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读书心得

时间:2023-08-26 13:10:33 读后感作文 我要投稿

《三国演义》读书心得【精】

  心中有不少心得体会时,往往会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我们就可以提高对思维的训练。那么好的心得体会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三国演义》读书心得,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三国演义》读书心得【精】

  《三国演义》读书心得 篇1

  我读了小说《三国演义》,读了一遍。我和爸爸一起看了《三国演义》动画片,看了好多遍。这里,我就要说说我喜欢的人物和我不喜欢的人物。我每个说5个吧。

  我喜欢赵云,因为他一个人能打过十万大军。还有马超,因为他英勇无比。还有刘备,因为他有很多大将。还有关羽,因为他很勇敢。还有张飞,因为他拿自己的'短处比别人的长处。

  我不喜欢的有吕布,因为他杀了自己的两个干爹。还有姜维,因为他是一个很聪明的人,但大事完成不了任务,就自杀了。还有张飞,很喜欢喝酒,但喝完就打士兵。还有刘备,因为他只管自己的人,不管别人的人。还有关羽,因为他瞧不起别人。

  《三国演义》读书心得 篇2

  怀着激动的心情,我第三次翻开了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

  曹操的诡诈,刘备的谦逊,孔明的谨慎,周瑜的心胸狭窄,每一个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作者刻画的淋漓尽致,细细品味,让读者仿佛进入了一种境界。

  故事的主要内容是以智和勇来依次展开的,但是我认为智永远是胜过勇的。比如:在西城,孔明用空城计吓退了司马懿率领的十五万大军。此种例子举不胜数。

  可是在故事中也有"智不划谋,勇不当敌,文不拿笔,武不动"的。像汉室刘蝉,整日饮酒作乐,不理朝政,心甘情愿的把蜀国献出,最后竟然上演了让天下人(笑逐言开)耻笑的事情,乐不思蜀。谁会想到一个国家的统治者能做出这样的时移俗易的事情来呢?

  有勇无谋,大敌当前,只能拼死征战。吕布,颜良都是典型的例子:如果吕布在白门楼听从谋士的计策,何必被曹操吊死在城门上呢?如果颜良把刘备在河北的事情和关羽说清楚,哪儿至于被义气的关羽所砍呢?古人云:大勇无谋,祸福占其,祸居上,福临下,入阵必中计,死无不目。

  再谈谈国家,魏,曾经煊赫一时;蜀,曾经功成不居;吴,曾经名震江东。这么来看,从国家就可以反映出国君的性格。曹操,欺压百姓;刘备,爱民如子;孙权,称霸江东。

  如果说魏国在三国里智谋最强,一点也不为过。曹操的用兵堪称举世无双,司马懿就更是用兵如神。但是两个人都有自己致命的弱点:曹操多疑,司马懿太过阴险。再说蜀国,首当其冲的必定是伏龙诸葛亮。

  他凝人的机智,娴熟的兵阵,无不让后人叹为观止。还有像凤雏庞统、姜维、徐蔗等等一些人物,但是我认为都不如孔明。吴,一个占据三江六郡的国度,能算得上是有谋略的,也就是周瑜了,少年时期的周瑜就熟读兵书,精通布阵。经过一番刻苦的努力,终于当上了水军大都督,总统水兵。不过他太过于嫉妒,死时年尽二十六岁。从这些人物和国家我们不难看出人的性格的重要性。性格关系着成功。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只要踏踏实实,仔仔细细(的)地走好追求成功过程中的每一段路,相信成功一定会不远的。当我们羡慕地看着别人成功时,往往忽略了他在成功的道路上付出的艰辛。

  读了《三国演义》一书,使我受益匪浅。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学名著。《三国演义》刻划了近200个人物形象。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

  本篇小说主要从黄巾起义,终于到了西晋统一,以魏,蜀,吴三国的兴亡为线索,描绘了三国时期尖锐复杂的统治军事斗争。书中用大量篇幅描写了几次大战役,如袁,曹官渡之战,魏,蜀,吴赤壁之战。每次战役各有特色。作者成功的塑造了一些个性鲜明,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生动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三国演义》里有好多好多的英雄:刘备,关羽,张飞,曹操,诸葛亮。其中,我最喜欢里面的诸葛亮。他知天文、晓地理、识人心,他神机妙算、足智多谋,《三国演义》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他是智慧的`化身,也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人称"卧龙先生"。

  他治国治军的才能与兼虚谨慎、济汇爱民的品格为后世树立了非常好的榜样。刘备三顾茅庐请他出山辅佐,他向刘备提出了"联吴抗曹,据有荆益,三分天下"的隆中对策。他为报答刘备三顾茅庐之思,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最后病逝于五义原。他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空城计,七星灯,以木偶退司马懿,锦囊杀魏延,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

  其次是我最佩服的人,他就守羽,字云长,全称关云长,他是刘备的结拜兄弟,英勇善战,他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是军中猛虎,他手持青龙偃月刀,可谓是血性男儿,铁血精英,义字当头啊!关羽对刘备忠心无二。即使曹操给了他很多的好处,但他只认兄弟情义,坚决要回去。

  从这本名著的时候我还收集了许多歇后语:刘备摔孩子——收买人心关公赴会——单刀直入张飞吃豆芽——小菜一碟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曹操下江南——来得凶,败得惨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司马懿破八卦阵——不懂装懂董卓进京——来者不善许褚斗马超——赤膊上阵阿斗的江山——白送"。

  我要学习诸葛亮的忠心耿耿,关羽的英勇忠义,刘备的仁爱、宽厚和知人善任,鲁肃的思度宏远,孙权的名事理、辨忠奸……做一个正直的人。

  《三国演义》真是一本好书。

  《三国演义》读书心得 篇3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暑假里,我看了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那里面描写的一些气势磅礴的场景真是让我回味无穷。

  这些场景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温酒斩华雄”了。

  以袁绍作为盟主的十八路诸候云集说是讨伐董卓,其实暗中比拼的的是兵强将广,身世显赫,谁不是心怀鬼胎,想乱世称雄?只有刘、关、张三人三骑,竟也赶来会盟,他们凭的是一腔忠肝义胆。在一帮庸碌之徒眼里,当然是看不上这势单力薄的'区区无名之辈的,只有曹操对他们另眼相看。

  英雄不问出处,是骡子是马拉出来蹓蹓。果然,在众诸候被董卓的先锋华雄的气势所吓倒,一个个惊恐慌乱、手足无措之际,关羽这个籍籍无名的马弓手提刀请战,众人不禁瞠目结舌,不以为然;袁绍生气地说,“我们十八路诸侯大将几百员,却要派一个马弓手出战,岂不让华雄笑话。”关羽大声说:“我如果杀不了华雄,就请砍下我的脑袋。”曹操叹服,倒了一杯热酒给关羽,意在为其壮胆,关羽轻轻一笑说:“等我杀了华雄再回来再喝吧!”说完,提着大刀上马去了。果然,艺高胆大的关羽,稍后即提着华雄的脑袋走进中军帐来将那头掷在各路诸候的脚下,而那杯酒依然还是热的。

  “只见曹操拿起一杯酒递与关公饮了上马,关公曰:酒且放下,某去便来。说完便离开军营,才过一刻,便闻鼓声大震,只见关公提了华雄的头来到营中。其酒尚温。”我们的古典文言文文字简洁,但是一样描绘的形象入微,让人仿佛身临其中,我们文字真是魅力无穷。

  《三国演义》读书心得 篇4

  《三国演义》是四大名著之中一,作者罗贯中。

  开头写的是刘备、张飞、关羽相识后,结拜为兄弟。结拜后发生了一系列故事,最后也就成了“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三国演义了。

  《三国演义》中三国是指人脉广泛的魏国,善于水战的吴国,凭获取民心收获百姓信任的`蜀国。也就形成了北魏、东吴、西蜀的三国对立。

  结尾写得是司马懿最后成功的统一了三国,司马懿属于魏国势力的人物,也是一位故事后期经常出现的人物。

  五虎上将是指西蜀的五名虎将: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黄忠属于一位老当益壮的虎将。

  蜀国出名人物死亡过程是,云长败走麦城,翼德被下属刺杀,刘备无理智败走华帝城。

  这就是我读《三国演义》的想法。

  《三国演义》读书心得 篇5

  三国演义主要讲了魏,蜀,吴三分天下而进行互相争斗.如果我是其中一国的统帅,我会这么做.

  一,先要得民心.俗话说得好,得民心者得天下,我要经常关心人民的衣,食,住,行,让他们吃得好,睡得香,穿得暖,还要进入灾区,农田调查庄稼的收成,大力开发农业.经常开采石油等地下珍贵的物品,筹备资金,及时地把资金发放到灾区,贫困地区,让天下百姓都可以过上好日子.也要及时修建战争避难所,让百姓在战争中有安全的保障.

  二,训练军队,招兵买马,挑选人才.要管理好一个国家国防很重要,我要及时让人打造最好的兵器用于国防,大力开发并兵器,使军队攻击力增强,积极与国外先进武器沟通,造出更加强大的武器。武将要有强壮的身体,和率领兵队的能力,在战斗中,要做到坚强不屈,勇猛无敌,能够很好的'率领军队.同时也要挑选智谋过人的文官,要能够积极献策,策略能够充分运用到战斗中,使军队能够百战百胜.还要让军队进行强化训练,让士兵们有着更好的体质面对战斗.

  如果我是三国中一国的统帅还要做很多事,我想:我现在最重要的事是好好学习,以后要为祖国做出贡献,让祖国更加繁荣昌盛!

  《三国演义》读书心得 篇6

  今天,我不厌其烦的有读了一遍《三国演义》我清楚的感觉,每一遍品味,就像酷酒一样感觉也会越来约有滋味,越来越醇厚。

  他里面有各种传奇人物:赵云,诸葛亮,刘备,关羽……每一个人物都有自己鲜明的`特点。我印象深刻的赵云单骑救幼主,他对刘备忠心耿耿,为了保护刘备的血肉,拼死杀敌,勇往直前,冒死救幼主,这不是那时世界难能可贵的精神么?

  还有令我感触更深的一段刘备为了给关羽报仇,尽然领了他的所有人,去跟东吴决一死战,最后被一把火烧了几十万大军,这不仅仅是无视生命,更重要的是告诉我们为了一时仇恨毁了一生,这值得吗?

  我缓缓合上书,低头沉思着,现在的世界,不也像那样变幻不常吗?

  《三国演义》读书心得 篇7

  话说天下之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由于恒、灵二帝昏庸无道,各地的英雄豪杰都纷纷起义。下面我来介绍这些英雄豪杰。

  我最喜欢的是诸葛亮,字孔明,全称诸葛孔明。是刘备的军师,他足智多谋,随机应变。可算得上帮了刘备许多大忙,还把周瑜气死了。可所谓真是神机妙算,人杰地灵!

  其次是我最佩服的人其就是关羽,字云长,全称关云长,也有人叫关公,他是刘备的结拜兄弟之一,他英勇善战,是军中猛虎,他手持青龙偃月刀,可谓是血性男儿,铁血精英啊!在曹操的威逼利诱下他依旧义字当头呀!

  接下来,是我觉得最好玩的人物,他是张飞。说起长相也好玩,胖胖的.,粗胡子,大脸,居然还睁着眼睛睡觉。张飞他字翼德,全称张翼德。

  群雄纷争,逐鹿中原,充满豪迈,也造就了英雄。但老百*却因战争生活朝不保夕,使我更加珍惜我们现在的和平幸福的生活。

  《三国演义》读书心得 篇8

  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身为中文系的一员,对于我国的四大名著,我自然是要有所了解的。虽然这部小说是根据历史故事改编而来,其间夹杂着作者自己的观点,不能完全当做历史来看,只能作为小说来阅读。但是它还是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的。

  《三国演义》讲述了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这几百年间历史上所发生的一系列事情,三国群雄争霸的形势写得淋漓尽致,其中的尔虞我诈和爱恨情仇使剧情更加充实饱满,更加吸引读者阅读。当然,里面的各种人物的刻画也是特别形象,每个人的不同性格都非常生动。其中有好几个人物让我不得不忽视。

  曹操,在我看来他是一个矛盾的人。他足智多谋,却又心狠手辣;为民谋福利,却又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他聪明机智,善于随机应变,他实行了一系列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的措施。同时他又有一腔热血,满怀抱负,对兵书有着强烈的热爱,在对朝廷失去信心后,他便开始了他的征程。但他生性多疑,也正是为了达到他的目的,他做出了很多狠毒的事情。孙权评价他说:“其惟杀伐小为过差,离间人骨肉以为酷耳,御将自古少有”。我个人认为这句话用来形容曹操再合适不过了。

  刘备,作为蜀国的开国皇帝,他自然也是有过人的才华。刘备与张飞、关羽的兄弟情义是我非常佩服的。在我看来,张飞、关羽都是那种桀骜不驯,英勇无敌的人,可是他们愿意为刘备效力,这也归功于刘备的个人才干和他们之间的情谊。在我看来,刘备最正确的决定便是三顾茅庐请了诸葛亮这个军师,诸葛亮过人的谋略世人皆知,自是不必再说。他能请动诸葛亮为他效力,这也为后来的一系列战役的'成功以及蜀国的建立作了铺垫。

  而孙权,他的父亲孙坚、兄长孙策都是一等一的枭雄,他自然也不差。自孙策遇害,他接任孙策的位置后,虽经历了重重坎坷,但好在自己有能力,而且又多像吕蒙、周瑜等的忠臣,吴国建立也是必然的。

  一口气读完整本书,感觉那么多年的历史就在自己眼前转瞬即逝,不禁感叹历史巨大的变迁。那些英雄已经成为过去,而他们的故事却流传下来为人们津津乐道。若现在的人们能吸取古人的优秀品质与足智多谋,这何尝不是一件好事呢?

  《三国演义》读书心得 篇9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翻开书的扉页,试着重新复制那个时代,我又重新认识了一位位英雄……

  挟天子以令诸侯

  遥想当年,你曹操,有胆有识,谋董卓假献刀,假借天子诏书结盟十七诸侯讨伐董卓,东进平黄巾,西进接献帝,迁都于许昌,开始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称霸之路;降张绣,诛吕布,破刘备,夜袭乌巢,官渡之战大败兵力十数倍的袁绍,挥军南下取荆襄,后遭赤壁重创,败走华容道,退往中原,退马超,韩遂的西凉铁骑,平定西凉,统一中国北方。发展黄河流域的农业,兴建水利工程,建立了三国鼎立中国力最为强盛的——魏。

  多少人曾骂你奸雄,汉贼,在我看来,你结束了中国北方近三十年的军阀割据,使中国北方人民得以安定,历史为你写下了光辉的一笔!

  生子当如孙仲谋

  遥想当年,你孙权,选贤与能,承父兄基业,十八岁执掌江东,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曹操挥师南下,欲一统天下,你拒绝求和,任用周瑜,鲁肃以几万精兵火烧赤壁,大败曹军数十万,后承周瑜遗志,任用吕蒙暗袭荆州,又在危难之时重用陆逊,彝陵之战火烧刘备的复仇大军。在长江中下游发展农业,发展造船业,派卫温到达宝岛台湾,促进了海峡两岸的交往,建立了三国鼎立中造船航海业最为发达的——吴。

  曹操在赤壁鏖战时曾赞扬你:“生子当如孙仲谋。”你任用贤才,历史也为你写下了光辉的.一笔!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遥想当年,你诸葛亮,盖世奇谋,三顾茅庐请出山,博望一火初立功,舌战群儒无人辩,火烧赤壁用奇谋。计取荆州献主公,三气周郎迎吴妹,挥师西进取成都,大败曹军占汉中。拥立玄德继大统,受重任于白帝城,五月渡泸南平叛,七擒六纵从未闻。巧设空城退仲达,六出祁山北伐魏,上方谷烧司马军,五丈原上卧龙殒。你大力发展丝绸织业,使蜀锦畅销天下,开发中国大西南,加强和西南少数民族的交往,建立了三国鼎立中丝织业最为发达的——蜀。

  《三国演义》读书心得 篇10

  中国是一个文学历史悠久的国家,文学作品也很多,著名的在世界上都很有名气。我最近一个月抽空拜读了中国四大名著中的《三国演义》,其中的人物和故事情节深深地打动了我。

  书中有几个人我对他们印象非常深刻。

  曹操,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他挟天子以令诸侯,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马超、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曹操给我的印象就是奸诈,狡猾,多疑,可又不失聪明。“望梅止渴”这个故事,就是他“哄骗”战士,谎称前面有梅林,从而激发战士行军的动力。书中称他为奸雄,有人觉得他太过奸诈,可是“兵不厌诈”不是吗?

  刘备,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刘备我觉得他就像唐僧一样,太过心软了。刘备心肠太软,太善良。诸葛亮几次劝他夺掉他世兄的城他就是不听,宁可带着十几万老百姓一起逃亡也不听诸葛亮的话。差点害死里面的魏严,但他也很聪明,如果他非好汉,诸葛亮又怎么选择他?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当时盛传“卧龙凤雏”得一人即得天下。我认为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最聪明的人了,无论多么棘手的问题他都能迎刃而解,逢凶化吉。草船借箭就是一个例子,谁会想到向敌军借箭?这足以说明他的智慧。不过我觉得他一生的最大的错误就是辅助刘禅,刘禅不是一个好皇帝,诸葛亮完全可以去辅助其他更有才华的人,可他却将自己的一生寄托在了刘禅这个毫无希望的人身上,真是遗憾。

  赤壁之战,是东汉末年,奠定三国鼎立基础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这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争之一,也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孙刘联军最后以火攻大破曹军,曹操北回,孙、刘各自夺去荆州的一部分。如果不是曹操的大意,我想,他就不会输的这么惨了。这也是我印象中这本书里最深刻的故事片段,

  其中,我最喜欢的人物便是曹操。

  有些人可能会问,三国中如此多仗义侠气的人物,为何我偏偏要喜爱曹操?

  这是一个矛盾的`心理。曹操的性格太多重,令人难以捉摸,而这正是历史带给我们的感觉——神秘,像是蒙上一层朦朦胧胧的长纱,隐隐约约勾勒出一个轮廓,触手可及之时却又突然消失不见。远看而不知其彩,近看而不知其形,这正是这部作品带给我的震撼,也是曹操带给我的震撼。

  人人都有黑色的另一面,我认为曹操也不是例外。他独领千军,虽尚有威严,却压力倍增,曾经被热血砌起的肩膀又被这千斤的担子压了下去,这是多少人所感叹的沧桑?

  《三国演义》没有用更多的笔墨着重描写某一个人物,但是我可以想象出来:他可能拥有灰白的眉毛,枯黄的面颊,布满岁月痕迹的发丝,原本高昂的眼神被时光转换成了另一种东西,变得深不可测。曹操的眼底有什么?隔着几千年的历史,我看不清他的眼神,但是那是深邃的,不可捉摸的,我感受到了这部文学作品中的超然魅力。

  罗贯中在怎样的环境中,书写出这一段荡气回肠的故事,刻画出一个个跃然纸上的人物?我赞叹着他的艺术精神。每一部作品都是作者呕心沥血的成品,更不用说流传千古的名著。我想象不出他写作的思想,但是我能从现在人们的所作所为看出来,他的这种精神影响了千百年后的今天的人的思想。

  若是穿越过去,作者能否知道自己的作品会如此引人入胜?也许他只是想写一段抛洒青春热血的故事,在这段故事中融入他的人生遗憾,而创造出了一部不朽的传奇。

  《三国演义》读书心得 篇11

  今天,我读了那“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三国演义》。这本书,让我感受颇深。我被它不可抵挡的魅力所折服,不过折服我的不是战争,而是那战争中的.智慧。

  故事从刘备开始,因结识关张二人,招兵买马,后投靠董卓。再后来刘备、孙权、曹操反了董卓,并各立一方,三国演义这个脍炙人口的故事从此展开了。

  《三国演义》有三种艺术:借、人才战、人物赛。

  借的高手无疑有两个,孔明和曹操。曹操在未反董卓时,借天子之名,叫刘备攻荆州,叫孙权打齐公,并把湖南作为他所有等等。大家心知肚明曹操的阴谋,可又不敢反抗,可见这借的威力。孔明更是借的高手。借荆州,名为借,实为占;借大火,烧新野;借东风,灭曹军;借草船,拿万箭;借曹胆,退万军;借大水,淹大军……无处不借。

  人才战发生在开国初。刘备和曹操在开国时,急需人才。曹操见张飞不错,抓了刘备老婆,然后骗张飞到一座山的小屋里。张飞眼皮也不眨,提着大刀蹲在门口守了几天几夜。曹操的计划自然没成功。刘备不一样,他不能像曹操那样撒大手笔。赵云是被刘备抹眼泪抹来的;孔明是冲刘备那三顾茅庐的情义才出山。可以说,人才战,刘备大获全胜。

  三国时期人才如林中树木般多,但我比较欣赏赵云。赵云武艺高强,单枪匹马救主子的故事就足以看出。赵云还善管刘备家事。一次战后,刘备命令赵云带他儿子刘蝉回城。有人散布赵云投靠曹操了。但是不久后,赵云回来了。

  最后,我将上面诸多我的感悟总结一下:有志者事竟成,处处乃学问。

  《三国演义》读书心得 篇12

  以鄙人有限的历史以及文学知识来看,《三国演义》在中国文化史上绝对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种地位是别的小说无法撼动的,虽然一般人眼中的中国四大古典名著,《红楼梦》居于首要地位,但是就从小说在大众中的普及率以及影响率来说,《三国演义》无疑是压倒性的击败《红楼梦》的。就中国最广大的劳动群众来说,贾宝玉,林黛玉的名字也许不会陌生,但是两人的故事他们又知道多少?但是对于诸葛亮,关羽,恐怕三岁小孩也能给你讲出一段“空城计”或是“过五关斩六将”等一干事迹的。对于我个人而言,《红楼梦》我小学就开始尝试性的阅读,不过可惜读了两回就实在读不下去了,可能当时年纪过小,文言功底以及思想造诣实在太低,不过也就是在当时,《三国演义》和《水浒传》这两本小说,我却是看完的了,或许这两本书的故事性之强是吸引我的主要原因吧。

  其实,就算是到了现在,《红楼梦》也是我未敢涉足的禁区,在多如牛毛的红学研究者和汗牛充栋的红学研究书籍的恐吓下,我望而却步,如果一本书前后铺垫的如此完美,前面的每一句话后文都有照应,甚至连人名都有如此多的学问,譬如甄士隐其实是真事隐,贾雨村其实是假语存,OH,MY GOD,我看小说本来就为了消遣,倘若看个几千字就把你整成半死,那还有什么意义。

  毋庸赘述,鄙人这次选择《三国演义》作为暑期读书的对象,起原因有三,其一就是最好选一本名著小说,这样才比较有意义。其二,就是上面所讲的,《红楼梦》文学性太强,读不来,也分析不来。而《水浒传》这本小说又太低俗,满篇的宋元时期的口语,文学性又太弱,而《西游记》明显是志怪小说,对于光明向上的大学生来说,这种封建文化“集大成”的东西最好不要看,三国演义恰好走了一条中庸的道路,既不失小说的故事性,又不失名著的文学性,作为一本半文言小说,对其研读是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的。其三则完全是追求时尚了,殊不知现下文化界叫的最响的名字是谁?易中天先生是也,此君在央视百家讲坛一品成名,刮起了一阵品评三国的旋风,关于此君我不想做过多评价,虽然最近批评的声音很多,说他在央视侃大山,误导了广大无知的青少年。误导不误导不好说,不过我认为,引发孩子们的读书热,读史热总比让孩子们天天做在电视机旁看那些酸溜溜的日韩偶像剧要好的多,如果单从这一点来看,我们应该感谢易先生。

  说了这么多,其实一句也没有说到正题上,应该转一转了。

  这次暑期品评三国,鄙人参考的唯一一本书就是罗贯中老先生的《三国演义》,至于陈寿的《三国志》,抑或是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我连见都没见过,更别说参考了,不过这篇文章确实借鉴了部分文学普及参考书以及网上的某些观点,这里事先说明。

  《三国演义》是一部小说,正因为是小说,它绝对不能作为正史来读的,但是正史却没有小说那种塑造人物形象的强大功力。所以我们在《三国演义》中看到了一个又一个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奸雄曹操,忠雄关羽,智雄诸葛孔明是三个最为典型的典型。不过这三个人物我先搁置一边,我先分析一下最喜欢的赵云。

  小时侯读三国,最关注的是武将的战斗力,因此赵云的形象在我心中一直是十分高大的,当阳长坂坡七进七出,单骑救主,书中描写道“赵云怀抱后住,直透重围,砍倒大旗两面,夺三条,前后枪刺剑砍,杀死曹营名将五十余员”,这一段描写何等的荡气回肠,看罢之后是何等的血脉喷张,恨不得自己就立即化作赵云,在当阳来一场轰轰烈烈的大搏杀。汉中一役,他率几十士卒镇守大寨,杀退曹操数万人马,被刘备赞誉为“子龙一身都是胆也”赵云此时的事迹达到最高潮的辉煌,这句评价也可以说是对赵云最高的评价,后期跟随诸葛亮六出祁山,赵云依然势不可挡,有过力斩五将的辉煌战役,虽然可能经过罗贯中的润色。综观三国,赵云的伟大可以说是自始至终的,无论早期还是晚期,用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来形容他,恐怕也不为过,无怪乎当闻之赵云病故的消息后,诸葛亮“跌足而哭曰:子龙身故,国家损一栋梁,吾去一臂也”言辞之伤感,由此可见一斑。

  从另一点上来说,赵云的“忠”也是小说着力刻画的,有人形容赵云“尽忠刘氏,义贯金石”,还有人说他是“择贤而事,克尽职守”,总之,赵云所表现出的忠义,是不亚于关大圣人的,早期和刘备一见如故后,便立即倾心于他,后不远万里前来投靠。效忠刘备后先后两次挽救刘家的香火,长坂坡单骑救主,长江夺江截阿斗,赵云无不是赤胆忠心,置生死于度外,怀安危于胸中的,刘家的香火得以残存,绝对是应该给赵云磕一万个响头的。无怪乎赵云死后,后主刘禅大哭曰“朕昔年幼,非子龙则死于乱军中矣!”,并追赠赵云为大将军,谥封顺平侯,可见刘禅还没有昏到家,至少还知道他这条小命是谁拼了命救回来的。

  不过很可惜的是赵云的智勇双全并没有得到完全的发挥,一开始只能算是刘备的贴身保镖,后期也没有得到完全的重用。我想如果换作赵云去守荆州,或者是赵云辅佐关羽联合去守荆州,或许最后的结果不会那么坏,不过一切也只能是设想了。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对《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作了一句十分中肯的评价“状诸葛亮智而近乎妖”确实三国中的诸葛亮已然不是泛泛之辈所能想象的强悍,神机妙算算不上什么,呼风唤雨那是家常便饭,从借东风的神乎其神到出陇上装神的鬼魅莫测,甚至死后还有定军山的显圣,诸葛孔明似乎从来都是在做我们想不到的事情,这些真可算得上罗贯中得功劳了,这个大才子将诸葛的形象无限拔高,无限扩大,虽然诸葛亮在全书大约三分之一才姗姗出场,不过他一出场则已,局面立即出现巨大转折,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整部三国,在诸葛亮出山以后,才显得风吹云动,精彩纷呈。极而言之,书中的一切人物,包括曹操,刘备,周瑜,司马懿,在后期全部成为诸葛亮的陪衬。

  对于诸葛亮的伟大,我不想谈太多,毕竟这已经被千万人说烂的话题,我只想从我的感受,谈一下诸葛的失策之处,人无完人,诸葛亮再酷毕竟也是人,他也逃脱不了人类的劣根性,至少在三国中,还是可以找到他许多的不足的。

  首先,《隆中对》的战略规划就有一定的失败,诸葛的规划是“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军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我认为这个规划是导致蜀汉最后失败的罪魁祸首,首先,鄙人认为荆州的战略地位要远远强于西川的,西川完全是个封闭闭塞的弹丸之地,除了物产还算丰饶,其他的一无是处,而荆州之地,非但千里沃野,更有长江之天险,且紧连洛阳,许昌。倘若不是令一上将军守荆州,而是刘备亲守,并且东面联合孙权,共成犄角,对魏国的首都形成压迫之势,同时派一上将军去取西川,从秦川之地攻取长安,则三路大军其涌向魏国,纵使曹操父子三头六臂,也难逃一死。正是因为诸葛的错误决断,命一上将军去守荆州,而这一上将军恰恰又是心高气傲的关羽,于是失败已成必然。当荆州失陷以后,诸葛苦心经营的策略也就失败了一半,于是以后六出祁山,也只能是图劳。

  诸葛亮的第二个失败之处,就是在于人才的培养方面,他是该用的人不用,不该用的人偏要重用,这点可以从对魏延和马谡这两个人的使用上看出来,魏延本是一代将才,放在诸葛眼里就是一个迟早要反的料,诸葛先生,你也忒过分了点,就凭人家脑后的骨头长得明显了一点,就说人家早晚要反,你也忒主观了吧,于是你对人家从来都没有重用过,人家一代英雄豪杰,空负一腔报国热心,却无用武之地,我看他后期的.反叛,全拜您老人家所赐,他是被你逼反的。马谡本为庸才,至多也就会纸上谈兵,刘备临死前千叮咛,万嘱咐不可“大用马谡”,你就是不听,派他镇守最最重要的街亭,就连司马懿也看出来说马谡“徒有虚名,乃庸才耳” 。于是,最终街亭失陷,您错过了最好的一次北伐成功的机会。

  诸葛亮第三个失败之处,就是他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不足,诸葛亮是个不善于培养人才的人,只有到后期才收了一个姜唯。这一点上,诸葛亮远不如刘备。正是因为诸葛亮没有重视人才的培养,才导致了后期“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的局面,这绝对是诸葛的一大失败!

  或许历史上的诸葛亮充其量智谋力也就和曹氏集团的程力,贾诩之流相当,只不过经过罗先生过分的渲染,才有了人们心中那个近乎于妖的诸葛亮,不过小说毕竟是小说,如果要追求真实,我们不如去读正史了,总体上来说,《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形象是十分成功的,十分完美的。

  关于曹操这个形象,一向是充满争议的,《三国演义》中许劭的一句经典评价概括了曹操的特点“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奸雄”正是千百年来人们心目中曹操的经典写照,不过说到这里还是要感谢罗贯中老先生,是他一手塑造了曹操!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真是奸的可以,雄的可以。下面我谈一下我眼中的阿瞒。

  首先就是前第四回中“捉放曹”的故事,这在京剧中似乎还有一出,曹操满腹疑心的杀掉吕伯奢全家后又把伯奢本人干掉,本来吕伯奢好心好意招待曹操,却落得如此悲惨的下场,曹操之心狠手辣,五毒俱全在这里表现的令人发指,更可恨的是,面对陈宫的斥责,他居然毫不要脸的说出那句经典的“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每每读到此时,总觉得这种人千刀万剐也不为过,这种人杀了绝对是为社会除害。写到这里我倒很想提一下陈宫这个人,说实话,这个人在我心中是相当高大的,他是一个很有社会责任感以及正义感的人,“捉放曹”一回,陈宫慧眼识英,义释曹操,放弃县令,跟随曹操,就是为了拯救倾颓的汉室,,后来发现曹操如此卑劣的德行,他又毅然抛弃曹操。可悲的是天下之大,陈宫却难觅其主,虽然清楚吕布心胸狭窄,有勇无谋,但他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实在是出于一种极其的无奈。最终吕布兵败白门楼,陈宫也大义凛然的选择了就义,这种决心,这种修养,这种境界,在当时那个兵荒马乱,人人求其自保的年代,是相当的可贵的。遗憾的是陈宫选错了主子,依他的才华,碰上明主,一定会有一番作为的,但是谁能再给他这个机会呢?因为历史不能重演了。

  再来就是七十回中的一个小故事,说的是“操恐人暗中谋害己身,常吩咐左右:“吾梦中好杀人;凡吾睡着,汝等且勿近前。”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一近侍慌取覆盖。操跃起而拔剑斩之,复上床睡;半晌而起,佯惊问:“何人杀吾近侍?”众以实对。操痛苦,命厚葬之。”短短数言之中,曹阿瞒丑恶的嘴脸得以充分的显现,一是生性多疑,对周围的人丝毫没有信任感,而是凶狠残酷,滥杀无辜,为了自己的利益,连累无辜的士卒,还是杨修说得好:“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

  曹操的奸表现在整部书中,因为本身罗贯中就以“尊刘贬曹”的中心思想来行文的。不过就算大奸也有善的一面,更何况历史上的曹操其实绝对算得上一代英雄豪杰。

  曹操求贤若渴,他先后两次颁布求贤令,因此综观魏蜀吴三国,曹操帐下的谋士是最多的,武将是最广的,这也是曹魏长期压制其他两国的根本所在。曹操有时也会表现出宽广的胸襟,陈琳本来是袁绍的部下,曾经替袁绍起草檄文,骂了曹操的祖宗三代.袁绍失败后,陈琳归降曹操.曹操问他说:"你从前为袁绍写檄之,骂我一个人就可以了,为什么要骂到我的祖宗三代,陈琳连忙谢罪.曹操爱惜他的文才,不仅对他不处罪,还照样任用他。这等胸襟,这等气魄,不是凡人所能达到的,曹操达到了,所以他不是凡人。

  更喜欢曹操的文采,建安七子可是文学史上响当当的名号,曹操正是建安七子中的领军人物,小时候读过曹操的《观沧海》每每读到“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之句时,总能感到一种排山倒海的气魄,大一点后读到《龟虽寿》中“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句子,又能体会到曹操处事的哲学。《三国演义》四十八回中曹操宴长江赋诗一段,鄙人认为是曹操在军事以及文学达到的最高潮,因为当时曹操坐拥八十三万大军,眼看就要扫平南方,统一中原,此可以看作军事上的最高峰,而那一首短歌行更是荡气回肠,“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踌躇满志的曹操似乎看到了美好的明天,胜利似乎已经触手可及。只可惜,他料不到,等待他的,将是他人生中的一次最大的溃败,一次另他再也抬不起头的溃败。

  诚然,《三国演义》的成书年代决定了它的局限性与封建性。书中避免不了不少迷信的描写。譬如第七十七回关公显圣杀吕蒙,第一百一十六回武侯显圣定军山,就是纯粹的封建迷信了。鲁迅先生教导我们要取其精华,剔其糟粕,毕竟人无完人,书亦无完书。

  不管怎么说,三国演义确实是中国文化史上一块耀眼的宝石,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有义务去继承这一瑰宝。三国演义是厚重的,我们从中不但要读出故事,更要读出哲理,所谓“读史使人明志”,“前世不忘,后世之师”。伟大的中华文化之火是永远不会熄灭的。最后我想用《三国演义》的开篇词《临江仙》来结束这篇文章。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胜利失败,千百年来不曾停息的故事,合合分分,千百年来一贯的主题。

  末了,忽然想起东坡先生在《赤壁赋》中的句子了“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恐,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是啊,纵使曹操,刘备,孙权当时横行一世,而如今他们又在哪里呢?

  《三国演义》读书心得 篇13

  在高年级,读原著《三国演义》,它在我心中已是一本饱含人生哲理,有着非凡意义的鸿篇巨作。对里面的人物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如我最崇拜的诸葛亮,从火烧新野,骂死王朗、空城计、妙锦斩魏延中显示出他的非凡才智;可他也并非神仙,如他让马谡去守街亭,导致丢失了街亭、柳列城两个军事重镇,一出祁山失败,自己也被降职;料事如神的诸葛亮尚且如此,更何况我等凡夫俗子。所以我们没有理由苛求别人和自己不犯错误,不应该因为别人的一点过失而横加指责,也不应该因为自己的一次考试的失利而灰心气馁,更不应该为自己取得的一点成绩而沾沾自喜,人无完人,我们身上也一定存在着需要充实改进的地方。

  而我喜爱的三国猛将张飞,长坡桥单骑救主,智夺瓦口,义释严颜,可谓功不可没,只可惜关羽一死,便失去理智,不务正业,无故鞭打士兵,导致自己被手下两名小将刺杀,还陪上了黄忠、刘备和蜀国七十五万大军的`性命,使蜀国状况一落千丈。

  相反,魏国名将司马懿对诸葛亮的辱骂置之不理,态度乐观,使一代奇才诸葛亮无计可使,以病死五丈原为告终。可见当遇见悲伤、痛苦、气愤的事情时,应该理智地控制情绪,用乐观的态度去战胜它,如果意气用事,后果将不堪设想。

【《三国演义》读书心得】相关文章:

《三国演义》读书心得06-16

三国演义读书心得06-13

【精选】三国演义读书心得08-15

三国演义个人读书心得04-24

三国演义读书心得[集合]07-23

[必备]《三国演义》读书心得07-21

《三国演义》读书心得【优选】07-28

(精)《三国演义》读书心得08-06

[推荐]三国演义读书心得07-18

三国演义家长读书心得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