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

时间:2024-06-18 12:21:48 读后感作文 我要投稿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

  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1

  戴子奇暑假期间,总会有许多的空闲时间。在这期间,阅读无疑是一项很好的课余活动。有一本朱光潜先生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其中,《升学与选课》这一章,让我印象深刻。这一章讲述了作者的一位朋友即将要中学毕业,面临许多问题。作者通过讲述一些小事件与他的亲身经历,向他即将...

  星期六傍晚,我吃完晚饭,和弟弟一起去散步。刚出门,就看见夕阳染红了一大片天空,夕阳慢慢西下,光线也越来越暗,我和弟弟走着走着。不一会儿,我发现天已经变暗了,突然一缕皎洁的月光像银河一样从天而降,天是蓝黑色的,让我看得入神。天快黑了,我抬头一看,一轮圆月像玉盘一样旋挂在天空,星星们陪着孤独的月亮一起度...

  两万五千里,那一双一双脚踩实了土地,那一片一片血染红了道路。以那无所畏惧的心,以那坚定虔诚的脸,挽救了新中国,铸造了东方雄师。他们不是神圣,只是那贫瘠土地中具有铮铮血泪的男儿——年轻稚嫩的.青年,肌肉壮硕的壮年,脸上早已结满沟壑的老年。不同的年龄,不同的样貌,却凝聚成了同一条比...

  我是一个垃圾桶,我穿着黑色的衣服,矗立在小区的垃圾站边缘。我有3个兄弟姐妹,他们喜欢穿“红色”“绿色”“蓝色”的衣服。我可是兄弟姐妹们里最受欢迎的,以前,人们不管赤橙黄绿蓝靛紫,全都将垃圾扔入我这里,虽然兄弟姐妹们都很羡慕我,但...

  下了晚自习,外面的风淅淅沥沥的下着,一点停着的意思也没有。我哼着小曲,走出校园。大街上,人很少,在我正前方,有一个小女孩,有意无意的向后看,眼睛里似乎有一丝惊恐和害怕,莫非她把我当成了坏人?想到这里,心里有一种不舒服的感觉,可这又怎么能怪她呢?换做我也会害怕的,在现在的电视剧中不是会经常出现这样的镜...

  “这个字怎么就写得不好呢?”我无助地望着生抄上的那个字。爸爸走了过来,关心地说道:“怎么了?是不是写字又遇到困难了?”“天啊!”我着急地感叹道,“到底怎么写?我不写了!”爸爸关爱的神情突然变得严肃了起来,...

  我的家乡朝阳,位于辽宁省西部,风景秀丽,气候宜人。随着经济的发展,近几年我的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起初大凌河的环境特别恶劣。因为人们把污水尽数排放到大凌河中,大凌河的水变得臭气熏天,有些人因为忍受不了这样的环境,都搬走了。后来,在市政府领导的规划下,大凌河呈现出巨大的变化。如今,大凌河里的水变得...

  生活的一件件琐事就像天空中的繁星一样多,它们数不胜数,在我的记忆中,有这样一颗繁星,最亮、最闪!那是我的第一次洗碗经历!我曾经是家中的“大王”,家里人都是围着我转,伺候着我。有一阵子,我发现其他同学有的会炒菜、有的会拖地、有的还会洗衣服……可是我什...

  我的好朋友杜雅鑫,她不仅是我儿时的玩伴,还是我的同班同学。说起杜雅鑫呢,她可是个运动达人。一上体育课,她就带着篮球到篮框下和别人比赛,你经常会在篮球场上看到她不停地拍着篮球,为了寻找"突围"的身影。只见她一个转身,猛的一个虎跳,篮球就像一个听话的小孩,乖乖地进入了篮筐。她可真是个...

  大家好,我是一朵云。天空晴朗,在我看来像是一位画家,不小心打翻了蓝色的颜料盒。太阳公公大概是没有睡醒吧!光束洒在大地上,那么柔和,屋顶上的每一片红瓦绿砖都被照得亮晶晶的。树的嫩叶都努力吸收着阳光,小树踮着脚尖儿,想让自己更高一些。像小蚂蚁的人们逐渐多起来,比人大一些的卡车也只不过像是一些昆虫罢了。我...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2

  看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感觉每一封信都令人嚼味,每封信都会给人带来新的感受。下面就我对本书的《谈读书》的章节谈谈我的想法。

  朱光潜先生在第一封信中侧重谈及读书兴趣的培养以及选择性读书的问题,并推荐了很多书目让我们来阅读。我自身对读书是有一种能拖就拖的想法的,但是谈读书里的第一段就给了我当头一棒,是我真的没有时间,还是我没有决心。有了决心,那么很多事情就自然得多了,有了决心,那么你就会把读书当成你生活的一部分,有了决心,那么你就能每天坚持了。

  书中写到读书的重要性,而读书在现代似乎更偏向于上学时,人们所读的教科书的内容。现代青年的生活充满着无形和有形的各种诱惑:手机、电脑、平板......网络充斥着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多的青年沉迷网络游戏之中,如果能够静下心来,抽点时间,读读自己感兴趣的好书,对自己的修养也会得到提高。随之而来的便是读什么书的问题。现在读书是很方便快捷的,手机在手随时随地便可阅读。但现在网络上充斥着是各种没有营养的垃圾书籍,就像野草般,嚼之有劲,而食之无味,更无法下咽,纯属浪费时间。所以,正如书中所说“书是读不尽的.,就读尽也是无用,许多书没有一读的价值。你多读一本没有价值的书,便丧失可读一本有价值的书的时间和精力;所以你须慎加选择。另外,书中教我们的关于读书的方法也是非常受用的。第一,凡是值得读的书至少需读两遍。第一遍应快读,着眼在了解全篇大旨与特色。第二遍应慢读,须以批评态度衡量书的内容。第二,读过一本书,应用笔记录纲要、精彩部分和你自己的意见。记笔记不但可以帮助你记忆,而且可以逼得你仔细,刺激你的思考。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是一本充满魅力的书,对我们现在的青年朋友有着很大的指导意义,教我们看待人生的方法,引领我们进入美学的世界,是很一本青年朋友们都不应该错过的书!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3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书,它以信的方式,向青年们传递了作者对人生、爱情、理想等方面的思考和感悟。

  整体上,这本书的语言简洁、易懂,而且内容深入浅出,让人感到非常亲切和温暖。作者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悟,以生动、有趣的方式讲述了自己的思想和观点,让读者在轻松的阅读中能够有所收获和启发。

  在内容方面,这本书涉及了许多青年们关心的问题,比如人生、理想、爱情、友情等等,而且作者也给出了很多非常有价值的建议和思考。其中,我最印象深刻的是关于理想的那一篇。作者在文中指出,每个人应该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而且应该不断地努力和奋斗,去实现自己的梦想。同时,作者也提醒我们,理想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在我们的人生中不断地变化和发展,我们需要不断地去追求和探索,才能找到自己真正的理想和价值。

  与其他类似的书籍相比,这本书更注重实践和行动,不仅仅是空洞的理论和说教。作者在文中给出了很多具体的建议和实例,让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

  总之,这本书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书籍,它能够给青年们带来很多启发和帮助,引导他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更好地前行。我相信,读完这本书之后,你会有更多的思考和收获,也会更加坚定自己的信念和追求。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4

  动与静,“动”指的是运动,“静”指的是静止。二者的关系,在日常生活中,似乎是绝对、无法并存的。但世间万物,只有动静结合,才能生生不息。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两句话出自王籍的《入若耶溪》,诗人用以动显静的手法来渲染山林的幽静,“蝉噪”“鸟鸣”笼罩着若耶,使山林的寂静更显得深沉。动与静,在生活中它们相互对立,但在艺术作品中有时却相辅相成。对于厌烦了尘世纷扰的人来说,在这远离世俗的地方,显然有着无比的幽静来澄净思想,求取心灵的一隅清净。但是,山林如果真的寂静无声,那会让人觉得死气沉沉。

  朱老先生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中,我最喜欢的话是:我所谓“静”,便是指心界的空灵,不是指物界的沉寂,物界永远不沉寂的。你的心境愈空灵,你愈不觉得物界沉寂。所谓空灵,其实是一种以普适淡然之心悄然观物,只用心聆听自己的真切想法的境界。人能听到和感知到的事物数不胜数,但只要保持心的空灵,不被外界纷杂干扰,人就不会因这许多的声音而心烦意乱。外在物界的动与心灵世界的静,在看似矛盾实则真实的世界中和谐地相处着。

  听,那心空灵时刻的动与静——

  坐在动车上,不经意间向外看的时候,田间的油菜花已全部盛开,活力的黄夹杂着野草油嫩的绿,哪怕在朦朦胧胧的天气中也是极美的。一闪而过的画面,也能看清是两位行人撑着把伞,平静地走在刚下过雨的街道上。这些城市边缘的小人小事,在动静之间,折射出一种活泼的生命的活力,令人欣喜,令人感动。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我们往往把动与静对立起来看,但其实两者互相依存,不能割裂。小时候玩惯了的陀螺,飞速旋转地站立着,这是它最寂静的时刻;弃在一旁,它只是毫无生气地躺着。那是真正的静。

  静则死,动则生,世间万物皆是如此。自行车驶过黑色的柏油路,放空脚踏,它一往无前地转动着。回头看,一切都是风景。物界在动,人却无比空灵。那是真正的静。

  树欲静而风不止,风不止,仍能静如山。生活满是动与静的结合,让心空灵,仔细倾听,生活的乐趣尽在眼前!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5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阅读感想

  书中有许多观点令我耳目一新,朱光潜先生说,你多读一本无价值的书,便少读了一本有价值的书,所以得谨慎选择。我觉得自己看到满目琳琅的书,心想都想看一看,看不都不看放在书架上了,总抱有一种这本书我想看,那本我也想看的心态\,看来,我这种贪婪的心该收缩了

  谈到习作

  主要是站在岸上学不会游泳,都得靠实践,多积累记录对尝试写作

  静与动

  身体多动,心多静

  理智和情感

  二者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同时又保持其独立性。相互支配互相前进

  文学和美术之美

  说不出来的美才是最美的,无言之美是最高境界你一张开说话,灵魂之美就悄悄的'溜走了。

  先博大后精深

  不能依靠别人选书,自己冒险去择书

  不完美有缺陷可能性越大

  文学只有好坏,没有新旧之分

  自然界事物都有一个节奏(一张一弛)

  总之呢,读这本书的整天感觉像是在听一个智者在讲课,而我充当的是小迷妹,遇到同见解的时候不停的在点头,这就是文学中所谓的是和智者在交流吧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6

  快乐的一天,从看书开始。有一天,我看了朱光潜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这本书,我刚开始读时感觉兴趣索然,但是后来,我在这书中发现了生活的`写照,有一些事甚至和书上所写的一模一样。于是,我来了兴趣,准备认真地看这本书。

  在我的一番精读之下,我在书中找到了这样一句话:“人生是多方面的,每个方面如果发展到极点,都自有其特殊宇宙和特殊价值的标准。我们不能以甲宇宙的标准,测量乙宇宙的价值。如果勉强以甲宇宙的标准,测量乙宇宙的价值,则乙宇宙便失其独立性。而只在乙宇宙中,可尽量发展那一部分性格,便不免退处于无形。”这就像生活中,你可以让别人尊法,但不能使别人道德。

  感谢朱老先生的书,使我明白了许多道理。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7

  最近拜读了朱光潜先生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获益匪浅。先生在信中所说多为青年们应该关心的问题,如读书、修身、社会运动、哲理,凡此种种,自先生笔下汩汩流淌,犹如长者劝导似的语重心长,又如老友交谈般的诚恳真挚,读来亲切自然,受益颇多。

  关于读书

  虽说先生在谈读书时是多以中学生为对象的,但是里面有很多内容对我们成年人也依然适用。比如:“每天抽出半点钟来读书”,先生认为读书不是时间的问题而是决心的问题。这恐怕会让很多人感到很惭愧。如今的社会充斥着太多的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许多人争先恐后,唯利是图,这也就导致了当今人们普通存在的一个问题:人文思想不足,文学涵养缺乏。

  先生还说:“尤其要紧的是养成读书的习惯,是在学问中寻出一种兴趣。”并且还将读书的习惯与抵制社会恶习的引诱联系起来,说明了养成读书习惯的重要性。人们往往对那些贪官污吏咬牙切齿,殊不知,这些官吏或许年轻时也是一个满怀正义的“愤青”。有良好的读书习惯的人,能够用丰富的人文知识、科学思想来武装自己、丰富自己,因而方能抵制不良习惯,“蓬生麻中,不扶自直”。

  对于读书的方法,先生也给出了两条建议:“第一,凡是值得读的书至少须读两遍,第一遍须快读,着眼在醒豁全篇大旨与特色,二遍须慢读,须以批评的态度衡量书的内容;第二,读过一本书,须笔记纲要和精彩的地方和你自己的意见。”这两条建议无疑是非常适用的。

  关于动与静

  先生谈“动”的时候不是像一般人那样“喜欢谈玄”,也不是从哲学的高度和深度来说,更非以长者的口吻说教一些“应该不应该”的大道理。他认为人生有烦恼是与生俱来的,而且认为“愁生于郁,解愁的办法在于泄;郁由于静止,求泄的办法在于动”,“尽性”乃生活之目的。先生的这几句话说得太对了,在平日的生活中,难免有不顺心的事存在,人生一世,岂能事事顺心?每当不开心或是烦恼的时候,就去做做自己喜欢的运动,散散步、浇浇花,不顺心的事也就自然而然地消逝了。先生还提出了两种排遣烦恼的方法:“把自己看得伟大的人,对于烦恼,当有不屑的看待”;“把自己看得渺小的人,对于烦恼,当有不值得的看待。”总之就是在日常生活中要多“谈谈笑笑,跑跑跳跳”。其实生活中也没有那么多的困境,只是有时遇上我们不好的心境,就将它扩大了而已,而且许多时候人们都是在自寻烦恼,所谓“庸人自扰”就是如此。所以每天早上给自己一个微笑,那么你的这一天都将变得无限美好!

  世上有动便有静,而且人生的乐趣一半是来自于活动,还有一半是来自于感受即静的。所以先生在谈完“动”之后,又谈了对“静”的看法。先生认为:“感受是被动的,是容许自然界事物感动的我的感官和心灵。”如“眼见颜色,耳闻声音,是感受;见颜色而知其美,闻声音而知其和,也是感受。”每个人的人生阅历都有所不同,所以每个人的感受也不相同,不仅如此,人们往往对同一事物的感受也不尽相同。好比看见一颗古树,植物学家看到的是它的科属种类;画家看到的是它的虬枝密叶;而作家看到的是它的`傲雪风骨。先生还提到“领略趣味的能力固然一半由于天资,一半也由于修养。”且认为“静中比较容易见出趣味”、“静是指心界的空灵”。随后,又从中国古典诗歌中举例说明“静趣”,既有“采菊东篱下”,也有“目送飘鸿,手挥五弦”。在如今这个日新月异的快节奏社会,我们多的是动,缺乏的是静。久而久之,我们就会变得轻浮、烦躁,这时我们就需要多在动中领略些静趣,在忙里偶然偷闲,来提高自身的修养,陶冶自己的情操。

  生活在社会中,我们不仅需要有积极参与社会的“动”,也要有临危不乱、处变不惊的“静”,真正达到“静如处子,动如脱兔”的境界。

  先生的文章将深奥的道理蕴于简单明白的叙事之中,让我们在读书过程中很轻易地就接受了他的观点并能真切的体悟到它的正确性,感觉就像是和朋友谈心一般,慢慢地就懂得了很多很多。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8

  鱼儿离不开水,瓜儿离不开秧,学生离不开课堂,课堂离不开社会,社会离不开实践,这样的自然科学生活常识为什么为我们所接受?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得到了证实中学生时代。是每一个小孩儿由儿童幼小无知心灵向青少年单纯朴实的心态过渡的时期,是长身体、学知识,把握人生成长基础健康发展的时期,固化这一阶段的思想,学识的积累,人生的成长导航就颇为关键。

  人之初,性本善,此时的中学生已开始接触社会,在他们所见所闻中社会上所存在的`善、恶、丑、美时常在身旁出现,社会上的对各种问题的讨论与渲染也毫无疑问地在影响着他们,当今社会,在中学生们看来,祖国繁荣兴盛,欣欣向荣。从地面到地下,机场、高速公路,铁路、地下铁轨四通八达,大江大河上一座座举世瞩目,令人赞叹火车铁路大桥、公路铁路大桥飞架两岸,人们进入宇宙空间探索太空神秘已成现实,蛟龙入海探宝已超万米,现代社会中,人们的衣食住行丰富多彩,让人们为之感到幸福?老中青不同层次的人们都在享受这一切。故而中学生们也在感知之中。

  在社会运动中体会生活的精彩,就此而言,值得一提的是,社会如此进步,到底靠的是什么?简而言之,是知识,是科学技术,是战斗在各行各业的人们用所学到的,从中学生开始的数理化、各项综合学科及社会课程上所学到的知识和具体工作、生产中的社会实践工程紧密结合的成果。

  读书需要总结,我们是新时代的中学生,我们是鱼,社会之大、之广阔、之富有、之精彩如百川入海,中学生必须将自身活跃在海水中,才能认识社会、掌握社会、同时也服务于社会,成为社会有用之人,然而有用之人又绝少不了,要学习掌握各种课堂理论知识,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只有根基打牢才能更好的生长。最后提及一句,就《读中学生与社会运动》一文中所提到的个人也好,学校也好,把学生与社会切割分开的教育,必将是不完善的,时间和成果给出了最好的答案。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9

  人类学问逐天进步不止,你不努力跟着跑,便落伍退后,这固不消说。尤其要紧的是养成读书的习惯,是在学问中寻出一种兴趣。你如果没有一种正常嗜好,没有一种在闲暇时可以寄托你的心神的东西,将来离开学校去做事,说不定要被恶习惯引诱。

  你长大一岁,你感觉兴味的锐敏力便须迟钝一分。达尔文在自传里曾经说过,他幼时颇好文学和音乐,壮时因为研究生物学,把文学和音乐都丢开了,到老来他再想拿诗歌来消遣,便寻不出趣味来了。兴味要在青年时设法培养,过了正常时节,便会萎谢。

  许多人曾抱定宗旨不读现代出版的新书。因为许多流行的新书只是迎合一时社会心理,实在毫无价值,经过时代淘汰而巍然独存的书才有永久性,才值得读一遍两遍以至于无数遍。我不敢劝你完全不读新书,我却希望你特别注意这一点,因为现代青年颇有非新书不读的风气。别的事都可以学时髦,惟有读书做学问不能学时髦。

  中国学生们大半是少年老成,在中学时代就欢喜像煞有介事的谈一点学理。他们——你和我自然都在内——不仅欢喜谈谈文学,还要研究社会问题,甚至于哲学问题。这既是一种自然倾向,也就不能漠视,我个人的见解也不妨提起和你商量商量。十五六岁以后的.教育宜注重发达理解,十五六岁以前的教育宜注重发达想象。所以初中的学生们宜多读想象的文字,高中的学生才应该读含有学理的文字。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10

  读书甚少,偶尔得知朱光潜先生,遂购来几本其作品。近读《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此为作者旅欧期间写给国内青年朋友的信。虽过去近百年,但今读来仍为之共鸣。作者用这十二封信,推心置腹,对青少年正遇见的、很关心的话题,读书、作文、升学等等,抒其意见,用浅析的语言娓娓道来。

  劝青年多读书,每天那怕读三五页,几年读下来,收获也非常可观,所谓积少成多。直言,能不能读课外书,不是有没有时间的问题,而是有没有决心的问题。世间许多成大业者,其学问多在忙碌中做成。有了读书的兴致,就有可能在纷扰的诱惑中,多出一份抵制的力量。要读书,则应读有价值的书。读无价值的书,或许无害,但浪费了读一本有价值的书的时间和精力。

  劝青年在好动的天性之中,要培养能静的能力。静的修养,能让人领略趣味,对于求学处事都有大帮助。常言说,冷静处事,于静中才能思考出妥当的办法。

  劝青年无论是选课,还是择业,要考虑自己的兴趣。与兴趣资禀相近,可以发挥个人的才告,效用于社会。无论是做学问,做事业,在人生中都不是顶顶重要的事。人生最重要的事,应该是生活,享受生活。享受,不是颓废,不是享乐主义,而是培养生机。假若为做学问为事业,而忘却了生活,那种学问和事业在人生中便失其意义。不应当把自己看作社会的机械,而应当亲近自己的兴趣。一味地迎合社会需要而不顾及自身兴趣的人,对于生活的真谛并没有很好地领悟到,对于生活的乐趣也就并没有很好地体会得到。实际上,对于事业和学问,兴趣能帮其很好地助推其升华。

  劝青年在基础求学阶段,于读书时要广开宽度,不必一味求专。没有足够的宽度,就形成不了专而深的精度。学知识,须知学问是有机的系统,学科之间常息息相通,牵此而动彼。譬如,文学中史学、生物、哲学等知识,如果只想通一窍,而置其它于不顾,那只能走向一窍不通的结果。

  上次看见六六写的一篇文章,提到一个在国内读完初二而后随父母赴英读书的孩子,谈到了中英教育差异。记得这孩子谈了三点最大的不同:一是中学基础学知识求宽度,不求深度,哲学,心理学等等都要学,还有诸如裁缝等选修课。二是注重求学能力培养。这女孩说,不要认为国外读书很轻松,实际上比国内更累,因为老师追得很紧,留下的作业,得查阅大量的'书籍和资料才能完成,学习到半夜是常事,但累而不郁闷,每完成一个项目,心中油然而生成就感。三是自信心的培养。这女孩在国内读书时成绩不拨尖,而不大受老师待见。后初到英国,语言能力弱,一度认为兴许长大后只能从事粗糙的体力劳动,但老师和同学们,夸她,帮她,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来英国三年时间内得到的夸奖比前十几年加起来都要多得多。待到六六问她今后的大学目标时,她微笑而又坚定地说,考牛津,当然是牛津,因为她优秀啊。

  在其中一篇《谈在卢浮宫的一个感想》中,作者结尾一句话是这样写的:“因为我知道,我们的学生们、学者们和革命家们都太贪容易,太浮浅粗疏,太不能耐苦,太类似美国旅行家看《蒙娜丽莎》了。”

  这番话,过去近百年,太贪容易,太浮浅粗疏,太不能耐苦,应该说这样的现象并没有得到多大的扭转和改变。甚至可以说,更为严重。

  昨天去听课,讲者头衔为北大客座教授,讲解《弟子规》。听了一天课,感觉犹如街头摊贩在吆喝得起劲,却又实在又无货可售,其动作神情堪比传销者,信口开河。今再听某大学历史系教授讲国学,感觉实在很有收获,肚里有货,出口自然有据有观点,是兜售学问者不可比者,可见在其学科领域,还是费了功夫。能不能耐住,是不是在认真做事,随着时间过去,其功效就像女人怀孕一样,终究会显现出来。是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

  作者用这十二封信,告诫青年朋友眼光要年得长远点,务一求短期效应,要从根本上做功夫,要学会生活,忽随了世俗图近利。虽当初为写给青年所用,但今读来仍受益。读后,推荐杜同学可一读,不知有兴趣否。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11

  我国教育与西方教育不同的一点就是,只强调五讲四美,不讲怎么去实现完整、独立的自我。事实上义务教育背诵的关于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一理论,恰好背道而驰了。 知乎上有个精彩的例子,讲的是一个211大学生目前就读金融,但有机会转入材料学。在他的父母看来材料学有利于目前他的一个前景。

  真的非常喜感,要是人类有机会回到原始社会,材料学或许值得转。

  不知道后来这个大学生转了没有,问题他明摆着喜欢金融,却还在认真思考转系。因为体制内的父母给了他太大影响,我主张蓬生麻中不扶自直,但并不意味着天性不会被遏制——种瓜得瓜的前提是有水和阳光等。 再说一个触动我几年的例子,那就是我的挚友尚真。 尚真是我接触浅显的心理学之后,唯一发现的一个自我人格完整的现实个体。她在很多同学看来虽然是不谙世事的,但后来只有她拿到了500强offer。

  学生时代她没有被压抑天性,即使她讲过关于双亲的一些微词,在我看来倒像是值得炫耀的东西。没有被干涉学习或者太多感情、思考方式,造就了她完整的人格。

  她是唯一一个会就人生三观问题与我探讨的人,不同于其他人的茫然,她已经基于很大的价值观在思考自己的对错得失了。

  可以做出自己的决策,这是一个重要的人格里程碑。高考过后,天才少女尚真毅然选择了天津财经大学,而没有去那些听起来很唬人的大学。这也是我最欣赏她的一点了,包括当年分文理,她理科实在是好,却选了文。 就像前阵子的电影《无问西东》里吴岭澜一样,尚真思考生命的真实感。不同于浮躁的同龄人,她一直认真的去想我在讲什么,虽然蒙田的一生只有一个知己的理论并不是很可信,但高山流水确实是让人愉悦的。

  人总说三观不同没法沟通,其实包容要基于彼此的思考,如果两个人都在思考,那么即使三观不甚相同,也可以促膝长谈。这就是我一个坚定的仇韩人士和韩星粉尚真和平相处的原因。 思考是建立健全自我人格的重要途径。 基于朱光潜先生的论调,这篇浅显的文章里姑且把负面人格状态分为“绝世”与“绝我”两种状态。深山里的农民自然不会去思考人生的意义,读后感.这就是“绝我”;梵高也不会去关心隔壁邻居少女的感情,这就是“绝世”。去切断某一条联系,即使人格一开始清澈,久了也会因为单一的'境地而浑浊。那么我们凡人不可能久居大山抑或把自己关在画室,单一的联系不足以支撑人的社会职能。

  不绝世,不绝我,才是完整的人格。现在的社会一如1925年,“类我”思想还是根深蒂固,读书的看不起经商的,经商的看不起读书的,大概就是这意思。 所以温和派退出历史舞台之后,90后这一代依旧被类我思想影响着,过度被干涉、父母的类我思想作祟,认为下一代应该也按自己的想法去走。这和混乱的新文化运动年代是一样悲哀的。

  “如今中国弊端就在在学者不言学,在工者不言工,大家都抛弃分内事而空谈爱国。结果学废工弛,而国也就不能救好,这是显然的事实。恽先生从中国历史证明读书无用,也颇令人怀疑。法国革命单是丹东、罗伯斯比尔的功劳,而卢梭、伏尔泰没有影响吗?思想革命成功,制度革命才能实现。辛亥革命还未成功,是思想革命未成功,这是大家应该承认的。”(摘自《给青少年的十二封信》论十字街头) 有感于独立人格的缺乏与治学的衰败,我所见的这一代,大多数都浑浑噩噩,讲起学问来,一问三不知。殊不知,人类能走到今天,哲学与文艺起了巨大的推进作用。莫说什么百无一用,文艺复兴时也有人这么讲。 若是这样云里雾里的一直追着唯物,迟早与野兽无异!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12

  花开花落,冬去春来,不知不觉间四季悄然变化,时间也以飞速逝去。我也步入了人生的一个新阶段——青年。

  青年这个词既了解又陌生。它既代表着我们即将告别无忧无虑的童年,也是成长和责任对我们发出的呼唤。对此,我也曾有过疑惑、迷茫,不知要成为青年的我该如何自处?直到我遇到了一本对我影响颇深,且为我指点迷津的书——《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我喜欢的不但是它干净简洁的封面,更多的是书中的内容。

  书中朱光潜先生的话和往常阅读的书有一极大不同,那便是他的语气亲切毫无高高在上与说教之感。使我一开始阅读便不由自主的被它所吸引。

  身为一名中学生的我,常常埋头于题海与枯燥无味的`教辅书之间,逐渐丧失了去读一些课外书的兴趣。便以学业繁重没有时间等为借口,可朱光潜先生的话一针见血,戳破了我为逃避课外阅读的伪装。书中还提到“你能否在课外读书,不是你有没有时间的问题。而是你有没有决心的问题。”这一道理,这是作者经过切身感受才写出来的吧,毕竟在采取朱光潜先生的意见之后,我也尝试人忙里偷闲读上几页书,不消说效果自然十分不错。

  情与理之间总会有一个平衡,身为青年的我们也不能太苛求于理性,毕竟人是一种有情感的生物。过度的理性才会太过不近人情,而以理性来支配情感则是一种糟糕至极的生活方式。理性的判断加以感性的调剂才是理想的、值得的生活。理胜于情,情过于理,倒也印证了孔子的过犹不及,中庸实则最佳!

  学海漫漫,人海茫茫,青年,趁时光正好,努力去做最好的自身。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13

  这本书是以朋友的口吻和人设与我进行交流。十二封信可分为四类,谈学习、谈生活、谈修养和谈发展。每一封信都可以帮忙解决一个问题,并且这些问题有的正是我现在关心的。

  比如第一封信——谈读书。在这封信中,作者提出了有关读书的三个问题:你每天真的抽不出一点儿时间读课外书吗?你平时在学校终日读讲义,看课本就是读书吗?中学生应该读些什么书?对于这三个问题,作者做了详细解答,并且提出了两种读书的'方法。我本人有时只会对自己感兴趣的书来看,不管它到底有没有值得读的价值。但书中说:如果我们多读一本没有价值的书,便会表失可读一本有价值的书的时间和精力。读书在于精不在多,读有价值的书可以激发你的思考。因此,我们需谨慎选择阅读的书籍,对新书要持客观态度,不必赶时髦,那么选择什么书呢?可以选老师推荐的和一些国内外的名著。

  还有谈静和谈人生与我。我本人是一个爱动的人,很难静下来,就算静下来。也很难保持住,作者认为“静”也有利于我们感官去感受周围的事物和领略其中的趣味。这里的“静”是心界上的空灵,不是物界的沉寂。而我难以做到心静,无法体验到生活中细微的趣味。于是我认为可以偶尔丢开一切,在忙中领略静取。在谈人生与我中,作者提出了两种自己看待人生的方法。其实就是“平常心”。我们只要做到“不以物喜,不从己悲”,平淡地生活,接受人生的一些不完美,并从生活中品出趣味,才能更好理解生活,享受人生。

  作者在谈论青年关心的各种问题时,引用了很多例子,把深刻的问题说明白,讲透彻,让读者更好理解。

  这本书讲了青年会关心的事,并且给了答复,让我理解它们,并给我指引了方向!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14

  《给青年的12封信》一书,大多以我们当下所关心的问题,做了分析。读它时,起初我并不感兴趣,但读着,不知不觉就深入了,总想着再读一页,再读一页……

  书中谈论的问题很多,12封信中二三〈弹动〉〈谈静〉尤为吸引我。“朋友,我们都不过是自然的奴隶,要征服自然,只得服从自然。”“静的修养不仅是可以使你领略趣味,对于求学处事都有极大的帮助。”动与静间不相同,可它们各有各的`好处,就像人与人之间本就不尽相同,但总有人会为了同一目标而努力着。

  人与人间就算目标相同,但结果总会不同。有人独自前行,有人与友相伴,更有人另辟蹊径。没人知道他人会是什么样,不过青年似乎是个好阶段,有人利用它“扶摇直上”,也有人因它“一落千丈”。这些都是有缘由的,因为一不小心就可能会误入歧途,但《给青年的12封信》是辅助的一把好手,它里面藏着许多问题有关的权衡利弊,也在提醒着我们,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

  “人生来好动,好发展,好创造。”我倒是应了生来好动这点,对世界万物充满了好奇,可偏偏没顺应着好发展,好创造。从小学,我是比较好强的,以至于那时的我成绩不差,也小小有种优越感,可上了初中后,越来越多比我更优秀的人会聚在一起,我逐渐失去了招架之力……

  读完了这本书,我好像发现了,是有些地方做得不够好,所走之路也有些偏了,但正值“豆蔻年华”的我,一切都还不晚。

  所以,青年啊,继续努力吧!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15

  最近,读了朱光潜先生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让我受益匪浅。

  在读《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时,我感觉身临其境,就好像朱光潜先生站在我的旁边,语重心长地对我讲话,诚恳亲切,真实自然,里面的内容让我读懂了不少道理。信中的字虽然通俗自然,但字字都有它的`意思和道理。在第一封信里谈的是读书,在信里说道,“不是你有没有时间的问题,是你有没有决心的问题”。我想到了我自己,在平常的生活中,我经常说自己没时间。现在看来,“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只要你能充分利用时间,就不会没有时间。有很多人说没时间看书,如果你每天能抽出一点时间,一天至少也可以读很多页,一个月加起来就可以读一整本书,一年就可以读好几本啦。你能否在课外读书,不是你有没有时间的问题,是你有没有决心的问题。在第九封信里,是谈情与理。“仁胜于义,问心的道德胜于问理智的道德。”这句话我认为是对的,在生活中越理智的人,身边的人越少。

  看完了《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我知道了做人要把握好时间,不要做事太理智,要多点情感,这些让我终生受益。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相关文章: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04-16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06-12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06-15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荐]06-13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7篇05-19

给姑妈的一封信07-03

写给时间的第三封信07-04

给父母的一封信07-02

给奶奶的一封信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