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呼吸化为空气》读后感

时间:2024-07-06 10:32:34 读后感作文 我要投稿

《当呼吸化为空气》读后感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当呼吸化为空气》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当呼吸化为空气》读后感

《当呼吸化为空气》读后感1

  在《最好的告别》后,这是第二本看的关于如何面对死亡心境的一本书吧。说实话,看的时候心里都有隐隐的压抑。我们都会老,会死,会经历生离死别,会一个个送走亲朋好友,别人也会送走我们,我们生前为之努力奋斗的一切也都会化为浮云,想想会觉得有点恐惧和不甘心。

  但可能我还很年轻也很健康,所以在面对这些作者所谈论到的死亡心境时还没有太强烈的'感同身受吧。反倒是书里保罗长达十年的艰苦医学生的生活和他在刻苦完成学业之余还努力成为一个神经科学家的事倒让我自己有一些思考。在各种文摘里,也多少读到在国外作为医学生学业的繁重。反观自己呢,对工作生活抱怨太多实事做得太少。可能由于这份工作一开始心里的小算盘就是全当过渡最多做满一年就要离开,所以没有真的太花心思去学去做,时常小错不断,我的认错态度也特别好总是第一时间道歉。但然后呢,在心里告诉自己下次注意接着又浑浑噩噩了。随着工作时间越拉越长,我开始抱怨:我都没时间做别的事了!但真的没有吗,先人都说时间是海绵挤挤就会有,我的时间都叫我回来又刷淘宝又刷微博的给浪费去了罢了。

  工作时间长,自己也该去反思如何才能把工作做得又快又好才是。包括最近看的《褚时健传》,大家的工作和生活态度,都叫我羞愧和反省。

《当呼吸化为空气》读后感2

  短短四十页的后记看了将近两个小时,视线一次次地被眼泪模糊,忽然有一瞬间,因为哭泣鼻子被完全阻塞没办法呼吸,本能地张嘴长吸一口气,重重呼出来的时候,释放的也许还参杂着某一瞬间对于无法呼吸的恐惧。我们在讨论疾病和死亡的时候,往往觉得那是离我们非常遥远的事,可这种突如其来的“测验”,却让我们瞬间感受到自己对健康和生的渴望。

  是不是所有人在真正面对死神时,思考的都不再是生存还是死亡这个千古难题,而是到底怎样的人生才值得一活?

  保罗大概是我见过的面对死亡最“理智”的人了。医生的职业打破了他对癌症无知的.恐惧,却因为比常人看得更真切带来了更大的痛苦。忽然想起来也是刚看过的一个小短篇《你一生的故事》,如果你从一开始就知道结局,无论好坏无论悲喜,知道每一个通往结局的细节,但你却无法改变,你是否能够坦然踏上注定的旅程?我觉得这里可以用贝克特的那句话来回答,“我无法前行。我仍将前行。”

  保罗的妻子露西写的一段话也是我非常喜欢的,她这样评价她的丈夫,“保罗以优雅的姿态面对病痛的每一个阶段 — 他没有故作勇敢,也没有怀着虚妄的信念,认为可以“克服”或者“战胜”癌症。他坦然真诚,自己本来规划好的未来变得无望,他表示悲痛,但同时又创造了一个新的未来。”

《当呼吸化为空气》读后感3

  同保罗一样,我也是一名医务工作者,也一直帮助着病人与死神战斗。至今还清晰记得值班时第一个没有抢救过来的病人。在除夕夜与新年的交汇处,充满着一病房、一病区的悲伤。

  正当壮年的病人留下了羸弱的父母和孤独的妻儿去面对离去后的愁云惨淡。在家属难以抑制的悲恸中、哭泣中,我撤下了所有支持和监测病人的设备。这是我第一次感觉与死亡之神如此接近,他就这样与我擦身而过。生命就像握在手中的细沙,不断地流逝,你甚至都能感觉到生命力的流走。那种对死亡的束手无策,就像压在胸口的`一块大石,让人窒息。

  人,本能地有着求生的欲望和对死亡的恐惧。然而,我们每个人也都难逃一死,也不知道自己挥霍之下的时间还残留多少,不知道哪一天我们将与这一多彩的世界做最后的告别。正如保罗所说的,长也罢,短也罢,我们都没能知晓那具体的期限。面对这样必然的从生到死的终极转变,似乎我们不论做什么都不能改变最后的结局。

  听起来,真是太悲观了!但是,这本书中的保罗,一名优秀的神经外科医生,同时也是一名已故的癌症患者,在生与死的挣扎中,给我们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

  已知而坦然面对死的归宿,积极寻求生的意义。我想,这就是我在本书中最大的收获!感谢保罗!

《当呼吸化为空气》读后感4

  《当呼吸化为空气》是保罗留给世界的告别书,叙述了他的成长经历,求学路程,职业生涯里的病人还有自己,以及对生命的思考,甚至于他见过的美景。文笔平实悠缓,波澜不惊,我似乎能看到正在伏案立书的高大身影,也常常忘记这是一个即将流逝的生命,正在一边手持手术刀,一边接受着化疗,一边向这个世界做最后的告别。冷静温和,睿智客观。

  作为一个医生他常说死神是一个随时会到访的来客,只是这一次聆听着死亡清晰的脚步,要来取走的是他自己的生命。从文学转到从医,他希望和那些备受煎熬的人建立联系,在直面死亡与衰弱的同时,探寻是什么让人生有意义。选择神经外科,直面那颗粉红色的桃子——大脑,大脑与意识纠缠,他想保卫的不仅是生命,而是生命的个性,他要了解病人的思想、个性、价值观、为了什么而活着,要遭遇什么样的灾难,才能合理终止这条生命。当他无法挽留这条生命时,他最有利的武器不再是手术刀,而是他的言语,让病人家属理解死亡与生存联系。从医生与患者的角色转变,让他更深切的感受生命的脆弱与悲哀,同时也感受到了它的可爱与张力,他无法选择生命的继续,但他在死神面前决定了自己离别的姿态。

  他说:“我学习的最大动力,不是成就感,而是一种求知欲。”可以说他这一生都在探寻生命的.意义,从宗教到文学再到医学,而这个过程本身也见证了什么让他的生命继续。

  我是从一场《当死亡降临》的演讲中认识保罗的,那是一个妻子在轻轻地叙说着丈夫从生病到离世的过程。平静柔韧而又勇敢坚毅。蒙田说:“如果我编书,就要汇编一部人类死亡记录,同时附上以下注解:教会别人死亡的人,同时也能教会人生活。”放下书让我久久怀念的不仅是他的勇气和毅力,医者仁心,更多的是让我开始反观。当我有一天和死神对视,我是否有自信,在这短暂的生命里我已拼尽全力,不曾白来。

《当呼吸化为空气》读后感5

  真真实实在看这本书的时候忍不住哭了好几次,为保尔的不幸,为保尔的坚毅,也为他与妻子之间的情意而感动。读的过程中自己常常会被其实作者早已不在这个世界上的事实所惊觉到(每次意识到后,又一股惋惜之情接踵而来,只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够好好珍重自己的身体,不要把它不当一回事,趁还来得及的时候。人的一生当中除了健康问题,其他的都可以不是问题。),因为书中人物形象真的太真实或者说保尔把他的所受所感全都让我们经历了一遍,不同的是虽然我们就像旁白一样目睹这一切,而保尔却是故事的主人公,多希望他只是故事的一个小角色啊,不用汇聚那么多的目光,不用多么强烈的存在感,不用肩负那么多的责任,只用平平安安的度过一生就好。

  看完书,会审视自己的.生活,会厌弃自己的所作所为,不能够庸庸碌碌浪费生命呀。保尔连在生命的最后时期都努力去做自己喜欢而想要做的事情,让自己的一生生如夏花,是如秋叶,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呢!

  我想这就是保尔想传达给我们读者的东西吧——用尽全力去拥抱自己喜欢的事情和人生,不仅仅是说说而已。

  “保罗在《当呼吸化为空气》中所传递的信息,很强烈,也很独特,但也有些孤独。”

  让人受益终生。

《当呼吸化为空气》读后感6

  吾人别无他途,唯有直面恐惧和无常,向死而生。

  终于勉强平复了返校带来的焦躁心情,安安静静地读完了这本书。每当我的生活状态不受自己的控制时,我总会看一些关于生死的书籍,借此提醒自己“人生在世如白驹过隙,忽然而已”,也告诫自己“要不急不躁地活在当下”。现在看来这样做还是有一定效用的。

  我时常会想,某一天当我失去最亲近的人时,我该如何面对他在我生命中留下的印记,我能否治愈自己,去习惯没有他的日子,我在这本书里找到了答案:“丧亲之痛是不会隔断你对他的爱的,生与死,谁都逃不掉,看不透,但我们有适应和处理的能力;就算无法掌控,也能因为对生与死的探寻,去寻找人生的意义。一个人的离去固然令人悲伤,但纵观他活过的这一生,却不是一个悲剧。他的生命以另种形态继续延续着。”我不断努力让自己的灵魂变得更加独立,也是为了在失去时依旧可以带着这种信念勇敢而坚强地活着。

  讲真以我这少之又少的人生经历,实在不敢大谈生死,对保罗的认识也还没有渗透到他的灵魂,更没有真正领悟作者保罗所给我们揭示的生命的意义。杨绛先生所说的“如果不了解人生,是读不懂书的.。读书的意义大概就是用生活所感去读书,用读书所得去生活吧。”是对我现在感觉的最好写照了。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但愿在这些从雾里寻找光亮的日子里,我能时常问自己,此刻做的事情,有没有积极的意义?能不能给自己带来幸福或者给他人带来幸福?有没有把当下的每一分每一秒过好?让自己的心绪在这样的思考中渐渐澄澈明净,把对于未知和死亡的那些虚妄的担忧和焦虑,变成勇敢和笃定。用一种倒计时的心态,直面恐惧和无常,向死而生。

《当呼吸化为空气》读后感7

  作者简介:保罗·卡拉尼什曾经是一位神经外科医生,也是一名作家。他成长在亚利桑那州的金曼,取得了斯坦福大学英语文学的学士和硕士学位,以及人体生物学的学士学位。其后于剑桥大学取得了科学医药历史与哲学的研究硕士学位。还以优异成绩从耶鲁医学院毕业,并在那里加入了“Alpha Omega Alpha国家医学荣誉协会”。他回到斯坦福,完成神经外科住院医生培训,并进行神经科学的博士后研究项目,其间获得了美国神经外科学会研究领域的最高奖。20xx年3月,保罗不幸去世。但他的生命在那个充满爱的大家庭中得以延续,其中包括他的妻子露西和女儿伊丽莎白·阿卡迪亚。

  好句好段摘抄:

  如果生命只剩下最后的火焰,我也会用来照亮你眼前的路

  你在死亡中探究生命的意义,

  你见证生前的呼吸化作死后的空气。

  新人尚不可知,故旧早已逝去:

  躯体有尽时,灵魂无绝期。

  读者啊,趁生之欢愉,快与时间同行,

  共赴永恒生命!

  书中的保罗是个无比坦诚的讲述者。他讲述意气风发的年轻时代,在文学中探寻人生的意义;讲述自己为了更进一步去感受生死,弃文从医。而中国一位文字同样具有震撼力的作家鲁迅,曾经在大时代背景下选择了弃医从文。鲁迅先生认为,医只能医身体,文则可以医灵魂。保罗的经历其实和鲁迅是不谋而合的。从医之后,他拼杀在与死神对抗的第一线,面对垂危的病人,用手术刀力挽狂澜。当然也有无可奈何的.时候,而正是这样的时刻,令他明白医者的职责,有时不是去挽救病人的生命,而是做一个领路人,引导病人和家属,度过人生中的艰难时刻,以后还可以创造新生活。自己被确诊绝症,也是他的无可奈何。医生和病人的双重身份,大概让他更自觉地承担起引渡自己的责任。他也曾经历愤怒和恐惧,却不为消极的情绪所恼,而是敞开心扉,对亲朋好友展示自己的眼泪,坦诚面临的困境,接受别人的帮助。我想这种毫不避讳的态度,才是真正的勇敢坚强,让他在生命的最后时光,还能毫不懈怠地去完成梦想,甚至承担起保护所爱之人的责任。

  读后感:这本书看的很快,看书的作者是一个很厉害的神经外科医生,但他先是在名校取得英语文学的学士和硕士学位,在不断追寻生命的真谛又转头去了医学。对于一个医生真的是看惯了生离死别,但当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时真的又是另外一番景象。面对死亡真的很淡定,但他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就会去世,也面临着迷茫,因为他不清楚还剩下多少时间。所以也无法去计划他剩余的时间。

  能够在自己面临死亡时,还能够想起自己曾经的梦想,并不断的去坚持。坚持完成了这样一本书,一个与病魔斗争的医生。看着这本说更让自己觉得医生的伟大。他们付出的辛苦。有时候可能觉得医生比较冷漠,但是正是因为他们的冷静,不感情用事才能够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案。

  作者在自己病重后又从新回到了手术台上,我不清楚他是真的因为热爱还是为了给家人留下更多的保障。无论是那种原因都觉得他是坚强的。一边帮助别人战胜病魔,一边自己切身的与病魔做斗争。最后还留给我们这样一本与病魔做斗争的书。想想能够好好的活着,为什么不拼尽全力去活呢?为了自己的人生,为了守护的家人。如果自己每天没有努力,在浑浑噩噩中度过,现在感到自己应该更坚强些。生活没有容易,看你能够更多的去努力和坚持。守护自己想要守护的一切。

《当呼吸化为空气》读后感8

  感谢读书会推荐的好书,这是我读过的第二本印度医生写的书。上一个是《最好的告别》,是从医生的角度看病人的各种情况,讲述生命的意义。相比之下,《当呼吸化为空气》位作者从医生到患者。保罗,一位优秀的神经外科医生,37岁时因肺癌去世。这本书虽然是作者在不幸中写成的,但读起来流畅,没有耸人听闻,诚实和真诚。读完后,我迷茫了,重新思考人生的意义,却又没有想的太清楚,仿佛忙醒了,迷茫了。

  以下是明星们的一些感悟,记录下来,分享给大家。

  关于印度

  保罗的父母是第一代印度移民,父亲是医生,每天早晚都很忙。母亲23岁结婚后,全身心照顾三个孩子。仿佛是一个家庭主妇的母亲,小宇宙蕴含着巨大的能量。当他们从纽约搬到金曼时,教育环境一落千丈。这位妈妈不仅通过找书单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还成为了学校的管理者,重组了师资队伍,并要求增加AP课程。用行动改变了整个金曼教育体系。读到这里,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吴军《大学之路》提到中国学生经常受到不公平对待。家长和学生应该大声疾呼,他们应该通过自己的努力团结起来成为学校管理者或改变相关法律。改变现状。保罗妈妈在这方面做得很好。孩子的成就离不开母亲的付出。

  印度人在北美各族群中的影响力大于华人。大学教授、医生和政界里有不少印度人。如果印度人受到歧视,他们曾经组织过大规模的抗议活动。曾经有一个印度国家电视台。直播作为后备支持。虽然我们不太喜欢印度人,但是印度移民的`很多做法还是值得中国人学习的。

  你在死亡中寻找生命的意义,

  你见证了生命的气息变成了死亡的空气,

  新人不详,旧人早已不复存在,

  当身体结束时,灵魂永远不会结束,

  读者,

  把握生活的乐趣,与时间同行,

  一起走向永生吧!

  ——福克格莱威尔《伊卡利亚》

《当呼吸化为空气》读后感9

  死亡,是永恒的话题,因为生与死本是一体。保罗用自己亲身经历,描写了自己得知身患癌症后的心路历程,回忆一辈子的生活和每一个重要的选择。

  保罗从小喜欢阅读与哲学,本科理所当然的选择文学,但在文学里,他找不到他想要的关于生命哲学的答案,于是为了更贴切的了解死亡,他弃文从医,成为了一名神经科医生。可就在自己将要成为一名医生前,老天和他开了个玩笑,他患上了肝癌。这样的晴天霹雳,打乱了他所有的计划,迎接他的是病痛缠身。在苦苦的追寻死亡的真谛后,他终于直面死亡,而他始终找不到他想要的答案。他试图回到文学里,翻阅更多的文献与书籍,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最终他给出了一份答卷,就是他的这本书,是最后一本,也是唯一的一本。

  书里没有慷慨激昂的悲情,没有起伏不定的情绪渲染,作者用平静的文字,理性的叙述从医生到病人的转换,再由病人的角度去理解医生的职责。医生不只是把病治好,更重要的是去理解病人的需求与每一个治理过程中的痛苦。

  在生命最艰难的日子,最大的安慰应该是自己的妻女在身旁。在得知生病之前,妻子对他们的婚姻有过失望和怀疑,但当面临病魔,使得他们之间的爱更为突出和纯粹。因为爱,试管女儿降生,这是他们最大的幸福~

  这是一本关于死亡的书,一是一本关于生命的书。没有真正靠近过死亡的人,永远无法了解活着意味着什么。虽然我无法去让自己身临死竟,但却可透过这样的文字,对生命有多一个层次的理解~

《当呼吸化为空气》读后感10

  “生与死,谁都逃不掉,看不透,但我们有适应和处理的能力;就算无法掌控,也能因为对生与死的探寻,去寻找人生的意义。

  保罗他在《当呼吸化为空气》写道:“你永远无法到达完美的境地,但通过不懈的努力奋斗和追求,你能看见那无限接近完美的渐进曲线。

  保罗的遭遇令人悲伤,但他自己,却不是一个悲剧。上天赐予他这样的生命,他就用这样的生命创造出丰硕的成果。”很喜欢书中以上这几段经典内容。

  读完保罗的'这本书,同样作为一名医者的我,再度让我对生命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并充满敬畏。生命中有太多的无常,我们始料不及,而生死更是不会在等我们做好彩排而来。所以,珍惜、热爱生命,感恩现有的一切。

  作为一名医者,保罗也深深地提醒和告诫我及同仁,某天我们也会彻彻底底成为一名病人。而角色的转换不止医者和病人,要知道人生这场旅行甚至有许多角色,就连自己也未必都能预料。所以,让我们以一颗无限热爱、敬畏、感恩、悲悯的心与万物共存,直到某天自己同样“呼吸化为空气”时,留下犹如保罗一样的礼物和财富与世人,而不是深深的后悔与遗憾。我是净如,敬畏生命,不忘初心,热爱生活,热爱红丝带。愿从书中汲取的甘露,温暖润泽一切有缘的众生。带给他人更多的爱与力量,温暖与光明,欢喜和感动!

  感恩保罗?卡拉尼什及妻子露西和参与此书编辑出版,以及包括微信读书后台的更多人!

《当呼吸化为空气》读后感11

  这位医生出生于1977年,比我大四岁。20xx年,正是我决定无视疾病带来的影响,拿到心理咨询师二级证,并重返工作岗位的时候。

  生与死,是人生永恒的话题。但只有真正身处其中的人,才知道生命的意义。

  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有着感同身受的理解。一个有着伟大的抱负,满腔的热忱,即将踏上人生巅峰的医生,忽然之间,身体被癌细胞控制,不再听从自己的主观意愿,曾经可以很轻松地骑自行车去很远的地方,可以连续几天不休息从事高强度的工作的身体,忽然就变得虚弱无力,头晕恶心,被疼痛占满了所有的感官,甚至蜷缩在火车站站台上,被管理人员驱赶……

  “重大的疾病不是要改变人生,而是要将你的人生打得粉碎。”

  否认,愤怒,讨价还价,消沉,接受。或者反着来过。

  先出现的反应是理性,去思索有什么可能性,怎样去治疗,我还有多少时间活在这个世界上,我剩余的时间应该如何支配。接着,开始消沉,当伴随着死亡的沉重感,开始另一段截然不同的生活的.时候,迷茫的时间远远多于行动的时间,你总是想着要做些什么来改变现状,但不确定的未来,让思索中的一切都蒙上了阴影。这时,开始不甘心,开始挣扎,寻求各种各样的方法来诊断,去治疗,哪怕只有微乎其微的希望,也想要尝试一下。在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之后,愤怒感涌上心头,为什么是我,为什么要接受这样的人生。最后学会与疾病共同生存,或者假装那疾病并不存在,否认它,忽视它,顺其自然,为所当为。

  “人一旦遭遇顽疾,最需要小心的,是价值观的不断变化。你努力思考自己到底看重些什么,答案也会接踵而至……你可能本来已经下定决心,自己宝贵的时间要投入到神经外科的工作中,但两个月后,你的想法又会有所改变。再过两个月,你可能就想去吹吹萨克斯,然后每天去教堂,全心全意去敬拜上帝。死亡也许只是一生一次的短暂事件,但与绝症共存则是个长期的过程。”

  我们曾经读过的书、见过的人、经历过的事,最终决定了我们前进的方式与方向。我幸运地遇到了我的导师,引导我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领域,去学习新的知识,掌握更多的技能,接触更多的人,用不同的视角来看待这个世界,看待周围的人和事,看待自己。

  保罗的选择是重返手术室,继续自己作为一名神经外科医生的职责,去查房、探视病人,做每一个手术的安排,查看扫描片子,口述临床笔记,检查病人术后的情况……带着肿瘤给身体带来的各种反应,与逐渐加大的各种抗炎药、止吐药和抗肿瘤药物带来的影响。

  “生命的意义包罗万象,但每个单一的生命点,最终都是为了桥接过去和未来而存在着。”

  过去的辉煌、灿烂,与未来的灰暗、无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处在这样的生命节点,沮丧的情绪始终藏在那里,挥之不去。但是生活仍然在继续,既不可能偶尔暂停,也不可能突然中止,更不可能倒带重来,让生命重新再来过一回。因此,最终,每个人都会向前,无论情愿不情愿,无论以怎样的形式,继续向前。

  “继续下去的秘诀在于,明白打从发牌的那刻起,你已必输无疑,你会手滑,你会判断失误,但即便如此也要拼尽全力为病人奋战到底。你永远无法到达完美的境地,但通过不懈的努力奋斗和追求,你能看见那无限接近完美的渐进曲线。”

  对于我来说,继续生活下去,虽然事情永远不会和以前一样了,但在糟糕的另一面,仍然有不确定的东西,只要生命还在继续,就能够创造出全新的自我。

  “生与死,谁都逃不掉,看不透,但我们有适应和处理的能力;就算无法掌控,也能因为对生与死的探寻,去寻找人生的意义。”

  这本书适合所有人,健康的,生病的,老人,儿童,教师,医生……

  毕竟,这个世界上的每个人都是负重前行,只能且行且珍惜。

《当呼吸化为空气》读后感12

  不懈努力追求了30年,保罗距离职业巅峰还差最后几个月,站在最接近神经科学家与神经外科医生云端的塔尖,肺癌却意外先来做邻居。

  接受—愤怒—不甘—重新接受,有露西的支持与帮助,最后的旅程有吱吱呀呀的卡迪相伴,还有同事和朋友的关心,最重要的是保罗自己开放强大的内心,真诚直面自己的`死亡预期,并且坚持思考自己最后生命的意义和最重要的事。也许神经科学界因此少了一个诺贝尔生理/医学奖,但这本书一定会鼓舞很多的人,健康或生病的人,勇敢的与死神做斗争,以及肿瘤的三级预防的重要性:

  1、病因预防,减少接触致癌因素,比如戒烟戒酒,霉菌烧烤大气污染等。

  2、三早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基本肿瘤表现出症状的时候都属于中晚期了,所以强调高危人群每年的健康体检。

  3、临床预防,防止疾病进一步发生发展,积极康复。

  主治医生艾玛一直拒绝给患者确切的生存倒计时,确实鼓励了一部分患者生存下去,但我更倾向是否告知应该由具体的患者人格特征决定,或者也不妨编织美丽的谎言,给病人更肯定的生存希望种子,精神的力量真的不容忽视。

  当呼吸化为空气,当生命变成文字,保罗和露西,相知相伴。

  当生命只有三个月六个月一年,你会做什么?现在做可以吗。

《当呼吸化为空气》读后感13

  死亡一直是人们不愿接触,不愿承认的现实,但在《当呼吸化为空气》这一本书中,保罗却将自己的死亡和疾病向我们一一倾诉。本书中,作者没有以乐观的言语,也没有用悲观的措辞,他就像一位坐在公园长椅上的一位老人,轻轻地诉说着自己的经历和心声。但正是这样缓慢的语调诉说出了他理解生命的.意义所在。

  我们都没有办法预知死亡,但我们也或多或少想死亡会给我们带来什么,角度可能不同,可我们都觉得人生苦短无常,同时又感到过程沉闷痛苦。

  保罗在受到病痛两年的折磨内,回忆自己的年少时光,不断思考生命、医学、文学的关系,不仅为从医者提供了新视角,使他们为自己的职业有更深入的思考,也让我更勇敢、沉着的看待生命、死亡与未来。当面对严重疾病时,人们也许会问:“为什么是我?”,会抱怨天命的天平为什么没有偏向自己,猝不及防的“死亡判决书”会让人抱怨为什么上帝不公,抱怨过后,在所剩无几的日子里,又有多少人会深入思考死亡的意义所在呢?

  求物质和精神上的满足,外部的诱惑和压力不断促使他们前进,功成名就也许是许多人此生的追求。但他们也许不曾理解他们最真实的生活——生命的意义就是只为了获得称赞和荣誉吗?

  想做什么就应立刻行动,我们无法控制时间的逝去,死神的降临,但可以改变对待生命的方式。

《当呼吸化为空气》读后感14

  哭着看完的,曾经看过一篇“流感下的北京中年“的文章,全身插满管子,呼吸靠机器,病人几乎无意识,那样活着简直就是痛苦、折磨、生不如死。对此也对爱人说过自己真到那么一天了就没必要瞎折腾了,顺应自然,其实对于病者当事人的心情没人能感同身受,就像保罗,虽是患者同是医生,当巨大的变故来临时求生的欲望丝毫不比其他病人弱,只是保罗作为医者比病患更容易接受这个事实并平和对待。直面死亡需要多大的勇气不是我们可以感同身受的,至少从这本书上我们可以略知一二。

  奋斗了那么久在梦想泡泡快要实现时却“砰“的一声爆了,更多的是不甘心吧,可同为医生患者,理性始终战胜感性,平和的接受这一切,这是我们需要学习的,看作者的描述真有一种局外人在写书的感觉,平静淡然。

  “生与死,谁都逃不掉,看不透,但我们有适应和处理的能力;就算无法掌控,也能因为对生与死的`探寻,去寻找人生的意义。”

  虽然个人认为保罗有不甘,但最后的时间却给了他另外可能性,虽没能在神经学科实现理想,可生命末期这本书却给读者留下了很重要的东西。

  国外不好说,可在中国是忌讳谈死的,于是当死亡来临时害怕、恐惧心理无法逾越,更别说平和接受,如何生需要学习,同样如何死更需要学习。

《当呼吸化为空气》读后感15

  很喜欢《当呼吸化为空气》的作者保罗.卡拉尼什说的这句“I can’t g n, I’ll g n.(我将死去,但仍将前行。)”从某种意义上说,《当呼吸化为空气》是一本未完成的书,主要是因为作者也是书中的主人公保罗的病情急剧恶化了。但这种未完成,恰恰也是本书真意的一部分,反映了保罗面临的现实状况。生命的最后一年,保罗笔耕不缀,完成此书成为他活着的目的,所剩无几的时日也催促他抓紧时间。他还在担任神经外科住院总医生时就开始写此书了,常常午夜时分文思泉涌,就在床上轻轻敲击键盘;后来,他利用躺椅上的午休时光写作;在肿瘤医生的候诊室里也不忘写几个片段;化疗输液时就接编辑的电话,无论去哪里,都带着他那个银色的笔记本电脑。后来,因为化疗,他的指甲出现了龟裂现象,很痛,他戴着镶着银边的无缝手套,好继续使用触摸板和键盘写作。癌症的恶化带来令人痛苦万分的疲惫感,但他还是尽力保持头脑清醒,继续写作。他决心写,坚持写。

  《当呼吸化为空气》的作者保罗.卡拉尼什是美国著名神经外科医生,作家。1977年生于亚利桑那州,获得斯坦福大学英语文学以及人体生物学双料学位,后于剑桥大学获得科学史与哲学研究硕士学位,并以优异的成绩从耶鲁大学医学院毕业。在就任医生期间,他曾因其出色的研究成果,获得美国神经外科医生协会最高奖。20xx年,即将抵达人生巅峰的保罗,突然被诊断出患有第四期肺癌。自此,他开始记录自己的余生,反思医疗与人性。《当呼吸化为空气》这本书就讲述了他本人与死神同行的故事,扣人心弦,充满力量。书中记录了他在作为医生期间的反思和对人性的深虑,更是一点一滴地描写出了他得知自己得癌症晚期后的心路历程。这本书严辞恳切,本来写的时候就是在和时间赛跑,表达的也全是保罗认为重要的心声。无论作为医生,还是病人,他一直都与死神面对面:检验、对抗和接受。他想帮助人们理解死亡,并直面自己必死的命运。现在,三十几岁就去世的人算是少见,但死亡并不少见。“癌症并不是什么天外来客,”保罗在写给最好的朋友罗宾的一封电子邮件里说,“得了肺癌,的确悲惨,但也可以想象。可以让自己身临其境,感受一下,说:‘原来是这样一种感觉......迟早我可能也会亲自走到这一步。’不去哗众取宠地用死亡煽情,也不老生常谈地劝大家‘花开堪折直须折’,而是告诉大家这一路上到底会面对什么。”当然,他所做的`远不止为大家描述的绝症后这一路的状况,还为大家展现了他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勇敢地在这险境中跋山涉水的历程。

  我们身处对死亡避而不谈的文化,而保罗决定毫不避讳地直面死亡,这种刚毅和勇气正是我们所倡导和敬佩的。他的力量中有抱负和努力,但也有柔韧,有着与苦涩截然相反的味道。他的大半生都在反复思考如何度过充满意义的人生,而这本书也对这个核心领域进行了探索。“预言者总是发言者,”爱默生写道,“他的梦总会以某种方法公之于众,他总会用肃穆的喜悦将其昭告天下。”写这本书,就是保罗这个勇敢的预言者成为发言者的一个机会,教会我们坦诚地直面死亡。

  保罗在《当呼吸化为空气》这本书中所传递的信息,很强烈,也很独特,但也有些孤独。和这个故事并行的,是围绕在他身边的爱与温暖,当然也有适度给予的空间和放任。在时间与空间中,我们都有着不同的自我。这其中的他是个医生,也是个病患,并处于医患关系当中。他的字里行间的个性非常鲜明,虽然他时日无多,但显然他是个永无止境的奋斗者,当然还有其他的自我,是书中没有充分展现的。比如保罗的幽默感,他是个很调皮很有趣的人;还有他的体贴和温柔,他对朋友家人的重视......但是,给人们留下最深刻印象的不是那个幽默、身体健硕、风度翩翩的男子,而是生命最后一年那个全神贯注、散发着人性光辉的男人,是那个写下了这本书的保罗——身体病弱,但精神不倒!

  20xx年3月,37岁的保罗告别了妻子和女儿,离开了人世。我想用保罗说过的那句鼓舞他自己,也鼓舞我,鼓舞所有知道这个故事的读者的一句话作为总结:“I can’t g n, I’ll g n.(我将死去,但仍将前行。)”

【《当呼吸化为空气》读后感】相关文章:

当呼吸化为空气读后感04-20

《呼吸》读后感08-28

空气作文500字07-30

关于空气的英语作文01-17

英语作文空气Air06-12

空气的作文500字[经典]09-10

空气的作文500字08-31

以变化为话题的作文400字(精选49篇)12-26

以传统文化为话题的作文800字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