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行散记》读后感

时间:2023-12-23 18:12:06 读后感作文 我要投稿

(集合)《湘行散记》读后感4篇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湘行散记》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集合)《湘行散记》读后感4篇

  《湘行散记》读后感 篇1

  湘行散记的主人公是一个行者,他从干净得没有一粒世尘沾染的湘西启程,走了十七年人生的路,回到起点,发现湘西还是干净得没有一粒世尘沾染,其实是他自身的心灵和年轻时一样的不被世尘沾染,因为这个地方是桃花源,虽然在现实中它看不到,却深深存在于人们心底。

  也许主人公就是作者吧,也许又不是,但这都不重要,因为此番湘行留下的是无形的心迹,而非足迹。我读到上篇《边城》中翠翠的原型,她是绒线铺店主的女儿,傩送的原型则是作者当兵时的伙伴,傩右。十七年后作者回到了绒线铺,看见店里有一个长得和翠翠一模一样的女孩,那是他们的女儿,傩右也老得他几乎认不出。

  还有那座山上的小小学校,大家都相信那些在山上踢球的小伙伴们长大后会出落得与众不同。战火毁了它,所幸大家都跑了出来,各奔东西了。如今主人公回不去了,那其中各自在人生旅途上跑了十七年的伙伴们,再见到时他们是和他在任何一个地方都可见的无趣而庸俗的中年人无异,他们都回不去了。

  作者唯独喜欢那些水手,那些每天在清澈的湘江里与浪花礁石斗智斗勇,漫游山水以船为栖身之地,对每一个朋友都坦诚相待的水手。我尤其喜欢那个水手朋友终于上了岸之后,在琳琅满目的花花世界里,他却把口袋里所有的钱都用来买了作者最爱吃的橘子。

  记得么?他见到傩右的时候不忍惊动“他们那份安于现状的神气”,见到昔日同窗时为他们“精神上的营养不足”感到失望,于是他都很快地离开了,没有多看一眼,仅在我们脑海中留下一个淡淡的影,可是那些水手是他整个行程中一路相伴的,他们的形象是最最鲜活的,他们与自然融在一起,无拘无束地说着有些野蛮又朴实的话语,与风浪斗争,内心也如水一般清澈。他们一个个都是真真切切的。例如那个有着古罗马战士般身材、托尔斯泰似的白胡子的'漂亮老水手,日常不过是弄船人眼中“一个又老又狡猾的东西罢了”。这里没有什么“不忍”说的话,也没有精神上的“不足”。是这些水手们的存在让此次湘西之行灵动鲜活了起来。

  如果桃源是幻象,那带作者游桃源的水手是不是也有类似的隐喻?这些游离于一切社会关系之外,漂泊不定行如浮萍的弄船人,相伴着作者行迹的始终,作者喜欢他们,与他们在一起最自在,因为他们象征人最自然的精神状态。他们有年少的,有年老的,有原先来自各个行当的,但在这里都是一样的弄船人,在净如明镜的江上歌唱,在险象环生的漩涡中搏击,他们不就像人各个年龄段、在不同环境中始终保持最本真精神的外化么?

  作者的转变是大的,大到可以对于同乡的经历“毫不出奇,毫不惊讶”。但他的转变又是小的,小到面对再大的变动也坚持“迷信”他那一双手,写“没有人再想看”的小说。因此他的内心一直就如那些水手一样,从年轻至年老,即使置身一叶扁舟,漫游东西,漂泊无定,风浪无时,浪打千击,掌舵时、泅水时、嬉笑怒骂时神气依旧,岁月的痕迹就如长蒿在碧水中轻轻荡起的涟漪,稍稍揉皱了水面,缓缓地又趋于平静。

  漫漫湘行行者行,行者行,行千里,且回首,桃源依旧我本心。

  《湘行散记》读后感 篇2

  在这个暑假,我读了好多书,其中有一本好书名叫《湘行散记》,读完后,令我久久不能忘怀!

  《湘行散记》的作者是著名的沈从文先生,共有两个部分:《湘行散记》和《湘行书简》。

  先说《湘行散记》,它主要以散文的形式来写,是作者两次重返湘西,1934年回故乡时所写的游记。初读《湘行散记》我发现那里有毫无渣滓的河水,有听过之后一生也忘不了的橹歌,有爱说野花但却勇敢有力的水手,从“老伴”到“滕回生堂的今昔”你会了解,在那个战乱的年代中,就有很多无家可归,到处漂泊的人,有那么多普通无辜的人在战乱中死去,亲人却不知晓……开始我以为这是小说,内容虚构的,后来仔细斟酌,才发现这是沈从文人生中的经历。

  在《湘行散记》中,有一篇写的是一个多情水手与一个多情妇女,这是《湘行散记》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一篇文字,其中,有两个我最喜爱的片段。一、“很显然的事,便是这些人,从昨夜那点露水恩情上,已经各在那里支付分上一把眼泪一把埋怨,想到这眼泪与埋怨,如何揉进这些人的生活中,成为生活之一部分,是使人心中柔和的`很!”这写出了作者对他们的同情,同情是这段文字的感情基调。二、“在‘我’的小船行将开头时,一位青年水手牛保送了一包核桃给我,我以为他是拿来卖给我的,赶快取了一张五角钱给他,他把钱交还,对我说‘先生,先生,你买我的核桃,我不卖!我不是做生意人。他送我的。送了我那么多,还有榛子、干鱼。还说了许多痴话,等我回来过年咧。’既不要‘我’的钱,‘我’便随手取了四个大苹果送给他。”这一段不仅写出了牛保的性格,也写出了慷慨原是辰河水手一种通常的性格。

  《湘行书简》是以书信的形式来介绍的。1934年,新婚不久的沈从文,独自从北平赶回老家探望病危的母亲,行程近一个月。其间沈从文给妻子张兆和写了近50封信,这些书信就形成了《湘行书简》。

  在沈从文的《湘行书简》中,他用优美的文字描绘了湘西风光令人陶醉的一面,不过我更喜欢他笔下那如水一般充满哲思的文字:“我们平时不是读历史吗?一本历史书,除了告诉我们些另时代最笨的人相斫相杀,另外有些什么呢?但真的历史就是一条长河从那日夜长流千古不变的水里石头和沙子腐了草木,破烂的船板,使我触着平时我们所疏忽了,若干年代若干人类的哀乐!”他还说过:“我倘若还有什么成就,我常想,教给我思索人生,教给我体面人生,教给我教育同品德,不是某个人,却实实在在是这一条河”我还特别喜欢他的一句话:“这些人不需要我来可怜,我们应当尊敬来爱。他们那么庄严忠实的生,却在自然上各担负着自己那份命运。”

  《湘行散记》是一篇写沈从文家乡湘西风情的散文集,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充满着湘西韵味的画卷,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还体现了作者对生活在底层,不断被压迫的人同情和悲怜。

  《湘行散记》中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例如水手,他们只生活在社会的底层,生存环境恶劣,但他们从不抱怨,从不逃避,为生存努力着,他们在没有生活欢乐的地方寻找活下去的乐趣,这种态度值得我们所有人去学习。

  《湘行散记》使我受益匪浅,知道了很多人生道理,所以我向你们推荐《湘行散记》这本书,相信你们读后也一定会收获满满。

  《湘行散记》读后感 篇3

  湘行散记的主人公是一个行者,他从干净得没有一粒世尘沾染的湘西启程,走了十七年人生的路,回到起点,发现湘西还是干净得没有一粒世尘沾染,其实是他自己的心灵和年轻时一样的不被世尘沾染,因为这个地方是桃花源,虽然在现实中它看不到,却深深存在于人们心底。

  也许主人公就是作者吧,也许又不是,但这都不重要,因为此番湘行留下的是无形的心迹,而非足迹。我读到上篇《边城》中翠翠的原型,她是绒线铺店主的女儿,傩送的原型则是作者当兵时的伙伴,傩右。十七年后作者回到了绒线铺,看见店里有一个长得和翠翠一模一样的女孩,那是他们的女儿,傩右也老得他几乎认不出。

  还有那座山上的小小学校,大家都相信那些在山上踢球的小伙伴们长大后会出落得与众不同。战火毁了它,所幸大家都跑了出来,各奔东西了。如今主人公回不去了,那其中各自在人生旅途上跑了十七年的伙伴们,再见到时他们是和他在任何一个地方都可见的无趣而庸俗的中年人无异,他们都回不去了。

  作者唯独喜欢那些水手,那些每天在清澈的湘江里与浪花礁石斗智斗勇,漫游山水以船为栖身之地,对每一个朋友都坦诚相待的水手。我尤其喜欢那个水手朋友终于上了岸之后,在琳琅满目的花花世界里,他却把口袋里所有的钱都用来买了作者最爱吃的橘子。

  记得么?他见到傩右的时候不忍惊动“他们那份安于现状的神气”,见到昔日同窗时为他们“精神上的营养不足”感到失望,于是他都很快地离开了,没有多看一眼,仅在我们脑海中留下一个淡淡的影,可是那些水手是他整个行程中一路相伴的,他们的形象是最最鲜活的,他们与自然融在一起,无拘无束地说着有些野蛮又朴实的话语,与风浪斗争,内心也如水一般清澈。他们一个个都是真真切切的。比如那个有着古罗马战士般身材、托尔斯泰似的白胡子的漂亮老水手,日常不过是弄船人眼中“一个又老又狡猾的东西罢了”。这里没有什么“不忍”说的话,也没有精神上的“不足”。是这些水手们的存在让此次湘西之行灵动鲜活了起来。

  如果桃源是幻象,那么带作者游桃源的水手是不是也有类似的隐喻?这些游离于一切社会关系之外,漂泊不定行如浮萍的弄船人,相伴着作者行迹的'始终,作者喜欢他们,与他们在一起最自在,因为他们象征人最自然的精神状态。他们有年少的,有年老的,有原先来自各个行当的,但在这里都是一样的弄船人,在净如明镜的江上歌唱,在险象环生的漩涡中搏击,他们不就像人各个年龄段、在不同环境中始终保持最本真精神的外化么?

  作者的变化是大的,大到可以对于同乡的经历“毫不出奇,毫不惊讶”。但他的变化又是小的,小到面对再大的变动也坚持“迷信”他那一双手,写“没有人再想看”的小说。所以他的内心一直就如那些水手一样,从年轻至年老,即使置身一叶扁舟,漫游东西,漂泊无定,风浪无时,浪打千击,掌舵时、泅水时、嬉笑怒骂时神气依旧,岁月的痕迹就如长蒿在碧水中轻轻荡起的涟漪,稍稍揉皱了水面,缓缓地又趋于平静。

  漫漫湘行行者行,行者行,行千里,且回首,桃源依旧我本心。

  《湘行散记》读后感 篇4

  《湘行散记》这部散文集,记录沈从文故乡湘西特异的山水景致和风土人情。他以乡村中国的眼光表现普通人的命运和质朴的生命形式,较多的继承中国古代游记与笔记的传统,能简练流畅的写景叙事,穿插着对往昔的追忆,平和中自有其动人之处,名篇《箱子岩》、《桃园与沅州》。

  湘西的纯美一尘不染仿如桃源。陶渊明描绘桃源,亦不过“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而沈从文笔下的湘西就好比看一幅晕着水的淡彩,通篇文字如同浅水一样地流淌,润泽着读者的心。看似毫不用力的涂抹,出来的线条却清朗通灵;几乎白描的手法,不杂一丝的议论,不着痕迹地触动读者的心弦。

  《鸭窠围的夜》中,“这地方是个长潭的转折处,两岸是高大壁立千丈的山,山头上长着小小竹子,长年翠色人。这时节两山只剩余一抹深黑,赖天空微明为画出一个轮廓。但在黄昏里看来如一种奇迹的',却是两岸高处去水已三十丈上下的吊脚楼。这些房子莫不俨然悬挂在半空中,借着黄昏的金光,还可以把这些希奇的楼房形体,看得出个大略。”这里写到吊脚楼,它是一种民间建筑。美丽的湘西,山奇水异,令人徘徊不忍归去。而古香古色、建筑风格特殊的吊脚楼,更添得山水几分韵致。在沈从文先生的故乡凤凰城,沱江傍城而过,当地人临河而居,一幢幢吊脚楼,高高低低参差错落。吊脚楼的一端以河岸为支撑点,另一端则悬在水面,高高的悬柱立于水中作为撑持,充满着一种力量的美。他将一种普通的民居的生活场景展现在大家面前,一幅山、水、吊脚楼完美结合的图画显现出来。《箱子岩》中还有这样的描述“一列青黛崭削的石壁,夹江高矗,被夕阳烘炙成为一个五彩屏障。” 沈从文笔下的岩壁、石窟、码头、河道、渔网、船橹、白帆、落日、云影、暮色、薄冰……都微微敷一层闲淡的色彩,悠悠地在宣纸上渲染、行走,画面澄明、清澈、纯稚、简洁,到处罩着一层冬日里炉火边的暖意,就连当地水手的粗野对话,也显得极具温情和惬意。

  《湘行散记》是沈从文散文集代表作之一,版本不只有湘行散记,共有三个部分:湘行书简、《湘行散记》和《新湘行记》。沈从文擅长用极为精简的笔墨勾勒出湘西山水风物。在他的笔下,人是鲜活的,景是生动的,物是灵现的,宛若现代的桃花源。

  从他的文章中读出古镇的文化底蕴。古老土家族习俗还有所遗留。在这里你还能见到古老的西兰卡普织锦;在这里你还能品尝到地地道道的苞谷烧酒和糯米粑;在这里你还能听到粗犷纯朴的情歌和号子声;在这里你还能赶上哭嫁的媳妇背亲的队伍;在这里有纯净的天空清澈的泉水;在这里有清新的晨雾和晶莹的露珠;在这里有热情的乡里人家有活泼精灵的孩子比齐陶渊明的虚拟的世外桃源,多几分开放,几分真实,他们都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人们纯朴真诚热情,景物灵动俊秀轻灵,宛若走入画中,但又是那真实。

【《湘行散记》读后感】相关文章:

《湘行散记》读后感02-09

湘行散记读后感10-19

《湘行散记》读后感范文04-24

《湘行散记》读后感11篇02-24

湘行散记读后感15篇02-09

湘行散记读后感9篇04-26

散记高分作文07-04

春游散记作文07-03

湘溪公园作文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