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黄厚江老师的《从此爱上作文课》有感

时间:2024-02-20 07:27:43 读后感作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读黄厚江老师的《从此爱上作文课》有感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读黄厚江老师的《从此爱上作文课》有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读黄厚江老师的《从此爱上作文课》有感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黄厚江先生长期工作在中学语文教学一线,对中学语文教学有着深入的研究,形成了系统的语文教学理论和独具特色的就去风格,发表论文数百篇,著有《你也可以这样教写作》、《从此爱上作文课》、《预约课堂的精彩》等多部作品。

  想了解并拜读黄厚江老师的作品,源于全国著名语文教育专家王开东先生的一段话:“黄老师做讲座,在语文圈子里是一个传奇,也是一个美谈。一杯清茶,一个话筒,一张嘴,没有讲稿,没有PPT,甚至没有提纲,有时只是一张纸片,据说是安慰听讲者的,怕大家觉得他怠慢。或一两个小时,或三天两天,听者无不颔首陶醉。黄老师的课,一支粉笔,几页,课文极少用课件,娓娓而谈,兴发感动,生命流转,不过是家常便饭。听黄老师上课,常常让我想起《口技》中传神的描写——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一支粉笔写春秋,这就是黄老师的本色。”如此推崇“本色教学”的黄厚江先生,自然想通过他的作品一睹其风采。于是,与这本《从此爱上作文课》结缘。

  作文教学一直以来都是语文教学的难题,如何教好作文课,其中的学问不浅。黄老先生说过,什么样的语文教师才能教的好写作,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话题。会写作的老师未必会教,会教的老师未必会写作,自以为会教的老师,其学生的写作水平未必就高,根本不会教写作的老师,其学生写出来的作文似乎效果也不差。现实的情形也大体如此。简而言之,“懂写作”和“会写作”不是一回事,对于中学语文教师而言,“懂写作”比“会写作”显得更为重要。

  首先一个老师必须能够站在学生的立场和角度去指导他们写作,既要了解学生的写作处境,还要通过自己丰富的写作体验和经验,去真正了解写作规律,将自己对写作的理解传递给学生。用自己的话去讲写作,结合自己的写作体验去讲写作,而不是照本宣科,拿来主义,人云亦云。

  有很多优秀的语文教师在写作教学的过程会坚持写下水文,和学生一起下水,有时是整篇,有时只是一个片段,甚至只是一点儿随感文字,能够站在学生立场思考写作,也很有意思。中学语文教师必须具有“下水”的能力,这一点是黄老先生所提倡的。

  此外,“教师要带着作文的‘种子’进课堂”这是黄老先生在这本书里阐述的“共生教学”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理念,也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操作性实用性很强的一种理念。何为“种子”?黄老先生认为,可以是学生的一篇写作,可以是学生的一个故事,可以是教师自己的一次经历、一次体验、一篇下水文,也可以是接近学生生活的时文,甚至是网络上的写作素材。比如《“记叙文故事情节的展开”教学实录》所带的“种子”是学生的作文《满分》;比如《“在别人的树上开自己的花”教学实录》所带的“种子”是班里黄津汝同学的《我因考试狂》,《“一则材料的多种使用”教学实录》所用的素材的主人公是自己的女儿……这些“种子”应该是不完美的,是具有无线拓展的可能性的,是能够激发起学生改写冲动的,是能刺激学生表达欲望的。这粒“种子”必须静心挑选,如此,才能让学生的创作思维活跃起来。学生的思维的灵泉汩汩流淌,这粒“种子”的生根、发芽、开花就水到渠成了。

  《“记叙文故事情节的展开”教学实录》一文中,以学生的作文《满分》中的故事情节片段作为“种子”展开,故事中的“他”因为有一道物理题没有按照题目明确规定算到小数点后两位,而是算到了第三位,扣掉一分并与满分失之交臂,去与老师争辩反遭呵斥。黄老先生让同学们接着这个故事往下思考:情节会如何发展?同学们自由讨论,各抒己见。有的同学认为,“他”对这个事情一直耿耿于怀,和老师交流,再次讨论这个问题时,老师已经对他有了固定印象,感觉他像一个刺头一样。那个学生在物理学习上也遇到了障碍。有的学生认为,“他”找到另外一位得满分的同学,发现那个同学也保留了三位小数,却没有扣分,于是找老师理论,老师说一模是电脑阅卷,不能改分数。也有的同学说,“他”自己在试卷上添上一分,变成满分。老师不给改分,自己认为自己是满分就行了。同学们的思维火花四溅,涌现出若干版本。然而,以上的情节发展并不都是合理的,黄老先生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去思考和辨别,得出了“要合理、出人意料、有波澜、要围绕一个点展开”等结论。接下来继续出示《满分》剩下的原文,让学生判断其是否符合刚才所说的基本要求,然后根据自己想要表达的主题来给这篇文章设计结尾。同学们的结尾方案是丰富多彩的,思维一旦打开,就会越来越满意的。没想到一粒小小的“种子”,能碰撞出如此绚烂的思维之花。

  带入“种子”,聚焦话题,触发思维,步步惊喜,高峰体验必定接踵而至。让“种子”开出绚烂之花,让学生从此爱上作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