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哥的胜利》读后感

时间:2024-02-18 10:18:11 读后感作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四哥的胜利》读后感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四哥的胜利》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四哥的胜利》读后感

  曾经有位历史学家说过,有明三百年,只有一个皇帝,那就是太祖朱元璋,只有一个宰相,那就是万历首辅张居正。但事实上,朱棣在明朝历史中所起的作用,所扮演的角色,所开创的格局,并不弱于朱元璋。没有朱棣就没有今天的北京,没有故宫,没有十三陵,没有郑和下西洋,没有内阁制的尽早出现,没有《永乐大典》……

  清朝官方立场的《明史》是这样评价的:“幅员之广,远迈汉唐;成功骏烈,卓乎盛矣!”

  其实,最先让我对朱棣感兴趣的是《明朝那些事》。为了加深对朱棣的了解,我又读了燕山刀客《四哥的胜利》。《四哥的胜利》分为《铁血权谋》、《绝代帝国》两本。作者燕山刀客20多年时间一直致力于明史的研究。

  书中主要介绍建文帝继位之后,朱棣因为朝廷的猜疑,不得已起兵靖难,他不是唐太宗的三天政变,他经过三年努力,历经大小几十次战役,有过大获全胜的辉煌,也曾一度被逼上绝境,还有过短暂的的动摇,但还是一如既往的坚持,最后登上了皇位。

  朱棣在历史上是一个颇有争议的人物,朱棣的胜利看似有一定的偶然性,但是从他表现出来的情商、武功、谋略、大局观及领导才能来看,也是历史的必然。

  朱棣是一个能屈能伸的人。我想一个成功的领导者,是需要经历的,经历使人成长。在朱棣被封为燕王驻守北平的时候,勤政爱民,深受人民的喜爱。当建文帝开始削藩的时候,40岁的朱棣能装疯卖傻躲避危机,也能带领仅剩的800士兵起兵靖难,我想这是生活给予朱棣的考验。当然在战争中他有勇有谋。大部分战役都是他亲自上阵,即使是后来登上皇位,依然能够御驾亲征。五、六十岁的老人,在现代来说也是到了该退休的年龄了,却依然能够重战沙场,而且逻辑条理清晰,这跟他多年的实地经验是分不开的,我觉得朱棣的经验也是打出来的经验,所以我觉得日常我们的工作也不能脱离实际。从某方面来说,他是个绝对有领导能力的人,他体恤下属,能跟士兵们同甘共苦,当遇到困难的时候,又善于借力大肆鼓舞官兵士气,虽然三次大风,助朱棣一臂之力,但是并不是所有的领导者都有临危不惧,转败为胜的能力。如果说,曹操是治世之能匠,乱世之奸雄,那想朱棣也绝对不亚于曹操。

  朱棣是一个有主见、远见的人。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也不会放弃权利。这个体现在他生活的方方面面。他深深明白一个成功的君主,不能只是马上打天下,还必须能马下治天下。他用人不疑,虽然也曾大开杀戒,但是他跟朱元璋不一样,如果朱元璋身上反映了暴发户的目光短浅和不自信,朱棣的作为,却彰显了贵族式的海纳百川与包容心。他重视文人,并给文人设置了选拔通道,不论年龄、地位的差异,只要有才华就有出人头地的时候,这些人壮大了大明的势力。虽然这些人能为皇帝分忧解难,但是面临抉择的时候,他还是能做出准确的判断。充分证明了读书对人的重要性,读书使人明智。

  朱棣希望多方势力达到一个平衡。固守南面边防,向南攻打到安,在贵州建省。东北、西北、问题上尊重人们的信仰,坚持“怀柔远人,厚往薄来”的原则。对于蒙古各部采取互相牵制原则。迁都北京,巩固了北面边防,形成了天子守国门的局面,促进了东亚各民族的融合,为中华民族的最终形成奠定了基础。在编纂《永乐大典》时候,他反对解缙只收集儒家经典,而要求集众家之长。安排郑和下西洋,既巩固边防,又加强同其他国家的联系。在继承人问题上,他不能容忍老大继承皇位过于顺利,也不想看到老二收到太大委屈。因此,朱棣政策看似摇摆不定,但实际上,他早就做出了自己的规划。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朱棣的一生就是与命运斗争的一生,这是他性格与现实合力的使然。

  朱棣是一个敬业的人。要说当皇帝也是个体力活。朱元璋凡是亲力亲为,朱棣虽然设置了内阁,协助处理大小事务,但是也是每天4点多起床,开始一天的工作。他虽然贵为皇帝,一生却只钟情于一个人徐皇后,大部分时间致力于国家治理,自己的衣食住行也很节俭。最后65岁也是死在了北征的战场上,实现了生命的价值。

  朱棣是一个有开拓创新精神的人。除了政治上,迁都北京,设置内阁;文化上,编纂《永乐大典》;军事上,五军营、三千营、神机营是当时朱棣组建的最精锐的部队。当然最厉害的不是部队,而是朱棣使用的战法。武力上巩固了国家边防。我想生活中还是用实力说话,胜利者拥有一切。

  当然朱棣是人不是神,也曾经有过失误与错误,但所谓瑕不掩瑜。我觉得朱棣具备一位王者身上所有的品质,他的经历充分体现了读书、实践和用人的重要性。欲成大事者,必有大智慧。作为新时代的我们,更应该多读书,多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