广为流传,他在乡村的亲身示范,他对生活的态度,他对人生价值观在这本书里完全体现出来,可以说他是美国浪漫主义超验主义的代表人物,他通过躬亲自然,净化心灵,认为他的心灵已经接近神的程度,因此他何来贫穷。他的这本书在美国仅次于圣经的`出版量说明了他的生活理念对美国民众的影响程度。

  那我们生活在21世纪,平心而论,我们真的穷的吗,是真的吃不饱穿不暖吗?还是仅仅是和同时代那些高富帅的比较中感觉自己贫穷?那对比19世纪的梭罗的生活条件,我们是不是又生活的太好了呢?如何认识寂寞,心灵的温度代表了寂寞的温度,你的心灵越追求对你自身有价值的事,达到痴迷的程度那你越寂寞;价值的深度代表寂寞的深度,你的价值观越脱离肤浅的价值,那你自然越寂寞。

读《瓦尔登湖》有感2

  如果鸟儿的翅膀系上了黄金,鸟儿就不能在空中自由地飞翔。如果我们的精神之翼系上了黄金,我们就不可能有诗和远方。——————————题记

  曾国藩曾说:"看书犹如攻城略地,开拓土宇。"我非常喜欢这句话,认为它非常形象。阅读时获取知识与攻城略地的成就感一样"过瘾",这种唯心的臆想与感受,在功利主义泛滥的时代,真是显得天真又幼稚。但或许正是因为这份天真与幼稚,我们的精神羽翼才得以不断丰满,才能飞向有诗、有梦的远方。

  阅读是一种关乎心情,也关乎心灵的精神体验。一卷唐诗,会让你舒畅愉悦;一阕宋词,会让你豁达超然;一首元曲,会让你痛快淋漓。你在孤寂时,可能去读陶渊明抑或苏东坡;你在忧伤时,可能去读李清照抑或陆放翁;你在茫然时,可能去读李太白抑或辛弃疾。当然,不同的文字也会带给你不同的感受和体验。其实,阅读就是为了寻找一份精神的寄托与宁静。

  人们时常会在成功与失败,得意与失意,清醒与茫然,希望与绝望之间纠缠、矛盾、挣扎。不管你此时是怎样的状态,如果你选择阅读,我认为有一本书总能带给你想要的心灵归宿感,它就是美国作家梭罗的《瓦尔登湖》。

  9世纪的美国,经济迅猛发展,拜金主义与享乐主义思潮泛滥,刺激着人们对财富进行疯狂的追逐。工厂的浓烟取代了袅袅炊烟,高楼的耸立取代了郁郁森林,机器的轰鸣取代了婉转鸟鸣,污浊的废水取代了清澈河流。到处弥漫着物质的铜臭,人们的精神空间被不断侵袭,紧接着便是精神城池的座座沦陷。面对这些,梭罗毅然选择"拒降"!他要彻底挣脱那无数的羁绊,他要"做一个幸福的人",要过一种"真正的生活"。1845年3月,梭罗借来一柄斧头,走进瓦尔登湖边的`森林里,开垦自己的田地,建造自己的房屋。这里没有工业社会的喧闹,没有现代社会的浮华,他与湖水、森林、飞鸟对话,他在船上钓鱼、吹笛……他骄傲地宣称:"每个人都是自己王国的国王,与这个王国相比,沙皇帝国也不过是一个卑微小国,犹如冰天雪地中的小雪团。"

  梭罗用宁谧又温暖的文字,记录下他在瓦尔登湖长达两年的时间里的日常生活状态、思想体悟与重塑自我的心路历程。他说"从瓦尔登湖的水波中可以测出自己天性的深浅",湖水就像一面镜子,太多的人从中看到自己被扭曲的本心,却有太少的人能真正拂拭心镜,放下束缚灵魂的东西。但是梭罗做到了,他在大自然中、在宇宙奇趣与命运交叉的城堡里,真正明白了生命的博大、崇高与神圣。他用诗句热情地歌颂着瓦尔登湖,他的女神,他的情人:

  这不是我的梦用于装饰一行诗我不能更接近上帝和天堂甚于我之生活在瓦尔登我是它的圆石岸飘拂而过的风在我掌中的一握是它的水,它的沙而它的最深邃僻隐处高高躺在我的思想中。

  我羡慕这样的诗句,更羡慕陶醉在这诗境中的梭罗。

  真正好的作品,带给人的不应当只是短暂的欢愉。阅读也不应当被我们视作逃避现实的方式。正如梭罗在《瓦尔登湖》中告诉我们的不是逃避"无往不在的枷锁",而是教我们寻找一块可以照视自己心灵的镜子,放下灵魂所有沉重的东西,才能得到精神的升华。

  回顾自己的人生经历,我也有过很长一段时间沉浸在世俗的浮躁与喧嚣的涡流中,追逐着财富与功名,束缚了灵魂的自由,迷失了精神的方向。幸运的是《瓦尔登湖》给了我启示,因为我所在的学校里也有一方湖,"湖是风景中最美、最有表情的姿容",却需要人们睁开那双发现她美丽姿容的眼睛。我时常漫步在这湖畔,并为她写下这样的诗句:三月之晨,细草微风,烟柳绕堤,疏影横斜,林鸟争鸣,鱼跃有声,意自悠然。六月夏夜,凉风习习,涳涳蒙蒙,端坐待雨,荷塘莲子,暗香袭人,最是惬意。秋月行空,星垂平野,一泓汪洋,明瑟可爱,桐叶漂逐,信步闲吟,胸中洒然。冬雪扬洒,水天一色,云气浮冉,如龙藏焉,踏雪寻梅,濯魄冰壶,莫不畅怀。我还为她取了名字——醒湖,喻示莫要随波逐流,应保有皆醉独醒之志。

  后来,我在学校组建了"醒湖诗社",编辑出版《醒湖诗刊》,创办文学网站,开设文学讲座,做着自己喜爱又有意义的事情,身边聚拢了一大批热爱文学的青年学子,他们作诗填词赋文,尽情地展现青春的活力与风采。林间清风,湖上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都成为永久的精神财富,他们体会到了生命的幸福和意义。"醒湖"也成为我们共同的"忘形知己",就像那神圣的"瓦尔登湖"。其实,梭罗想教给人们的正是透过纯洁透明的湖水看清自己灵魂的面貌,透过悠然空灵的天籁之响听清自己精神自由的声音。所以,我认为自己真正读懂了《瓦尔登湖》。

  法国浪漫主义诗人雨果曾说:"我们不只需要一双脚在地上走,我们还需要一双翅膀在天上飞。"化用印度诗人泰戈尔的诗句"如果鸟儿的翅膀系上了黄金,鸟儿便不能自由地飞翔",我说我们的精神之翼也不能背负黄金,因为,我们不能只有现实的苟且,我们还需要有诗和远方。

  拥有纯洁、丰满的精神之翼吧,让我们飞翔在自由的天空,体味生命的美好与神圣。

读《瓦尔登湖》有感3

  《瓦尔登湖》中没有叙述什么波澜壮阔、曲折离奇的情节。罗梭用朴实而又富含哲理的语言向我们叙说他在瓦尔登湖的生活故事,书中有许多篇幅是关于动物和植物的观察记录。他在这里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观察鸟类、动物、花草和树木的变化。

  刚开始读时,这些故事情节让我感觉很枯燥繁复,看了几页我就萌发放弃的念头。正如徐迟先生在《序言》中所说:“《瓦尔登湖》是一本寂寞的书,是一本孤独的书。他只是一本一个人的书。”当我静心下来的时候,我再次拿起这本书,去读这神的思想!

  他静静的卸载城市的喧嚣,用心写下孤独。他思考人生,让我的心如净水般澄澈。他让我感到敬畏,他的生活是如此的'简单而又芳香扑鼻,虽然短暂而又意蕴深远。他的精神世界绚烂多彩,而且是精妙绝伦,世上这样的智者怕是只有些许吧。

  如果你有时间,不妨也读读《瓦尔登湖》这本静静的书,走近那些伟大的心灵,聆听智者睿智的语言,不仅让你提高自我认识,多识大自然鸟兽草木之名,而且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感受,采集到生命的美果,从而获得一种简单、独立、大度和充满信任的生活,不断走向更高的生命境界。

读《瓦尔登湖》有感4

  《瓦尔登湖》最打动我的是那一段最为孤独的时光,对比半年前,现在我更喜欢孤独一人了。我甚至不想告诉人们,独处的时光是多么的美妙,因为怕被人知道然后被剥夺。

  但我认为我的这种爱好是最低水平的,我只是注意到一种快感,大约还不足以达到哲学命题。而促使我去探索这个极少人关注的命题,正是梭罗在《瓦尔登湖》对于孤寂的论述:我热爱孤单,我从未找到比孤寂更好的伙伴。

  一般来说,和人在一起比一个人呆在家里更寂寞。无论在哪里,思考或工作的人都是孤独的。孤独不是用一个人与他的同伴之间的距离来衡量的。一个真正勤奋的`学生,即使挤进剑桥大学拥挤的教室,也一定像沙漠中的苦行僧一样孤独。

  在瓦尔登的第一年,梭罗几乎什么也没做。从中午到傍晚,他一直坐在湖边的树林里晒太阳。他从不感到无聊,他从不觉得自己在浪费时间。

  在这段时间里,他实现了精神与肉体的分离,有一个灵魂“我”在身体“我”之上观察,如此真实和赤裸裸的观察,使他成功地对一切行为和后果漠不关心。梭罗独自一人住在湖边,几乎是个隐士。他拒绝社会,因为他认为社会太廉价了。人们必须遵守某些规则,说得好听点是礼貌礼仪礼,这样就可以忍受频繁见面,而不引发相互争吵。

  我们的生活是如此的拥挤,充满了彼此的方式,充满了彼此的障碍,以至于我们失去了对彼此的尊重。对于所有重要而充满激情的关系来说,少拥有它们也已经足够了。

  在此基础上,我无知地认为他是一个隐士,像中国古代的大多数隐士一样,对自己的名声不屑一顾,逃离至大山深处。

读《瓦尔登湖》有感5

  读了亨利。戴维。梭罗写的《瓦尔登湖》,其中有这样一段:"奴隶主拿出奴隶为她创造的十分之一的盈利给奴隶。也有一些人以做好事为名,雇佣穷人去他的厨房干活。但是她们为何不自己去厨房干活呢?这才是真正的做好事,你四处吹嘘说,自己拿出收入的十分之一用作慈善事业,也许你该拿出十分之九才对,否则社会只能收回十分之一的财富。究竟财富所有者的慷慨,还是主持正义者的疏漏。"

  虽然索罗的某些思想有一定的'深度。但是关于他这方面的观点,我是不赞同的。

  首先他说的奴隶为奴隶主创 造的十分之一的价值。咱研究一下,这个十分的价值是奴隶创造的吗?我努力能创造十分的价值,他怎么还能去做奴隶呢。

  所以说这个十分的价值里边只有奴隶的十分之一,才是公平的。

  我在中学的时候,学到经济常识有一个概念叫剩余价值。"剩余价值就是资本家剥夺和榨取工人的利益".那个时候我就非常质疑,这一个观点。

  如果一个人能带领100个年收入 万的人。最终获得年收入 0万的利润。而这个领导者获得 00万的利润。那么我觉得,这个领导者就是一个好人,这个剩余价值是他应得的,是公平的。因为他的智商和能力和 00万的价值是相等的。只有这样才是公平的。

  行善并不意味着。领导者也要进厨房。他进厨房就是对她智商和能力的浪费。如果都去厨房的话,谁来发工资和养活他们。

  所以,他这个都进厨房的观点,我认为是很可笑的。

  如果每个人都在厨房。或者是只挣够自己吃喝。并不能给社会带来利益。也不能带领其他人生活的富足。社会的发展,靠谁?

  我希望社会多一些能给他人带来利益,能让他人过上富足生活的人。而不是只能自给自足,甚至靠国家补贴,还去耻笑那些为社会和他人带来利益的人。

  很多人的思维就是这样,要穷大家一起穷是没有问题的。如果有能力的人带着大家都富起来。但是这个有能力的人赚的多的话,就会成为一个坏人。就会被这些人去唾骂。

  我实在是搞不清他们是怎么想的?

  这种思维模式,大概也是导致贫穷的根源吧!

读《瓦尔登湖》有感6

  美国著名作家哈丁曾经这样评价《瓦尔登湖》:“《瓦尔登湖》内容丰富而又意义深远,它是简单生活的权威指南,是对大自然的真情描述,是传世久远的文学名著。”

  许是在嘈杂社会中生活太久,刚翻开书的我还不太懂哈丁为何如此评价这本书,随着深入,我似乎渐渐懂了。

  《瓦尔登湖》记录了梭罗在瓦尔登湖畔生活的所见所得,想象彼时的梭罗漫步在瓦尔登湖畔的田地里,闻泥土和青草的芳香,品尝野果的甘甜,在田埂与农夫并肩坐下闲谈庄稼,眼中却眺望着瓦尔登湖,碧水蓝天印在眼中......

  我很欣赏梭罗的一种做法,“怀着反正可以再抵押给他的心思,以他开出的随便什么价格买下土地”,“甚至会出一个更高的价钱把每件东西都买下来”。我想称之为“随意”,而我却做不到如此的“随意”,可以说现在已鲜有人能做到如此地步,我又极羡慕这种“随意”。梭罗拥有的想象力将他带到遥远的地方,我们却被现实折断想象的翅膀,无法飞翔。想起舒伯特,他也曾在水清林碧的维也纳森林居住,这片森林带给了舒伯特的.不仅是心灵的放空,还有灵感,《美丽的磨坊姑娘》便诞生于此,我想这便是大自然的魔力吧。

  梭罗在瓦尔登湖畔的生活是孤寂的,在《访客》中梭罗说:“我也跟大多数人一样喜爱交际,任何精神旺盛的人来时,我一定像吸血的水蛭似的,紧紧吸住他不放。”与“朝圣者”交流生活意见,体验劳动带来的人生的快乐和自尊,送走严冬,迎来春天。在他眼中“春天的来临,很像混沌初开,宇宙创始,黄金时代的再现”,他是热爱生活的,是热爱春天的,春季能给人带来的是新生的喜悦。雪莱在《西风颂》中有这样一句话:“要是冬天已经来了,西风呵,春日怎能遥远?”人生的冬季来临,春日怎会遥远?阳光会照亮内心的每一个角落,一如春日的来临那般再现黄金时代。人生的低谷自会过去,我们需要勇于挑战。

  在《结束语》中作者讲述了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理想:“不必给我爱,不必给我钱,不必给我名誉,给我真理吧!我们身体内的生命像活动的水,新奇的事物正在无穷的注入到这个世界来,而我们却忍受着不可思议的愚蠢。”我们的确愚蠢,被欲望遮住眼睛,混混沌沌的行走于世,一生奔波劳碌却不知心灵真正追求的是何物,我们的确像水,新奇的事物如注入水中的各种东西,是被欲望玷污,还是努力前行追随梦想,全靠自己的抉择,我希望每人皆可像后者,“一个人若能自信的向他梦想的地方前行,努力经营他所向往的生活,他是可以获得通常还意想不到的成功的”,愿你我都能寻到梦想的地方。

读《瓦尔登湖》有感7

  阅读完最后一行文字,我合上了《瓦尔登湖》墨绿色的封面,一股清凉的湖水已然汇入心间,澄澈见底,将心境荡涤得如一泓秋水,不染纤尘。如我所想,《瓦尔登湖》是一本集寂寞、恬静和智慧于一体的书,也许它只适合在寂寞与恬静之时静静地阅读,享受它充盈心灵瞬间那种奇妙的感觉,感受它那独具魅力的文字带领我们去体验生活的点滴……

  这本书的封面上印着这样一幅耐人寻味的图画:两行向远方延伸的铁轨中间,立着无数挺拔的大树。这是否是这本书以一种含蓄的方式暗示着我们什么?梭罗说:“来到这片树林是想通过一种经过省察的生活,去面对人生最本质的问题。”我时常思考着,在现实的社会当中,在现代文明改造和穿越自然之前,是否也应该多一些自省与自察?从某种意义上说,《瓦尔登湖》又是属于当今时代的。

  由此,《瓦尔登湖》在阅读空间中所占的起点和终点,那便是心灵和当今时代。

  现代生活给人类提供了几乎为所欲为的舒适,水泥建筑抒情地摩天,水泥地面光洁少尘,各式各样的大工厂为我们生产发展提供了更为便利的条件……我们的祖先在被自然奴役时,敬畏自然、崇敬甚至神化自然,而作为子孙的我们,却颠倒过来奴役、蹂躏、称霸自然,“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似乎成为了我们人类值得骄傲的`口号。

  然而笑容还未来得及绽放,历史这块魔方已从正面翻转到反面:水土在流失,大地逐渐沙漠化,地下水在不断地下沉,天空出现臭氧空洞,灰蒙蒙的雾霾一次次地遮蔽了我们的世界,酸雨腐蚀我们的视觉。我们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同时,又给自己埋下了生态陷阱。物种在减少,环境逐渐在恶化,人间变成了严重污染的烟尘世界,大自然又在嘲弄企图称霸地球的人类了。

  梭罗原是个要在人世有所作为而不是个出世的人,然而在两年多的湖边生活后,他看破了“红尘”,感到人世扰扰,荣华富贵不过是一个人的贪婪,他要对之心平气和,一无所求。当然,一个人从对人世有所求到无所求,这是一场艰难的心路历程。人类企图在征服自然的过程中犯下太多的错误,或许是意识到已对自然造成了无法改变的伤害,因而只能用回归自然来安抚自己的无奈和担忧。

  梭罗在书中这样表述:“不必给我钱,不必给我名誉,给我真理吧。”我想,这真理或许是敬畏自然,崇敬自然,爱护自然,珍惜自然,为自己、为我们的子孙后代,也为这蓝色星球上众多与我们共存的生灵多留下一方净土,一片蔚蓝的天。与自然和谐相处,我们心中就会少一些内疚,多一些坦然,对自然多一分感恩与呵护。与美丽大自然携手并进的明天,将会愈加光辉和美好!

  学会善待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创造属于我们自身也属于自然的真正的生活,这便是《瓦尔登湖》给予我的,最宝贵的感悟。

读《瓦尔登湖》有感8

  从古至今,人们都在为生活而奔波,却始终不明白该怎么生活,什么是“生活必需品”当我拿起《瓦尔登湖》时,它巅覆了我的认知,告诉我什么才是真正的生活。

  书中说道,食物与荫敝之处就是“生活必需品”了,明智的人不需要过于舒适。可是,现在的人们却追求过度的舒适,其实这并非我们所需的,那些永远不满足的人,也该清醒了。

  现在,有的人只知道一天到晚的.工作,却不知道自己生活的意义,时属常见。《瓦尔登湖》这本书说了,要有意义的生活。许多人努力工作,学习,可是这一切带来的可能不是财富,知识等,甚至可能变成累赘。

  作者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事实上我们只需为我们所需要的东西去工作就好,一座小屋,简单的生活,可我们却偏偏把它复杂化了。只要认真想一下,我们可以不用如此奢侈,不会烦恼,不会为贫穷担忧--人缺的不是“生活必需品”而是“奢侈品”

  我们习惯了奢侈享受,也许会对此产生质疑。可是,非洲人在山中,他们不需要空调,电话,山珍海味,他们也非常快乐。我们却一天到晚哭哭啼啼,只因为内心得不到满足。该反省一下自己了,即使没有这些奢侈品,我们依然可以存活。

  我们表面上看似富裕,然而实际上我们贫穷得很。只不过是周围有着很多奢侈品罢了。观察富人和穷人,那些穷人终日得不到解脱。而所谓却富人即使有奢侈的生活可是人还是没变。这好似对我们的讽刺。真正的解脱,是精神上的改变,进步,而不是简单的富有!

  感谢《瓦尔登湖》它让我明白了人们生活的意义,绝不是奢侈,而是简单的生活。

读《瓦尔登湖》有感9

  “我宁愿独自坐在一只南瓜上,也不愿拥挤地坐在天鹅绒的坐垫上”

  —《瓦尔登湖》

  如果一切如梭罗所言,在这个伤痕累累的星球上,有这样一片湖,你愿意吗?

  人类的必需品是什么?如果如梭罗所言,食物,衣服和住所。食物毋庸置疑,没有食物人类包括地球上的其他生物也无法存活。衣服,早在几千年前便被创造出来,并且至今没有被淘汰掉,可见衣服是人类思想的一个标志。住所,请试想一下你在野外露天生活,突然一场大雨,便有可能因此消失在这个星球。

  为什么其中没有讲到关于人与人相处时所需的美德呢?比如诚实,善良,或者“爱”。那是因为梭罗更向往一个人的孤独。他在瓦尔登湖畔亲自搭建了一个小木屋,居住了两年又两个月,与动物为伴,与花草为友,从夏日到春季,从黎明到傍晚,从美丽的瓦尔登湖到三只蚂蚁的“世界大战”。他以一种亲切的`目光看这片湖,看自然,仿佛已经活出了一种新高度!

  “一个湖是风景中最美,最有表情的姿容”无论是鱼打涟漪,还是水草丛生,都被梭罗用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描绘出来,在他心中,瓦尔登湖是纯洁,高尚,深刻,博大,富有生命的象征。他在瓦尔登湖得到了真正的自由,舒适。从梭罗的字里行间不难看出,梭罗对现代文明是抵触的,他讨厌工业革命的黑烟污染了环境,现代发展的脚步过快,以至于他心生厌恶,最终“逃”到瓦尔登湖,幽居了两年多。

  在今天的中国,有太多的人为了三房两厅,月薪5000的生活而奔波,劳碌,而有些人却去西藏朝圣,去澳洲旅游,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得到的却不是自己想要的。就像一堵围墙,外面的人想进去,里面的人却想挣脱出去,就像个死性循环,人们无可奈何。瓦尔登湖有你向往的天然淳朴,幽静自然,也有你不能忍受的无网络,无交通,无文明,我们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像梭罗一样,轻物质重精神,义无反顾地跑到瓦尔登湖。有时候一台电脑和一本书放在你面前,你的选择就是你的答案!

  如果我们不能身处瓦尔登湖,就让瓦尔登湖沉淀在我们心里,像梭罗所说,“我们将在自己的内心畅游!”

读《瓦尔登湖》有感10

  我花了一个下午,读完了梭罗的《瓦尔登湖》。那是一个静静的下午,世人忙着他们的事情,我做的只是阅读。徐迟在译本序言里说这是一本静静的书,然而收获的快乐,使我想叫喊,无法安静。我读了多久,就快乐了多久。之后,夜慢慢弥漫了上来,我走到户外。脚踩大地,感觉它已变成了一个富矿,我面对着数之不尽的珍宝,欢喜异常。抬头望天,星空像是为我开启了天幕,在那里我看得到天使的笑容,那么美好与玄妙。我知道瓦尔登湖已化做神的一滴温和的泪,滴到了我心上。

  梭罗从哈佛大学毕业后做过一段时间教师。那段生活赋予了他细致入微的观察技巧。他发现每个人都可以变的富足与无忧,只要我们“有蹼的脚穿上带翼的靴”。他用博大温和的心,一针一线密密缝,为我们缝出了一双这样的靴子。

  瓦尔登湖附近是他的老师和朋友爱默森的私人领地。征得他的同意后,梭罗拿起一把斧头,勇敢地走了进去。“人类在过着静静的绝望的生活……可是不做绝望的事,才是智慧的一种表征。”在湖畔,他用双手建起了一个约14平米的小木屋,开始了他两年两个月零两天的生活。在这段不朽的时间里,他自己开荒种地,或渔或耕,得以糊口,思考和写作。

  他过着至俭的生活,生活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和瓦尔登湖水,岸上的松,飞翔的小鸟,林间的花丛一样,沐浴在无量的'光辉里,他的思想变得更加深邃和宁静。文明社会把生活变得越来越复杂,人们却找不到原始生存状态下的充实和幸福。看着那些劳碌了一天的人们,我想告诉他们:亲爱的你们啊,快到这里来,听听梭罗怎么讲。

  他不劝说大家放弃掉我们的文明,走向深山老林,都过上自耕自种的简朴生活,而是说,“我希望世界上的人,越不相同越好;但是我愿意每一个人都能谨慎地找出并坚持他自己的合适方式。”选择了你的方式并坚持,一个贫困的人也可以富足的象国王。

  对那些爱对别人的生活指手画脚的人他说,“从圆心能够画出多少条半径,就有多少种生活方式可让我们选择。”你认为成功的路只不过是其中一条。不要拿你的尺子来去衡量和鄙薄另一个。这就象我所看到的一首诗:今日为是,昨日为非;法国为乐,英国为悲。两千年前,苏格拉底用他的生命已为我们上了课:我去死,你们去活;我们究竟谁活的更好,只有神知道。

  “几百万人清醒得足以从事体力劳动,但是一百万人中,只有一个人才清醒得足以有效地服役于智慧;一亿人中,才能有一个人,生活的诗意而神圣。清醒就是生活。”我们应该清醒,为了保持我们的理性。虽然一亿人中才有一个人过得诗意和神圣,但有了这个向往,我们就可以“去探寻生命中更高的纬度”。去探寻,去追求,我们是永远不会来不及的,即便从现在才开始上路。

  “我对于每一个作家,都不仅仅要求他写他听来的别人的生活,还要求他迟早能简单而诚恳地写出自己的生活,写得好像是他从远方寄给亲人的信一样。”《瓦尔登湖》就是那封“远方亲人的来信”,是150年前的梭罗用他的清醒与诚恳写就。

  小泽征尔第一次听《二泉映月》,说“这样的曲子应该跪着听。”《瓦尔登湖》却让我站起来,从水沼中走开,并给我“有蹼的脚穿上带翼的靴”一双,于是我开始飞翔。那是怎样的一种美好啊,我禁不住热泪盈眶。

  海子卧轨前,书里放着四本书,其中一本就是《瓦尔登湖》。可怜的孩子,连死也要带着它上路。我想另一个天国里会有他的幸福,在那里,和梭罗一样,他开始每天“关心粮食和蔬菜”。他的笑容和他的房屋一样:“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梭罗说瓦尔登湖是大地的眸子,更是“神的一滴泪”。我也想去看看这个神奇的地方,还有没有垂钓种庄稼的梭罗,看看他的小木屋,破旧的四壁闪烁着怎样的光芒。但是梭罗告诉我,我不必跑到康州去朝圣,瓦尔登湖就在我心中。

读《瓦尔登湖》有感11

  我仍然记得富人和渔夫之间简短而有意义的故事:当渔夫悠闲地享受海风和简单、朴素而悠闲的海浪时,富人教渔夫努力奋斗赚钱,这样有一天他就可以忘记烦恼,无忧无虑地过他向往的生活。“我不是已经过着这样的生活了吗?”渔夫回答道。

  在某种程度上,与富人复杂的“成功之路”相比,渔夫几乎就像一个聪明人,找到了一条通往他内心的捷径,简单明了。恐怕我已经失去了生命。目前,大多数人显然选择了“富人”的道路。为了一个明确或模糊的目标,人们为所谓的“诗与距离”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和不懈的斗争。然而,他们可能会在不经意间迷失在复杂的现实中,无法逃脱。

  然而,梭罗可能知道渔夫的智慧。他选择了这条捷径——,一把斧头和几十美元仅在瓦尔登湖。湖边的森林里矗立着一座小木屋。一幅简单生活的画面在《瓦尔登湖》慢慢展开。

  在这样简单的生活中,梭罗试图直接面对生命的本质,不服从上天的命令,而是吸收所有生命的本质,从而彻底摆脱一切不是生命本质的东西,迫使生命进入死角,过滤掉其余的,只留下最基本的元素。因此,他不需要“喝茶、咖啡、黄油、牛奶和鲜肉,所以他不需要这些费用来工作”,也不需要“用蚯蚓捕捉梭鱼,然后用梭鱼作为诱饵捕捉鲈鱼”。他的`生活是“一年只有30到40天的劳动来养活自己”。它是森林中明亮的晨光和微弱的晚霞,鸟儿在啁啾,松鼠在啁啾。它是在豆田里的自由工作,朋友们不时的来访,当然,它也是远离小镇的喧嚣,对他周围邻居的关心,以及对清澈无底的淡绿色湖泊的爱和依恋。无论是在寒冷的冬日里取暖,还是在初夏的树林里漫步,与瓦尔登湖的两岸融为一体,是对简单舒适生活的无拘无束的追求。

  当谈到人们喜欢谈论的“金钱”时,梭罗断言:“金钱没有满足灵魂需要的地方。”这可能是一个不守规矩的灵魂,在追求简约主义的过程中鄙视金钱。正是这种对金钱的判断使梭罗避免了像富人一样犯同样的错误,并以简洁的方式追求最简单的生活。

  事实上,生活并不复杂。愿你也能和梭罗一起在《瓦尔登湖》岸边看花开花落,一起享受鸟儿的啁啾和昆虫的啁啾,一起打破湖面的冰,一起享受一次简单的旅行。

读《瓦尔登湖》有感12

  两年在笔尖上流转,瓦尔登湖边留存着梭罗的一方天地。他将凡俗置若罔闻,保持着孤独的自由,应当是个在大千世界中格格不入的人。

  他确实是个彻彻底底的叛逆者。

  又有谁会如他一般,毅然放弃太多生活体验。既不用聚富敛财,也不需抵抗诱惑,一生孑然独居,不入世俗。许是他没有饕餮的胃口,又许是他对凡俗无过多激情,可若要是世间之人谁也不甘如此,谁也不愿松开功名利禄的衣角吧。他犹如隐君,一蓑烟雨任平生,他又不似隐君,仍坚持着求知笃行的报负。

  只可惜,他在有生之年却得不到理解。他的朋友曾说:“我爱他,可我没法喜欢他,与其去挽他的胳膊,还不如去挽榆树的枝条呢。”梭罗身上所体现的独立性让朋友望而却步,即便是他们明白,却也无法做到真正的知己啊。梭罗好比一棵树,蓬勃向上,独立支持着自己,兀自生长着。其余人只得远观,不愿靠近也无法靠近。他是寂寞的清冷的,他与凡俗似乎划分了楚河汉界,彼此远离,默默观望。

  仅仅只是因为人们一念之间的欲望,一秒之差就大不相同的追求。

  在那个大发横财的资本主义工业时代,工商业蓬勃发展,无时无刻不在刺激着人们无限制地追求功名利禄,倒在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石榴裙下,拥有神仙一般的物质生活,何乐而不为呢?因此,人们便随波逐流地投入获利颇丰的行为之中,如痴如醉的整日忙碌,只为满足物质需求所带来的快感,只因抵不住的诱惑。

  但在此处境中的梭罗,出淤泥而不染。即便能够聚富敛财又怎样呢,我仍初心不改,清贫自守,这便是我的人生。梭罗说,“就算我获得了跟克瑞瑟斯一样多的财富,我的志向还是不会有任何改变,生活方式也不会有太大的不同。”

  他就是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的叛逆者,坚持本心的教徒。活得不同只为活出自己。

  也是因为如此,他的命运与自然有着无尽的牵扯,他将他的'才智奉献于自然,他将全部的热爱投身于乡野的一草一木中了。面对自然,他依然是充满思想的学士。海子曾这样评价他:“他既是男人又是女人,生下来的是他自己。”兴许梭罗便是如此理性与感性相结合的,通过生活,他拥有自己独特的思想,面对自然,他成为了多情的孩子。他说:“蓝鸟把天空背在背上。”他,到底还是存着一颗难得的纯真之心的,眼前之景不再是一个死物,而变得灵动和真实。我想,他在人流之中成为了叛逆者,但在自然之中成为了崇高的信仰存在。

  他的叛逆,是对污浊的世间的蔑视,他的叛逆,是对自己所推崇的自由和真理的不离不弃。他,不浮于表面,拥有着深沉的思想,他是与人流格格不入者,却是坚持本心的高尚者。我想,他的灵魂和思想一定永存于瓦尔登湖畔,欣赏着湖边的大好风光呢。

读《瓦尔登湖》有感13

  又是一个难得清闲的周末,信步走入书店,来到书架前,俯下身来,希望可以挑选到一本让自己满意的书籍。

  目光正扫过排排各形各色的书,忽的,眼角的余光瞥见一本封面暗黄又略显沉淡的文集,插图是一池略显灰暗的湖水,旁长尽了苍绿色的树木,不过,依旧是一种类似于巴黎圣母院风格的米黄色,赫然写了四个字:瓦尔登湖。上方则是一行艺术的英文,显得有些龙飞凤舞,却不失优雅,下方则是一行小字:"(美)梭罗—著。

  "真是一本奇特的书。"我心里暗暗赞叹道,外表优雅,不知内容如何,匆匆翻开书,阅读起来。

  看了许久,书里讲的是作者隐居于瓦尔登湖长达两年又两个月的时间,讲述了附近的优美景色,看似是一本介绍瓦尔登湖的书籍,实际上则是作者对于世间纷扰的一种无声抗议,和一种避讳。他隐居于自然当中,享受清新与宁静。使他脱胎换骨,重塑之身。——这种脱胎换骨不同于当年孙悟空被困在炼丹炉里后经三昧真火磨练后涅槃重生后的脱胎换骨,他更是一种抒情缓和的,使精神与肉体的双重净化,纵使作者拥有的一种田园式乐观的心态,丝毫不受世尘所影响,领悟了人生真谛,而这些,都是都市人而望尘莫及的,心灵不冲净,不满足。我们还是会困在单一的死角出不来的。我所喜欢的一个佛教故事正好可以简单说明:"有一天,梵志拿了两束花要供佛。

  佛曰:"放下。"

  梵志放下两手中的.花。

  佛更曰:"放下"

  梵志说:"两手皆空,更放下什么?"

  佛曰:"你应当放下外六尘,内六根,中六识,一时拾却。到了没有可拾的境界,也就是你免去生死之别的境界。

  放下,也正是一种舍弃,想有所获得,就必须有所放弃。 书中这样一句也写得好:"如果一个人能满足于基本的生活所需,其实便可以更从容、更淡定地享受人生。"

  我们往往可以有一种美妙的猜想,或许他正在湖边,站在绵软的草地上,湖面投影出青天白云,他正跪下,亲吻一束刚刚绽放出来的紫色雏菊,四周的青樟树随风飘荡连成一片,这或许就是梭罗对人生的一种不消极,怜香惜玉的精神吧。

  往往,心中能反映一切事物,如流水一般,当我们心平气和的时候,它便是最安宁的平湖秋月,心情微微波动,它便是淙淙的流水,当我们高兴时,它便是潺潺。更可能我们激动抒情时,它便是汪洋大海长江滚动,可不管怎样,终将是如水一般的一种形态,总有它的独特,一种静谧,或一种浩瀚。

  我们要怜惜,如水之心,即可包容万象,缓和、静谧,或许它可以柔软到可以随便一触便失了形,同时也可以拥有刚烈到这天下无一物可击散的一面,却也可以用有滋润万物的能力,同时却也可毁灭这世间的能力,这便是水的善变,水才真正懂得以柔克刚的境界。

  其实无论什么时候,无论在什么地方,怀着一颗如水一般的心态,放空自己,让纯净、洁净填补内心,让善良刚毅武装心情,怕是到哪里都一样的,只不沾染世俗尘埃。心如水一般见明,不论是瓦尔登湖也好,都市也好,也就都一般的释然了。

读《瓦尔登湖》有感14

  你有过因为喜欢一本书的封面而渴望读它的经历吗?你有过刚开始读时感觉艰涩难懂却越读越有味道的经历吗?你有过读后久久回味其中的阅读经历吗?我有!《瓦尔登湖》这本书的阅读经历就给了我如上的全新阅读体验。

  这本书是一位懂书的小姑娘送给我的,我猜,这本书不是她送给我的初衷,而是另外一本书。而我却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这本书——因为我太喜欢这本书的封面了。蓝,纯净的蓝,似天空,像湖泊,若森林……蓝得悦目,蓝得悦心,蓝得想融入其中。纯净的蓝上漂浮着嫩绿的、鹅黄的树叶,让你想到春天,想到秋天,想到一棵树,一片森林……我不懂配色和设计,却被这美好的画面所吸引,忍不住走进了它。

  翻开这本书时,映入眼帘的是这样一行字:“你能把你的心安静下来吗?如果你的心并没有安静下来,我说,你也许最好是先把你的心安静下来,然后你再打开这本书,否则你也许会读不下去,认为它太浓缩,难读,很深,甚至会觉得它莫名其妙,莫之所云。”彼时,正是夜深人静的时候,我最喜欢的读书时段,我深吸了一口气,合上书本,静静地想了想——是的,我确信我已经静下来了,我确信我能够让我的心静下来,读下去,于是我再次打开了它。

  这本书是作者亨利记录的在瓦尔登湖一个人生活的经历,从亲自动手建造必须的小房子,到种植豆类等生活必需品,再到他留心观察瓦尔登湖的动植物的变化,他用他的眼睛和心灵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而闪烁在文字间的他的思考则如一颗颗明珠,熠熠生辉,吸引着所有的读者去欣赏,去感受,去思考。

  《经济篇》里,他说:“大多数人,即使是在这个比较自由的国土上的人们,也仅仅因为无知和错误,满载着人为的忧虑,忙不完的粗活,却不能采集生命的美果。”何尝不是呢?我们大多数人不都是为了生活疲于奔命,忙碌操劳,似乎这是生活的牛车拉着自己必须如此,如果不是我们的欲望太多,奢求太多,我们完全可以在生活的旅途中采集一些生命的美果,芬芳生命的旅程的。

  《我生活的地方:我为何生活》里,他写道:“每一个早晨都是一个愉快的邀请,使得我的生活跟大自然自己同样的简单,同样的纯洁无暇。如果每个早晨我们并不是给我们自己的禀赋所唤醒,如果并不是由我们内心的新生力量和内心的要求来唤醒我们——如果我们醒时,并没有比睡前有了更崇高的生命,那么这样的白天,即便能称之为白天,也不会有什么希望可言。”我们经常说,新的一天,新的开始,崭新的太阳照耀下的我们,是不是也是全新的自己呢?!是不是可以今天的自己比昨天的自己更可爱,更努力,更向上呢?

  在《阅读》这一篇章里,他这样表达自己的观点:“许多人学会了阅读,为的是他们的可怜的便利,好像他们学算术是为了记账,做起生意来不至于受骗;可是,阅读作为一种崇高的智力的锻炼,他们仅仅是浅涉略知,或一无所知,然而就其高级意义来说,只有这样才叫阅读,绝不是吸引我们有如奢侈品,读起来能给我们催眠,使我们的崇高的官能昏昏睡去的那种读法,我们必须踮起足尖,把我们最灵敏、最清新的时刻,献予阅读才对。书本是世界的珍宝,多少世代与多少国土的最优良的遗产。书,最古老最好的书,很自然也很适合于放在每一个房屋的书架上。要坐着,而能驰骋在精神世界的领域内,这种益处我得益于书本。”读到这段文字时,我甚至有一种兴奋的感觉,仿佛作者就在我的'眼前,和我侃侃而谈,思想的契合,观点的一致,让我们穿越时空进行精神交流。读书,或许是最不能和“功利”相提并论的一件事,“我们在肉体的疾病方面花了不少钱,精神的病害方面却没有花什么,人的灵魂必须的东西,是不需要花钱买的”,那么,就去阅读吧,因为,“一本书,能解释完美的奇迹,又能启发新的奇迹,这本书就为我们而存在了。”

  ……

  无论是《寂寞》还是《种豆》,抑或其他篇章,去读它的时候,总能被其中的一些精妙语言所吸引,这样的语言密码和心灵如此契合,让心灵忍不住雀跃起来。和这些文字耳鬓厮磨的日子,正是疫情期间宅家的时候,心宁静到仿佛跟随作者来到了瓦尔登湖,在这里种豆、读书、思考,看着春天来临,过着简单而朴素的生活,也是我向往的生活。

  如果不能得偿所愿,那么,从此刻开始,就为自己在心底建一所精神家园,如作者一样,亲手建造,在这里读书,观察,思考,我有我自己的太阳、月亮和星星,我有一个完全属于我自己的世界,享受四季的友爱,享受思想扎根的快乐,过自己最想要的生活!

读《瓦尔登湖》有感15

  他以神圣而深邃的目光去寻找,终于,他发现了。这是一片安静的小湖。

  瓦尔登,一个年老的巫婆的名字,正如它一贯的神奇与静谧,这本书好像也不能引起多么大使人震惊的喧嚣,即使在许多年以后,它依旧沉淀在瓦尔登湖湖底,上面缠绕着千年黝绿的苔藓,或在水面上漾起极其微弱的层层涟漪。

  孤独

  “黄昏时分,屋主应该在他的院子里停留大约挤一条奶牛的时间,如果他愿意,可以再长一些,等待客人的到来,我常常履行这一好客的职责,等待的时间足够洗一群奶牛的奶了,但是并没有看到有人从市镇里来。”

  他独自一人,将茅屋敞开,却只可迎风伫立,对月长叹。瓦尔登湖,纵是一个偏远而圣洁的地方,但湖里还是充满着孤独。清冷的黎明,湖上还漂浮着几根细小的栎树枝干,梭罗便驾着一叶扁舟,出没于风波中了。我与他遥遥对望着,可我们中间却仿佛隔了遥远的年代。

  我不明白,他为何要远离文明社会,到一个偏僻的小湖旁,独自徘徊,他可曾看到,另一边都市耀眼的灯光。恐怕他是经历了太多的繁华与幻灭,看透了世事之无穷,人生之有限,他需要一个安静的地方去思考自己的生活吧。也许他正需要如此简单质朴的生活,看月明星淡,夕阳起落。他听从自己内心的呼唤,执意要去追寻一个遥远而不可窥探的世界,让他的思想终日漂泊在湖中,使他的宁静不受外界干扰。或许,他在瓦尔登湖,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归宿,那丰盈而充实的生活,所以他以潇洒的背影去面对现实,沉入到安静的生活里。

  法国作家辛涅科尔说:“是的,对于宇宙,我微不足道;可是,对于我自己,我就是一切。”梭罗深知自己需要怎样的生活,他排斥了牵绊他的杂乱事物,孤独地傲立在人生的顶峰,以怜悯而充满爱的目光注视着这个世界。因为他孤独,所以他能看到湖岸陡峭山坡上窄窄的小路,五月阳光下的栎树、山核桃树;看到树懒在小树丛中笨拙的身影,猫头鹰的那双凄厉而智慧的眼睛。不仅如此,更因为梭罗对瓦尔登湖一种宛若神明的爱,才使他笔下的世界如此丰富博大。周国平说:“由于怀着爱的希望,孤独才是可以忍受的,甚至是甜蜜的。”无爱的心灵是无法享受到孤独的。

  对抗

  “这恶魔似的铁马,那震耳欲聋的极其喧嚣声已经传遍全乡镇了,它已经用肮脏的工业脚步使湖水混浊了。”当我读到这些文字时,我震撼了。原来他在湖畔生活,盖木屋,读书,捕鱼,提倡节俭的理念,不仅仅是独善其身,更是以自己的行动去对抗现实中无所不在的物质与狂躁。这位智者已经认识到工业革命轰轰烈烈地闯进人们的生活,带来经济飞速发展,也任性地破坏自然。许多年后,当瓦尔登湖受到巨大的污染与折磨之后,早已没有当年庄严的模样,梭罗几乎要惊呼:“瓦尔登,是你吗?”他甚至怀疑自己没有天天与它相伴,他痛斥自己没能保护好他的湖。“对它,就算只有一瞥,也已经可以洗净现代繁华大街上的污浊和引擎上的油腻。”他在谴责和呼吁,他不忍心看着他的精神所属的地方慢慢地从眼前消失,所以他用自己的简朴生活告诫人们不可弄巧成拙。

  我们的生活忙碌不定,生活节奏之快,已使人无暇回忆往昔的美好,或在公交站,匆匆一瞥时看见初春街头的早梅。“日午画船桥下过,衣香人影太匆匆”,偶遇美景,却无法多去驻足停留一会儿,这是何等的无奈和惋惜!现代社会,人们既然不会携书一束,与琴僮棋友到某个隐蔽的湖边,在山中建一处竹篱茅舍,那又何必跟随着人群匆匆而过呢?

  “然而,和湖水一样,我的宁静只起了涟漪而没有波浪。”当我们真正静下来与自己独处的时候,与自己的'思想进行深刻而微妙的谈话,在现代生活的繁忙枯燥中寻觅到足够的时间来面对自己,我们终于快乐了,因为整个世界都在陪伴着我们,与我们分享一些不期而遇的欣喜,这个时候,我们就不再寂寞了。

  黎明

  残月渐渐潜入天际,啊,破晓的黎明时分!

  黎明,这是一天似至未至的时候,“它象征着人人皆有的全然朦胧的,未能满足的欲念”,而这种欲念,仿佛清晨空气中漂浮的微尘,等到黎明渐渐成熟,它们也凝聚在雾气之中时,人们开始清醒,正如梭罗所说的一般,我们是被自己的创造力唤醒,是被自己新获得的内心的力量和强烈愿望唤醒的,并且还伴随着抑扬的仙乐和弥漫在空气中的沁香。人们愉快地回忆起昨日或者梦中所见的事,向初升的太阳微笑,到外面的小路上散步。真的,“清晨带来了英雄时代”。读到这里,我不禁爱上了梭罗的黎明。

  失去了黎明,就等于失去了整个人生,这个是对黎明的一种宣告和挑战,如果一个人,他已经没有勇气去享受一个美好的清晨,失去了他本该拥有的战胜的希望,那么,每一个清晨就不应该属于他。

  古人喜爱黄昏时啸啸马嘶和古寺的暮钟,梭罗也眷恋着他的黎明,他的清晨时光。清晨不似黄昏时的那种浓郁的悲凉,“夕阳依旧垒,寒磬满空林” 的冷落萧条,它有着心生萌动的欲望和生机。它虽然清冷,却总是轻盈,仿佛少年时刚刚接触人生的无限新奇。似懂非懂的时候,则更需要清晨的安慰与指引。久经沙场老兵的沉郁哀歌,或是暮年诗赋的悲凉,怎能抵过清晨的曙光!这是人生中最值得怀念的日子。梭罗在瓦尔登湖最流连的时光里,告诉我们对自然的敬畏与尊崇,告诉我们需要创造和新生,这正是我们的希望所在。所以,即使这本静静的书,还是能永久地深入内心,穿越时空距离,引起无数人的精神共鸣。诗人海子说:“梭罗这人就是我的云彩,四方邻国的云彩,安静在豆田之西我的草帽上。”

  结束语

  那一处湖畔,他自耕自食,长达两年之久。

  那一处湖畔,他与野兽为邻,遵循着野性的法则。

  那一处湖畔,他与他的思想矗立着,看夕阳西下,繁华起落。

  “但是,这就是明天,那个仅靠时间的流逝永远不会破晓的明天。对于我们,使我们的眼睛看不见的光就是黑暗。只有我们醒着的时候,黎明才会到来。会有更多的黎明!”呼唤着我们的正是对自身时刻的反省和对人类行为的审视。

  有一天,我看见那自然风景中最有表情的姿容,周围的湖水低吟道:“瓦尔登湖,瓦尔登湖。”

【读《瓦尔登湖》有感】相关文章:

瓦尔登湖读书心得02-19

《瓦尔登湖》读书心得02-14

瓦尔登湖读后感10-22

《瓦尔登湖》读后感11-06

《瓦尔登湖》读后感【荐】02-26

【荐】《瓦尔登湖》读后感02-26

【热门】《瓦尔登湖》读后感02-25

《瓦尔登湖》读后感【热】02-25

【精】《瓦尔登湖》读后感02-24

《瓦尔登湖》读后感【精】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