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品格》读后感

时间:2024-02-18 11:00:40 读后感作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孩子的品格》读后感

  读完一本书以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孩子的品格》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孩子的品格》读后感

  让孩子拥有幸福的人生,是我们作为父母的心愿。从咿呀学语到蹒跚学步,父母带着那份浓浓的爱陪着孩子一路走来。可是为什么父母那么爱孩子,什么都为孩子着想,竭尽全力地为孩子创造富足的生活,孩子却仍然会叛逆、冲动、不听话、不好好学习,甚至动不动就离家出走,哭着喊着闹着要自杀。作为一名从教14年来的基层教师,又有初中、高中的执教经历,我也见多了孩子的声嘶力竭和父母的无可奈何。我时常在想这究竟是为什么,如何才能走进孩子内心?究竟是哪些因素决定了孩子的内心感受?究竟怎样才能让孩子体会到幸福和快乐并找到自我成长的动力?

  一直以来有听樊登读书的习惯,睡不着的时候常常有他相伴,暑假期间我听到这样一本书《孩子的品格》,这是由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兼心理学系主任彭凯平联合心理学博士闫伟一起出版的。这本书总结了彭凯平教授近30年的研究成果,提取了通过积极教育培养的孩子品格优势。核心七要素包括情绪力、抗逆力、自我效能感、自控力、天赋优势、专注力、善良。这7个核心要素将最终成就孩子的“王者之力”——创造力、审美力、同理心,让孩子从容应对未来的竞争与机遇。

  在看这本书之前,我原以为所谓“积极教育”就是给予孩子鸡汤式的鼓励,“你好聪明”“你很优秀”“你真棒”诸如此类的话语,殊不知这种脱离实际的激励和赞赏,会激发一种“固定型思维”:害怕失败,这会让自己显得愚蠢,所以一遇到比自己优秀的人就会非常有压力,也不愿去接受挑战,一直在做相对安全的选择,缺乏抗逆力和自我效能感。看完这本书,我才解开这个谜团,也意识到积极教育的真谛:多强调过程、少强调结果,恰如其分的赞赏才能更好地培养孩子的成长型思维。所以积极心理学对于成长中的孩子都很重要,并不只是那些有心理疾病的人才需要,那些心理正常且十分优秀、成功、善良的人都是需要的。

  这本书在教父母如何培养孩子的同时也传授了自身管理情绪的方法。本书的第二章中提到了管理消极情绪的“五步走”法则,当父母以解决问题的方式而不是发泄情绪的态度对待孩子时,亲子关系就能更加密切,同时也能言传身教,让孩子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读之,深以为然。

  九年级第一次毕业班会,段长程老师的八个字也让我感触,“给他希望,陪他成长”,我愿意积极践行这种充满阳光和爱的教育:情绪力引导孩子管理自己的情绪;抗逆力给孩子一颗强大的心脏;自我效能感给孩子确立“我能行”的人生态度;自控力让孩子学会为自己的人生负责;天赋优势激发孩子的内在潜力;专注力让孩子在投入中体会幸福;善良锻造孩子真正的竞争力。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健康、积极、乐观的成长,他们不仅是今天的孩子,更是未来的主人,更是开创更美好、更丰盛、更幸福时代的建设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