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下西洋》读后感

时间:2023-07-24 17:16:08 读后感作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郑和下西洋》读后感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郑和下西洋》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郑和下西洋》读后感

《郑和下西洋》读后感1

  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远洋航行。如今,几乎无人不知郑和这个名字。但是,又有多少人知道在这伟大荣誉的背后是多么艰辛的道路,能走过这条道路的人当然能创造出万世奇功。

  郑和幼时就成了太监,但他忍辱负重,时刻牢记自己的梦想,他辅佐燕王君临天下,接着七下西洋,在这期间,他克服了无数艰难险阻,历尽常人无法忍受的磨难,最终实现了梦想,创造了奇迹。他以自己的`行动向世人证明了没有过不去的路,只要你勇往直前,无所畏惧,坚持不懈,努力奋斗,就可实现抱负,走向成功。

  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不可轻言放弃,霍金虽全身瘫痪,却仍然努力奋斗,思想走向了无穷的宇宙,神奇的黑洞。郑和也没有因自己是太监就丧失信心。因而,能否成功主要在于人的意志。

  事业上取得一定成就后,如果骄傲自满,不思进取,也不能成就大业。郑和在五次下西洋获得了大量成果后,并没有好大喜功,而是看到了国家潜在的隐患,并继续披荆斩棘,努力奋斗。在他以后,中国的封建统治者满足于已有的辉煌,闭关锁国,以所谓天朝尽善尽美自欺,终使中国落后于世界,处处被动挨打,

  郑和的精神给我们以巨大鼓舞,同时又警示我们不能放松警惕,要在荣耀的背后看到威胁,不断努力奋斗,继往开来。

《郑和下西洋》读后感2

  郑和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航海家,世界文明交流的先行者,一个世人皆知的名字,他的英名早已传遍了世界的千山万水。他以博大的气概和伟大的英勇精神,带领明朝庞大的船队,载着中国人民的友谊,历经千辛万苦七次出使西洋,共用了整整28年时间,经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曾经到达过非洲的红海一带,是世界古代航海史上人数最多、行动范围最广的远洋航行活动。他沿途一路把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和文明礼貌带到了落后的东南亚地区和非洲地区,它的影响深远,使明朝与海外各国广泛建交,发展了多种形式的海外贸易,是中国外交史上历史性的突破,那里至今还保留着我们中华民族的印记,这也是世界上唯一一次没有侵略的远航,这可比哥伦布的远航强多了。

  郑和这位海之骄子,奋斗在海上,成功在海上,最终也殉职在海上。他是我们伟大祖国的骄傲,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是后人学习的榜样。每当我们面对着浩瀚的大海,每当我们发出深切的呼唤时,总能想起郑和那载着文明的金碧辉煌的大船,浩浩荡荡地行驶在大海上的壮观景象,他的一切丰功伟绩流传千古、他的百折不饶、不畏艰难险阻的伟大精神,永远激励着世人。“海强则国强,海静则国宁。”郑和让一个和平、强大、雍容大度的礼仪之邦—中国从海洋中崛起。也正是郑和开拓进取精神指引下,有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了航海事业中,他是多么伟大啊!

  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少先队员,是祖国的花朵,祖国的未来,应该向郑和学习,以他为榜样,学习他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勤奋努力,刻苦学习,掌握更多的、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做时代的先锋人。我还梦想着将来能做一名友好使者,把友谊、和平、文明传播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郑和下西洋》读后感3

  这个星期,我读了《郑和下西洋》这本书。他讲述了在14XX年7月11日的中午,35岁的郑和率领了庞大的船队远航,访问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还加深了中国和东南亚、东非之间的友好关系的故事。

  他一共远航了有7次之多,而这段旅行和探险,被人们称之为“三保太监下西洋”。 郑和原名马和,出生在中国云南省昆阳县。他的爸爸从郑和懂事起,就给他讲述自己横渡西洋、访问西洋各国、去麦加朝觐的`故事。每当郑和听完故事,都会在心里激动地说:“我长大后也要去西洋,去麦加朝觐!”虽然他嘴里不告诉任何人,但自己却在悄悄地做着准备:学习游泳、造船、航海知识……

  在郑和35岁的时候,终于有了这个机会。他立马调遣了沙船、马船、粮船、水船、坐船,还带了许多中国的名贵物品,如瓷器、丝绸、漆器、青铜器、玉器等。当中午来临时,27800余人和航船两百余艘,在郑和的率领下,从江苏太仓刘家港出发,开始了世界史无前例的七下西洋的壮举。这途中,给郑和沿海各国带去了友谊、特产和先进技术,还帮助明成祖朱棣扩大了贸易市场,恢复和发展了同许多国家的关系,稳定了沿海一带的局势,中国的国际威望进一步的得到了提高。

  读了这本书,在我的脑海中,仿佛出现了宝船队在辽阔的大海上行驶的情景;在我的耳中,仿佛响起了巨浪无休止的轰鸣……我也想坐船去西洋,一览沿海国家的风景、特产,了解当地习俗。我要向郑和学习,从小就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更是要努力学习,最终成就梦想!

《郑和下西洋》读后感4

  前不久我们学了《郑和下西洋》这一篇课文,文章讲的是:明朝时期的三保太监郑和下西洋的故事。因为他知识渊博,懂兵法,有谋略,英勇善战,具有军事指挥才能。而且他刻苦勤奋,精通航海造船,具有卓越的外交才能,所以深得皇上的赏识。被明朝皇帝派遣出使西洋。郑和率领船队第一次下西洋的时候,船队里有62艘大船足有几十层楼房那么高,仿佛是62座水上的小岛,十分的宏伟壮观,船上的仪器都是当时最先进的。古代中国是当时世界上科技最发达的国家之一,这是我国古代勤劳人民的智慧结晶。郑和第一次出使西洋比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还要早87年,他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郑和每到一个国家都会把国书递交给国王,那是代表明朝皇帝想和各国友好交往。船队里还带了许多我国的土特产品,有:丝绸、茶叶、瓷器……用它们去换取外国的香料、珊瑚等。郑和的出使增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人民之间的互相了解,促进了我国与亚非许多国家的经济交流和有好往来。

  在航行途中他们也遇到了许多困难和危险。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风浪就像脱缰的`野马,仿佛要把船只撞翻;凶恶的海盗也在虎视眈眈地盯着船队,一心要把船上的宝物全部抢光。可是有勇有谋、机智聪明的郑和总是镇定自若,指挥船队奋勇向前,一次次化险为夷。他那百折不饶、不畏艰难险阻的伟大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郑和是航海事业上的一颗明珠。也是航事业上的一块里程碑,郑和更是一位懂得如何“阅读海洋的人”。

《郑和下西洋》读后感5

  六百年前,谁掌握着世界上最尖端的航海技术?谁领导着世界上最强大的远洋舰队,在大海中纵横自如?谁给沿海各国带去了丰富的物产和先进的技术?是他!一个苦难的穆斯林少年—郑和。

  郑和(1371—1433),原名马三保。出身云南咸阳世家。1381年(洪武十三年)冬,明军进攻云南。10岁的马三保被掳入明营,受宫成为太监,后进入朱棣的燕王府。在靖难之变中,在河北郑州(今河北任丘北)为朱棣立下战功。1404年(永乐二年)明成祖朱棣认为马姓不能登三宝殿,因此在南京御书“郑”字赐马三保郑姓,改名为和,任为内官监太监,官至四品,地位仅次于司礼监。1405—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壮举。1431年(宣德六年)钦封郑和为三宝太监。

  郑和也是一个伟大的航海家、外交家,他前后共下过七次西洋,克服重重困难,完成使命,他共去过30多个国家,给那些国家带去了中国丰富的物产,同时也换回了许多贵重礼物。郑和每到一处不是去侵略他国,而是带去和平带去友谊。

  这本书让我明白了,郑和是一个不畏艰险、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人。即使有很多人反对下西洋,但是郑和下西洋的意志很坚定,他认为下西洋绝对不是劳民伤财之举,而是促进各国友好的最佳方法。

  我也要向郑和一样,与同学和平相处,大家互相帮助,团结友爱;在学习上要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各种困难,按照自己的目标前进!

《郑和下西洋》读后感6

  读了《伟大的航海家郑和》之后,我被这位世界航海的奠基人、世界文明交流的先行者的丰功伟绩所震撼。同时也深深体会到了郑和的聪明与勇敢,机智与镇静。在危险面前他永远是最勇敢,最镇静。在困难面前他它永远是最聪明,最机智。而在海上他又永远是威风凛凛,这是多么令人敬佩啊!我几乎一口气读完了这本记载郑和所有航海经历的书,我不禁对他肃然起敬。如果不是他,我想我国与东南亚国家,印度洋沿岸国家,非洲国家的友谊也不会如此的深。在海上,郑和也有着一系列的功绩。当时,郑和前往旧港时遇到了海盗的.袭击,但英明的郑和不仅没让自己的船员受伤,还消灭了海盗五千多人,烧毁贼船十多艘,连海盗的窝也被官兵捣毁,使“丝瓷之路”的安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之后,三下西洋时郑和又将锡兰山凶暴贪婪的国王亚烈苦奈儿智擒,使锡兰山问题和平解决,使海上“丝瓷之路”完全畅通。不过,谈起幼年时代的郑和,我也不得不为他叹息。记的,那是洪武十四年,明太祖朱元璋发动了统一云南的战争,在这残酷的战争中,郑和一家遭受了灭顶之灾。三十九岁的父亲在战乱中死去,而小郑和则被明朝军队俘获,惨遭阉刑,小郑和那年才十一岁啊!生龙活虎的小郑和一下失去了生活的方向。但是他并没有气馁,反之把握住了自己人生的道路,成为了燕王身边智勇双全的一个内侍。多么伟大的人啊!因为他我们成了海洋强国!真的,正如书中所说:“海强则国强,海静则国宁,让一个和平、强大、宽容大度的礼仪之帮、崛起的中国从海洋中走来。”也正是在郑和不屈不挠的开拓进取精神指引下,有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了航海事业中,他的事迹将不断激励着我们,增添我们战胜一切困难的勇气和决心。

【《郑和下西洋》读后感】相关文章:

游郑和公园作文07-03

郑和公园作文4篇01-16

《郑和远航》读后感04-30

游郑和公园作文2篇01-16

游郑和公园作文3篇01-16

游郑和公园作文(3篇)03-06

游郑和公园作文(汇编3篇)03-06

《埋在雪下的小屋》读后感12-15

《埋在雪下的小屋》 读后感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