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细节》读书心得

时间:2024-07-06 12:53:27 读后感作文 我要投稿

《教育的细节》读书心得15篇(经典)

  当我们心中积累了不少感想和见解时,常常可以将它们写成一篇心得体会,这样可以帮助我们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那么问题来了,应该如何写心得体会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教育的细节》读书心得,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育的细节》读书心得15篇(经典)

《教育的细节》读书心得1

  本次假期,再次阅读了朱永通教授的《教育的细节》一书,相较于第一次阅读时的粗浅甚至不以为意的观后感,再次阅读时,对于本书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初读此书时,总以为该书不过是强调对于教育教学中的细节的重视,并不觉得此书有何特别之处;而此番再读,才发现书中的细节,并不仅仅是教育教学中容易被人忽视的细微小事,更包括那些深植于脑海深处的不以为错误的某些意识与行为。

  纠正观念上的错误

  朱老师在书中指出的第一个细节,是某些错误的思维观念:在他看来,比起行为上的错误,观念上的错误更值得老师们警惕。不由得想起在班上试行语文小组积分制的初期,总是担心小组组长不会尽职尽责以至敷衍了事,所以每次总会找来那些积分垫底或没有达标的小组组长进行谈心、劝导甚至批评教育,可想而知取得的效果并不理想。后来,我在小组积分制上,附加了奖励制度,凡是某一任务的积分达到第一的小组可以获得当日一项语文作业的减免权,一经试行便取得了极佳的效果:无论是背诵默写,还是上交作业,各个小组都能够既快且好地完成,即使是积分垫底的小组也没有丧失积极性。同样是小组积分制,为何结果截然不同?原因便在于前者对学生的思维上以惩罚垫底为主,后者的思维上以奖励第一为主,可见一味地惩罚显然不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深究这种思维定势的根源便在于内心对学生的不信任;而后者能够成功虽然不能说是在思维上对学生百分百的信任,但至少没有前者那么明显地显露出对学生的不信任。其实,对学生的不信任,已经成为了不少老师根深蒂固的观念,但这种观念本就是一种错误的观念,因为不信任的态度必然无法带来美好的结果。也许,对学生多那么一丝信任,我们便能够收获预期的效果。

  言语的细节

  第二个让我心有触动的细节,便是书中所涉及的言语的细节,这里的言语细节并不是与学生沟通交流中所需要注意的话语,它的指向依然是那些我们不以为意的无意识的错误言语。记得有一对相差三岁的姐弟都在我校就读过,但姐姐的成绩一直位于学校顶尖名次,而弟弟则与之相差甚远——长期处于中间甚至中下名次,凡是教过姐弟俩的老师谈论起他们,对于弟弟的表现总是颇有微词;有的老师甚至当着弟弟的面提起表现优异的姐姐,虽然意在希望他像姐姐一样认真努力学习,并无其他恶意,但在弟弟的心里无疑会造成极大的压力。之所以提到这对姐弟,便在于这样的兄弟姐妹在教学生涯中是难免会出现的,而这样的比较话语总会无意识地形成,虽然这样的比较本身并不存在什么恶意,但总会给表现不好的一方造成莫大的压力,甚至会影响到兄弟姐妹的关系。可兄弟姐妹,本就是一个个独立的人,本就存在着差别,而一味地比较无疑是忽视了他们的个体差异性;但人物的比较本就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现象,尤其是不带恶意甚至心怀好意的比较话语,更是无法证明这些话语本身就是错误的。也许,学生某些难以预料的不当言行,便来自于老师无意识的错误言语。

  读完此书,才发现教育的细节,并不仅仅存在于教育教学的行为当中,更在于行为背后的思维观念以及言语表达当中;行为上的细节容易引起注视,但内在的思维观念和言语表达上的细节却难以引起注意。想来,作为教育者,时时刻刻皆须对自己的一言一行一思一得有所观视,如此才能堪破教育的细节,给学生带来最完美的教育!

《教育的细节》读书心得2

  最近,我阅读了《教育的细节》这一本书。接下去谈谈自己教育的一点感悟。从大学毕业至今已从事初中英语教学十三年了。从当初一个懵懂、稚嫩的小后生,我变得更加成熟。回顾这些年的教学经历,我觉得是快乐与痛苦并存。和学生在一起,心情会变得愉悦,心态也会更年轻。但面对成堆的作业和班级的琐事时而会变得烦恼。

  但虽然工作中有少量苦楚,我从没有放弃过。因为对于我来说,它就是一份事业。虽说平凡又微不足道,但它是我人生前进的动力和心灵的寄托。的确,就是这份对工作的执着和热情,让我每次都能精力充沛地走上三尺讲台,和同学们一道去共同学习,共同进步。教学工作繁杂而又有些枯燥,但有时静下心来去思考、去总结,定会发现许多乐趣和那片属于自己的沙漠绿洲,给人无限遐想。

  在教学中,和同学们谈谈英美文学,中西方文化差异会让学生们觉得你知识渊博;和他们谈谈人生会让他们觉得你很有人生阅历;和他们一起课堂互动,会让他们觉得你很有亲和力。是的`,这就是我教学经历的真实写照。每每想起,都会喜悦涌上心头,心情自然舒畅起来。

  谈到自己的教学观,我觉得可以用“与生为友,共同发展”这几个字来概括,虽说语言朴实,但也是我一直追求的目标。那么,我该怎么做呢?

  第一,与学生为友,相互理解。

  自己也是从一名普通的初中生成长而来的。初中是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形成的一个阶段。所以,我都会正视学生成长中的一些错误,想方设法地帮助学生改正。

  第二,永葆年轻心态,跟上时代的节拍。

  从刚工作时的90后学生到现在面对的00后学生,我发现我所教的学生们的观念有了很大的差异,社会赋予给他们的责任和荣辱观也有不少的变化。教的学生越来越年轻,而我们老师年纪越来越大,这就要求我们更应该保持一种年轻心态,更好地融入新鲜事物中,而不会变成学生口中所谓的“老人”。

  第三,教书育人,从我做起。

  为了不被社会所淘汰,我经常学习。更多去了解学生的心理,了解他们的个性特征,关心帮助他们。

  以上,就是我个人教育的些许感悟,或许很平实,但我会继续慢慢摸索,去开辟更为广阔的教学绿洲,和学生们一道,共同发展。

《教育的细节》读书心得3

  “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老子就告诉我们细节决定成败,做任何一件事情都要抓好细节,那么我们的幼儿教育也是如此,只有从细节入手,才能不断积少成多。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让幼儿教育在这些简单、平凡的事情中彰显独特的光彩。语言是教师和幼儿沟通的桥梁,也是传递知识海洋的钥匙,苏霍姆林斯基同样也指出:“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谈话的艺术。”因为教师的语言不仅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也影响着幼儿的身心发展。所以,教师的语言艺术也应该从细节开始,绽放出语言的魅力。

  一、把你送到小班去

  “把你送到小班去”这句话,我想每一个幼儿园老师都曾经说话过,这是我们面对调皮捣蛋的孩子时,一种不约而同的做法。但现在想想这句简单的话语背后似乎藏着些什么。我们每次总是从教师自身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一句“把你送到小班去”就可以让调皮的幼儿顿时变得安静下来,因为他们将不再属于原来的群体,他们会害怕和恐惧,所以他们会按照老师的要求做好,于是,我们反反复复地尝试用这种方法,殊不知这样会对幼儿的心灵带来创伤。同时教师虽然经常说“把你送到小班去“,却从来没有实行过,久而久之,在幼儿的心中就成了“狼来了”的故事,幼儿就不再害怕了。就如我们班总有几个小朋友吃饭的速度太慢,于是我们就对他们说“谁吃得慢,就要去小班吃。”可是几次下来,小赵就说:“老师,你不要再说了,这都是骗人的,你又没有把他们送下去过。”看来,在幼儿的心目中,教师已经变成了“放羊的孩子”,所以后来我们不再是说“吃得慢,把谁送到小班去”,而是以鼓励的方式好,谁吃得快或者有进步,就能够得到小红星,这下子幼儿都能加快进餐的速度了,而且在他们的心中老师也不再是“放羊的孩子”,因为老师总会兑现自己的承诺。

  二、不容商量的“商量”

  《纲要》中指出幼儿园的教育是以幼儿为主导地位,所以教师现在不再是命令式地与幼儿交流,而是改成商量的口吻,殊不知这样的商量已经变了味,因为它是不容商量的“商量”。不过这也不能全然的责怪老师,因为一个老师要面对四十几个幼儿,不可能根据每一个幼儿的特点去对待他们,所以不得已地采取了统一化的方式。就如吃饭的案例,老师是苦口婆心地告诉幼儿这个多么的有营养,一定要全部吃光光,可是每一个孩子的饮食特点不同,有些孩子就是食量小,这么硬让他吃光反而对身体不好,所以我们后来给孩子盛饭盛菜就有意识地根据幼儿的食量来分配,食量小的就少一些,食量大的'就多一些,这样即使是统一化的吃光光标准,孩子们也能量力而行了。当然,这种不容商量的“商量”的背后,还是教师的权威的在作怪,所以教师应该尝试去释放一些自己的权威,敞开心扉地真切地与孩子进行交流和沟通,如果你用一分的真心去面对孩子们,我想孩子们定会用他们十倍、百倍的真心来回馈我们,因为孩子的心是最纯真无邪的。就如有时候我并没有完全想好这个游戏该怎么玩,而是用商量的口吻和幼儿一起生成,这样他们不仅玩的乐在其中,也体验到了自己当“决策者”的快乐。

  三、如果你们不听话

  “如果你们不听话,就……”这也是幼儿教师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特别是新教师。当面对吵得一锅粥的幼儿时,新教师往往手足无措,不知道如何让幼儿安静下来,于是就想到了这句“至理名言”,可是试了几次下来,新教师们往往发现,孩子们的安静只是暂时的,它们一会儿就又吵闹起来了,反复几次下来,累的是新教师,乐的是孩子们,因为他们又快快乐乐地闹腾了一阵,就像打赢了一场胜仗似的。所以,新教师都非常羡慕、佩服老教师的班级管理能力,往往老教师前面一站,底下的小朋友都鸦雀无声,正襟危坐着,而新教师一站,孩子们是继续玩的玩,乐的乐,不管新教师的“歇斯底里”。所以,新教师就尤为需要学习与幼儿沟通交流的艺术,避免使用警告性的语言,只要恰当掌握沟通的艺术,班级管理一定手到擒来。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让我们做一个有心的教师,将点滴的细节凝聚成教育的硕果。

《教育的细节》读书心得4

  拜读朱永通先生新作《教育的细节》,感触尤深。这部书是深入教育现场多年观察和思考的结集,“散发着亲切的泥土气息”。

  这部作品是一个独立教育研究者在常识的框架内的平实述说,说出了教育的本质,是以敏锐的眼光,透视了教育行为中的真善美和虚假丑。读完之后能明晰什么是好的教育,什么是好的学校,什么是好的教师,感受一种“梦在远方,路在脚下”的平静和力量。整本书没有高深的.理论,抛却新潮的术语,瞩目于教育的小事、细节,带你抵达教育现场,为教育做最真实、深刻的“侧写”——这些书评都极为中肯。

  感触最深的是书中《平等观念在哪儿》一文,学生向老师问好,老师一脸漠然或最多居高临下地点点头,是不是小事?小到不可能影响学校在区里、市里的排名,却可能给问好的学生留下一辈子的心理阴影——因为这是让学生忘不掉的细节;某数学老师偏爱某个学生(很不幸,刚好是个富豪家庭的孩子)也是小事,却让其他学生都讨厌她的课,班里数学成绩年级最差——这位老师可能绞尽脑汁也不会想到是这么个原因。

  《润泽的座位》一文中,班级学生数为奇数时,怎么安排那一个单独的座位,永通问过许多校长,竟问不出答案——校长哪有心思考虑这么小的事……作者不动声色地真实记录这些年他在教育界的所见所闻,他在那冷冷地说着,尤其是那篇《三个词汇里的学校文化》,那个转自崔永元的关于贫困地区孩子没见过足球、清洗足球的故事,让我笑出了眼泪,笑过之后,眼泪却还止不住地往下流——在当下充满“荒诞”的中国教育场,让人哭笑不得的事情太多。

  这样的事情我也常常看到、听到,许多来咨询的家长向我诉苦时,我发现他们说的也都是小事,而对这些小事我却无能为力。例如,孩子班里新来了一位老师,来了十天还叫不出孩子们的名字;教师节那天,不谙世事的孩子毫不遮掩地向班主任说,要去送礼物给新老师,班主任听了脸一沉,居然不同意孩子去送礼物。晚上孩子把事情告诉妈妈,妈妈一夜未眠,倒不是为礼物没送出去,只为孩子以后如何在这位老师“手下”学习、生活而担忧。在书中作者指出;当前教育存在一些误区比如,无视过程,无视原理,无视他人的情感和感受,遇事不及思索,甚至随心所欲”。于一些随意的教育细节中灭失了学生的天知,我与此有着很深的共鸣。现在读读朱老师的作品,我发现,这个问题其实也体现了很多老师,平时对一些教育细节的忽视,其中包括对学生内心的仔细观察,渐渐的导致自己累积了一些教育的“恶习”,生出许多“反教育”的行为,灭失学生的天性,这其实是极为可怕的,教育方式方法的选择很多时候取决于对细节的观察与领悟!朱永通《教育的细节》一书共五辑——“活在观念里”“守住教育的重心”“一厘米之变”“教育中的习以为常”“过有思考的较教书生活”,文字虽很朴实,却正如网络评论的那样“能穿透灵魂、体现育人智慧”,确实是一本教育界的好书。

《教育的细节》读书心得5

  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礼貌用语一直是我国人民日常生活中的习惯用语。一个人是否有礼貌也是衡量一个人素质高低的一个标准。把学生培养成一个有知识懂礼仪的人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目标。可是在现在校园里,总是会出现一些不讲礼仪的学生。面对这些学生,我们总是教育他们要讲礼貌。但是我们往往忽略了如何去教他们。前些天看了克拉克先生的《教育的55个细节》感触很深。该书主要从教育教学的一些细节入手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从而培养一批批有礼、有序、有理的学生。古人说于细微处见精神,教育就是需要日积月累、点滴成型的,细节在所有领域都是重要的。教育是对人的活动,马虎不得。克拉克先生是快乐的、幸福的,因为他独到的运用了他的55个细节教育学生,并取得了成功。读罢克拉克先生的“教育的55个细节”,回味多多,其中体现出的用心,尤其重要。

  对学生要充满爱心。如果我是孩子,如果是我的孩子。这是我校著名班主任老师黄老师的一句话。一句话点出了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对孩子充满爱心,就象爱自己,爱自己的孩子一样。克拉克老师在书中写到的一些做法也体现了这一精神。,“当她对我撇嘴、翻白眼时,我用手把我所有的头发弄到头顶,像鱼一样嘬着嘴唇,然后马上对她翻白眼。安托肯娜当时像石头一样地定住了,我也确实吸引了她的注意力,她呆呆地看了我一分钟,然后我笑了,她也笑了,接着我们一起大笑起来。

  ”克拉克老师这个时候,站在孩子的角度,用孩子的方法来给孩子建议,看似稚嫩的做法,却透露出他别具匠心的教学艺术。

  对学生要有责任心。教育工作是一份容不得半点马虎的工作,但也是一个很容易“对付”的工作。我们对学生的教育影响的.是许多学生的一生,面对这样一个神圣的任务,我们不能对工作有半点的懈怠。克拉克先生认为,和孩子打交道是一件耗尽精力的工作,无论多么训练有素、经验丰富,也总会担心,甚至害怕出现失误,这一点不难理解,因为世间责任最重的事情莫过于教育孩子。我们在平时的教学教育工作中只有怀着一颗负责任的心,才能真正做好工作,对得起这些孩子们。

  对学生要有耐心。许多时候,老师会对学生提出的幼稚的问题感觉很不耐烦,“这个你也不会呀”“你怎么这么笨”“你上课的时候听什么了”这些语句可能随口而出。这些话语老师可能没有什么感觉。但是对于学生可能是毁灭性的打击,也许下次他(她)有问题的时候就再也不敢来找老师了,因为他怕挨骂。许多学生可能在学生时代都有过类似的经历。克拉克老师不但要求自己耐心,更是在日常教育中,训练自己的学生也学会对别人耐心。对你的同学对你的朋友对你的父母乃至对所有的人都要耐心。

  《教育的55个细节》里面的每一条都是那么平常的事情,但却是我们在日常的教育中往往忽视的事情。仔细的阅读了《教育的55个细节》,感觉是在照镜子,照出了自己许多平时工作中的不足与疏忽,感觉《教育的55个细节》是灯塔,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感觉《教育的55个细节》是冬天的阳光,温暖了我的心房。在以后的工作中,要更加注意工作的细微之处,这样不仅仅会收获快乐幸福,我们的国家还会收获崭新的未来。

《教育的细节》读书心得6

  《细节决定教育成败》是20xx年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周增文。本书主要讲述了细节在教育的成败问题上所起到的作用,提示读者不要忽视细节问题。

  书中谈到观察不到细节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不善于捕捉细节的教育是缺乏技巧的教育。记忆中不存储细节的教育是缺少真爱的教育,睁开你的眼,观察你的孩子,这是一种教育。拿起你的笔,记录下他们的成长,也是一种教育。这种无声的细节教育带给你有声的教育成果。这种无声的细节带给你有声的教育成果。

  周增文先生写的《细节决定教育成败》给我们很大的启示和引导,书中的很多东西也值得我们去借鉴和参考。那细节提高孩子的自学能力,家长如何提高孩子的自学能力呢?

  1、要提高孩子的阅读能力

  老子曾说过说: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阅读速度是阅读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要培养孩子快速阅读的能力,应采取四种方法。

  一要教孩子扩大视觉覆盖面,采取线式或面式阅读方法。这种能力,需要长时间的锻炼与培养才能获得。线式阅读是指以词组或单句以单位阅读,一次眼停,视觉范围是一行字词,视觉广度加大,视觉相应提高。培养孩子快速阅读的能力,就要让孩子逐渐学会面式阅读,用浏览的方法读书。

  二要减少发音动作和杜绝来回阅读。本书作者将通过自己多年的教学心得告诉你,每一个孩子都有其独特的天赋和可塑性,只要我们善于引导和培养,“问题学生”也会变成有出息的好孩子。教育就像可用一张白纸,读完一行挡住一行,有意识的增加速度。经过这样的训练,可矫正“来回读”的毛病,并可以逐步提高阅读速度。

  三要教会孩子抓关键词和关键句。书中的许多话语如:“认真做事只是把事情做对,用心做事才能把事情做好”、“所谓绝招,是用细节的功夫堆砌出来的”、“我强调细节的.重要性。如果你想经营出色,就必须使每一项最基本的工作都尽善尽美。”、“一些不经意中流露出来的‘小节’往往能反映一个人深层次的素质”等,阅读的时候可以在阅读中提高感悟的能力。

  四要让孩子做好笔记。做笔记的能力是阅读能力的重要构成部分。笔记既是在分析、概括能力的基础上形成,反过来培养人的分析、概括能力。

  2、要增强孩子的理解能力

  理解能力的高低,很大程度决定着自学效果的好坏。这就需要注意孩子的分析能力,找出问题所在。教会孩子习惯独立思考也是培养孩子自学能力的必经之路,让孩子逐渐适应碰到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带着“为什么”去看书,反复思考,从而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教育犹如一面镜子,照出了我身上存在的种种不足,给我指出了努力的方向,那就是:无论何时何地,面对何人何事,我一定要用心筹划、用心去做,凡事未雨绸缪、考虑全面细致,凡事要有强烈的责任感,要不断提升自己的内在素养。

  3、提高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

  细节就是一种积累的经验和习惯,关系着我们学校的方方面面。自学能否成功,最重要取决于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孩子的自学中遇到困难,可采取如下步骤解决:第一步,准确清楚地找出难点,并分析问题所在;第二步,寻找各种资料和证据,提出这种

  解决问题的方案,从中找出最佳方案;第三歩,对选出的方法案进行论证、检验和修正。

  4、提高孩子检索、综合资料的能力

  教育的关键是教师,教师的核心是专业化水平的提高。俗话说“一句话使人笑,也能使人跳”,这一句话不正是细节所在之处吗?反思一下,我们作为教师不应该吝啬自己的一句鼓励的话,一点甜美的微笑,一点热忱的关怀。工具书和资料是自学的老师。学生要提高自己的自学能力。必须学会各种参考书和资料的检索方法和综合使用能力。参考资料的使用,要以课堂科目为中心,有层次、有重点。

  总之,成也细节,败也细节。细节问题的重要性由此可见。细节,能滋养教育的智慧;细节,决定了教育的成败。

《教育的细节》读书心得7

  老子曾经说:“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天下的难事都是从容易开始做起的,天下的大事都是从细枝末节处一步步形成的。由此可见,一个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必须从简单的事情做起,从细微之处入手。当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亦如此。

  最近读了朱永通先生《教育的细节》一书,这本书是深入教育现场多年观察和思考的集结。这部作品是一个独立教育研究者在常识的框架内的平实述说,说出了教育的本质,是以敏锐的眼光,透视了教育行为中的真善美和虚假丑。读完之后能明晰什么是好的教育、什么是好的学校、什么是好的教师。整本书没有高深的理论,抛却新潮的术语,瞩目于教育的小事、细节,带你抵达教育现场,为教育做最真实、深刻的“侧写”。我边看边与自己平时的教育实际相比较,不禁有了感触,有了共鸣。这本书在教我们将来如何成为一个好老师的同时,也教会了我们如何做人。

  育人是教师工作的重要内容。教师的教育行为要发挥理想的效果,必须摆脱枯燥与乏味的单一说教,关注自身行为的细节,从细小之处来影响学生。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的教育片段,常常源自于不经意间的'一个细节。一句平常不过的话,一个细小不过的动作,都有可能给学生的心灵烙下痕迹。一次无意的非言语行为失误,一句脱口而出的伤人之语,则有可能疏远师生之间的关系,使教育产生的真实影响与预期的目标背道而驰。

  书中,朱永通先生提到,20xx年,厦门市湖里实验小学创办,他被聘为教育顾问,该校非常重视学生的习惯养成教育,开发了“好习惯,好孩子”的校本课程。一开始,他经常见到该校教师对学生的问候漠然处之,奇怪的是,这些教师当中不乏年轻教师。他先是跟陈荣艺校长作了交流,继而在全体教师的专题学习会上,与教师分享了他的观察和思考。他说,有心的老师们会发现,每次在校园里遇到学生,他和校长都会自然而然的积极回应学生们的问候,为什么呢?

  因为他们认为,在问候礼仪里深埋着平等观念,即它是问候双方在情感上互相尊重的一种方式。从回应与不回应,以及如何回应的行为背后,我们可顺藤摸瓜觅得不同观念的踪迹。大多数老师的潜意识里都有这样一种“应得观”:学生尊重老师天经地义,所以,老师获得学生表示尊重的问候,也是理所当然的。这种理当如此的观念,只强调了我们文化中“尊老”的一方面,而忽略了“爱幼”这一方面,即长者应在情感上给予幼者呵护与尊重。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存在着强调长者之权威与地位的价值向导,代代相传,以致许多新老师严重缺乏平等观念,所以,他们对学生的问候往往无动于衷。

  消极回应学生的问候,容易导致我们意想不到的结果。一方面,学生一到学校,就被要求要做一个有礼貌的人,被反复教导遇到外来客人和教师要主动问好,另一方面,学生主动问候是要付出情感的,但学生付出情感的问候,却难以得到情感上的尊重,久而久之,他们的问候行为与自己的情感是有距离感的。我们对学生情感习以为常的忽略行为,日积月累,导致他们的人格上难免布满冷淡与冷漠的阴影。

  在我们学校建校之初,学生们就被教育见到老师要主动问好。学生们也做到了,特别是初中学生做得非常好,有时候遇到迎面走来的一大拨学生,因为要不住地回应他们,我的脸都快要笑僵了,我总是习惯于面带笑容的看着他们轻轻点头并回应一声“嗯!”我以为我已经算是做得挺好的.了,可是有一次和一位朋友在校园散步,依然用这种方式回应学生的问候时,朋友说:“你怎么用‘嗯’来回应学生呢?你应该说‘你好’!”

  我辩解道:“可是我同时还回应了他以微笑啊!”但我的底气明显不足,因为我知道,有的学生向老师问好时,是需要鼓起很大的勇气的,问候完之后便匆匆离开了,他们根本就不敢看老师一眼,又怎么能看到我回应他们的笑容呢?可能就只能听见我那一个“嗯”字了吧!没有笑容相伴的一个“嗯”字该是多么的冰冷!

  记得建校初有一次初中部公开课,听完课后高中部一位老师对我说:“哇!你们初中部的学生好恐怖!”我疑惑的问怎么了,她说:“刚才遇见一个孩子向我问好后居然还九十度弯腰鞠躬!弄得我好恐慌!”其实不需要恐慌,只要柔声对此回应就行了。三四年过去了,如今的校园里再也没看到有学生九十度弯腰鞠躬向老师们问好了。有的学生就连简单的一句问候也不愿意说了。究其原因,恐怕不仅仅是部分学生们素质低下的问题吧。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到为人师表,在校园之中的日常行为,也要时时注意细节,以免给学生传递不良信息。在很多时候,教师日常的行为细节,就是对学生的一次次“身教”,而且这种教育比“言教”更具影响力。

  细节决定成败,教育的细节关系着教育的成败。那么,我们还能忽视教育中那些宝贵的细节吗?

《教育的细节》读书心得8

  这些天读了朱永通《教育的细节》一书,这本书从五个部分叙述——“活在观念里” “守住教育 的重心” “一厘米之变” “教育中的习以为常” “过有思考的较教书生活” ,文字朴实、真挚,正如网络评论的那样“能穿透灵魂、体现育人智慧” ,是一本关于教 育的有价值值得阅读的好书。 其中的点点滴滴的生活事例给这本教育学专著赢来了很多的.吸引力, 让工作在教育一线的我产生种种共鸣,作者对我们教育一线中看似平常的现象的深度解读让人敬佩,更受其感染愿做那个1厘米的改变者。

  在看到《一厘米之变》这一章节时,前引中的这几句话觉得说得特别好:坚持一厘米之变,即从能改变的地方开始,一厘米一厘米地努力去改变。小如一厘米的改变,如果它挑战了习以为常的教育行为中反教育的“习惯无意识”,积少成多,就能引发更多更大的改变。

  教育改革悠悠万难,细思量,并非“顶层设计”不够美妙亦非推广力度跟不上,而是再铿锵的改革步伐,几无例外要止步于观念性的“习惯无意识”。常听人说,我们不能改变这个世界,就改变自己。事实上,改变自己,也就间接改变了这个世界,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个世界的一分子。但改变自己,谈何容易!每个人都活在观念性的“习惯无意识”里,对太多太快的改变,有平天生的恐惧感,抵制是出于自我保护的必然反应。所以,古人概叹: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好在是“难移”,而非不能移。古人所叹之“难”,一则难在看见自已需要改变的地方,这需要自觉和反思;二则难在找到改变自己的恰当方式,这需要智慧和坚持。作为整日忙碌的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一线教师,能在一地鸡毛式的工作中,觉察到一个个看似很小的教育行为,可点滴积累并逐步成为难解的大问题,对于我个人只是努力去改变自己,期待今天迈出的一小步,明天可以收获一片蓝天。

  《润泽的座位》,让我知道不让任何一个学生在我们的目光之外成为“边缘人”“局外人”,应成为每一个教师的基本素质一,个老师最难做到的事情,并非获得多高的职称、多大的荣誉,而是如何做到对人性充分的关注、理解和呵护,并几十年如一日在“琐细”的工作中为每一个孩子的未来累积美好的态度。有时候,评价一个教师是否是好教师,从他对待教室里那个“特殊座位”的态度和方式,就可以一眼看出来,因为作为教育者,若不理解座位背后学生微妙的心灵世界,则其与教育相隔的距离,不知要多出座位多少倍。这或许就是细节的力量。

《教育的细节》读书心得9

  今天孙老师向我们介绍了一本书,名叫《教育的五十五个细节》。这是由一位美国教师克拉克写的。听孙老师说,这本书里的许多内容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对我们有帮助。我们很好奇。

  孙老师选择了五个内容给我们看:《吃饭时保持良好的礼仪》,《主动帮他人捡起掉下的东西》,《接到别人的东西要说:“谢谢”》,《餐后负责清理自己的垃圾》,《与人相碰应主动说对不起》。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主动帮他人捡起掉下的东西》。文章主要写了两件事,第一件事是一位男孩帮作者捡起掉落的东西;第二件事是写作者教育他的学生要及时捡起别人掉下的东西,第三件事是写他的学生为一位女士捡起了丢弃的烟盒,便捡起它后还给了那位女士,那位女士羞愧的走了。看,这都是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可却包含着许多做人的道理。记得有一次,冯灏的作文纸被风吹到了地上了,那些经过的同学却视若无睹,只有我捡起它交给了冯灏。真想向伙伴们大声呼吁:让我们从小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那么世界才会更美好。

  但愿有更多的人能关注到这些小事,让我们从小事做起。

《教育的细节》读书心得10

  有礼貌是一个人一生保持良好品德的基础。今天,孙老师推荐大家读了《教育的55个细节》一书,我的好奇心一下子涌入心田。我看了5个片段,它们是《吃饭时保持良好的礼仪》、《接到别人递的东西要说“谢谢”》、《主动帮他人捡起掉下的东西》、《与人相碰应主动说对不起》、《餐后要负责清理自己的垃圾》。

  其中我最喜欢《接到别人递的东西要说“谢谢”》,文中主要讲罗恩。克拉克先生是怎样教育他的'学生养成道谢的好习惯的。克拉克先生还拿出了实际行动。“我”递给你东西的时候,你要说“谢谢”。如果你在接东西的三秒钟内不说谢字,我就把东西拿回来。一个十二年级的男孩回忆说:在他上五年级的时候,有一天,他得到了一根棒棒糖作为奖励,正当他满怀欣喜地刚要把糖放进嘴里时,克拉克先生把它抢走了。因为他当时没说“谢谢”。然后克拉克先生就把棒棒糖放进了自己的嘴里。

  知道我为什么喜欢这一篇文章吗?因为每次老师递给我东西和发给我东西时,我从没吐出过“谢谢”这两个字,现在想来真是羞愧难当啊。以后我要养成感谢的好习惯,做一个文明人。

《教育的细节》读书心得11

  我读完朱永通老师的《教育的细节》,感受到朱老师伟岸的身躯内藏了一颗敏感细腻的心。《教育的细节》中有许多处说出了我的心声,说出了我想表达却表达不清的东西,引起我极大的共鸣。为此我做了大量的摘录,比如:“学校的风格是一种说不出的味道,一个人的品位就是这种味道长时间培养起来的。有时候,一所学校的味道有可能在学生的记忆里嵌留一辈子。”“任何一所学校的细节,都不是与生俱来的,往往和它的文化有疏密不一的联系。看一所学校是否有人文气息,不用去琢磨那些贴在墙上给人看的标语或理念,也不用费心去加减乘除一个个考核指标的得分,有时一个细节,就足以说明问题了。”

  前段时间,电视剧《太阳的后裔》成为热门话题,剧中传递了许多正能量的东西。剧中有一个细节对我触动很大,就是余震发生时,年轻的李医生为保全自己撇开一时半会儿也救不了的伤员而逃离废墟。事后这件事一直折磨着他的内心,在地震过后他不仅没有向家人报平安,连即将临盆的妻子都没有联系,他一脸愁苦抑郁地不断投入更危险的工作,在工作中寻找救赎,直到那位伤员原谅了他,他才解脱,心灵如释重负,微笑重返脸庞。这个细节没有明显的说教,而是通过人物的自责、内省、自救而诠释人生的意义。正如《教育的细节》中所说:“坚持一厘米之变,即从能改变的地方开始,一厘米一厘米地努力去改变。小如一厘米的改变,如果它挑战了习以为常的教育行为中反教育的‘习惯无意识’,积少成多,就能引发更多更大的改变。在我看来,与其整日期盼外在强有力的制度变革来改变一切,不如向内求和向外做,秉持一厘米之变的信念和行动。”一部充满正能量的电视剧可以赢得那么高的点击率,对年轻人的影响那么大,不得不让身为教育者的我们反思:对孩子的道德教育应该如何进行才有效?

  学生的成长是如此的美妙和神奇,它不仅愉悦着教师的心灵、推动着学生自己的发展,也带给家长们信心和希望。学生是成全和成就教师的贵人。所以我特别认同永通老师所说的:“好的教育,一定是让人如沐春风的情感教育。教育的人间情怀,胜过无数的教科书和僵硬的规章制度。它是教育者伴随自身的生存状态而来的人生体验和生命感悟,是教育弥足珍贵的精神资源。”

  《教育的细节》是一本好读的书,符合崇尚简单质朴的我的胃口。书中无论理和例都通俗易懂,很接地气。看得出身为编辑的作者是真正热爱教育,真正走进了学校、走近了教师,不仅为中国教育的前途忧心忡忡,也设身处地地在为教师的发展着想。如同他在书中所写:“事实上,在今天中国僵硬的教育体制下,不管是谁,都只能在体制的隙缝间做一些细小的尝试和努力。如果你想跟游戏规则说‘不’,争取一点个人自由呼吸的空间,结果可想而知:你必须付出巨大的代价。正因此,那些穿越俗世利益的拒绝声,自然多了些许悲壮美。”经典的教育范例值得教师和教育管理者反复咀嚼和回味。知微见著,守正待时。本书中,作者精心选择的范例,无论从教育性、哲理性、典型性等方面来看都堪称经典,相信阅读此书的每一个读者都会从书中得到启发,激起对教育现状和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的反思。

  《教育的细节》优秀读后感篇自古至今,教育就被认为是高高在上的,正是因为它的高高在上,它的神圣不可侵犯性,有时候难免被人在心理上束之高阁。外人只看到它的灯火辉煌,把它臆想成遥不可及的神话,却往往忽视了它的“泥土气”。教育,从来都是一个根植于生活的土壤,进而不断枝繁叶茂的复杂过程,在这个成长壮大的过程中,教育始终与生活难舍难分。生活的复杂多变性决定了教育的琐碎性,只有把这些琐碎一一咀嚼之后,我们才能发现教育的真谛,只有当我们不再拒绝泥土的芳香的时候,我们才可能找到教育的质感。最近网上广泛流传的一句话是:生活不止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同样的,在教育这片广阔的土地上,我们不该止步于眼前的苟且,更应该追求诗和远方。为了诗和远方,我们不得不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为行走在路上的教育者,在教育场上尽情绽放。

  虽然我们每天都在喊着“细节决定成败”、“教育无小事,细节见本心”,然而,真正能做到精细教育的,却少之又少。教育与细节,无非两个方面,一是,教育深陷琐事的.泥潭,不能自拔,不断丧失教育的本心;二是,教育脱离生活的琐细,成为摇摇欲坠的空中楼阁。朱永通教授的《教育的细节》一书,如当头棒喝般敲打众人,让我们醍醐灌顶,在教育这块“硬骨头”上不敢半点松懈。

  教育处处在,处处皆教育,所有的教育都隐藏在每个不起眼的角落。把小事做到每个孩子的心坎上,用细节体贴每个学生细密的心思——这或许就是我们教育的大事。这让我想到朱教授曾讲到的一个真实的教学故事,它讲到:龙岩一中有一个姓林的语文老师,个子很矮,在某次堂课上,有三个男生搞恶作剧,把两个黑板擦都放到林老师看得到却够不到的地方。但是林老师整堂课和往常一样仍在黑板上写满了板书却没有提黑板擦的事。临下课在回顾这节课的内容时拿出手帕把黑板擦得干干净净,然后告诉他的学生们,知识只有留在心中的才有价值,因为留在心中的知识是不用擦,也永远擦不掉的。下课后三1 / 3名男生主动跟林老师承认了错误。这个故事不仅让我们见识了这位矮个子林老师的伟岸,也让我们看见“美好的教育背后迷人的东西——教师个人的功底和修养”。林老师这种以柔克刚的教育方式值得我们每一位老师学习。教育的高明之处是,于无声处让“危险”无处遁形。

  学校是讲爱的地方,因此在学校里,最重要的是要给学生安全感和爱的示范,教师要学会在严厉与关爱之间寻找平衡点。对于迟到这种在学校司空见惯的行为,一般的老师会采取学生可以接受的方式,比如让学生在班级内当义工,为班级做贡献,以此“将功补过”;而河南的艾瑞德学校,迟到的学生会悄悄进入班级,一声不响地坐到自己的位子上,而正在上课的老师和其他学生也只是报以微笑,给迟到的学生留有充分的爱和尊严。这样的效果远远要好于个别极端教师的处理方式:那位因学生军训迟到而不得不体罚学生的、被开除的老师,我们在唏嘘不已的同时,也难免感叹当下的教育教学方式。这位教师的教育方式固然有所瑕疵,但我们不得不回过头来反思我们的教育:如果这名老师能从爱出发,以爱化解学生迟到后的不安,效果会不会更好?这种极端的处理方式不仅不能保证这名学生改掉迟到的习惯,而且还提前结束了了自己的教育生涯;如果此前的学校对这名学生的教育有所成效的话,学生的迟到问题压根不会出现,正是之前教育的纰漏,使这位教师陷入进退维谷的境地:罚,显得爱不够,难免遭人重议;不罚,则责任心不足,同样会被诟病。这名教师的“不幸”就在于,在严和爱之间错失了分寸。无论我们的教育方式如何转变,我们都不能忘记教育的本心——爱。

  这就是教育的细节,这就是细节里的教育。

  也许我们一个关爱的眼神,就能唤醒孩子求知的本能和欲望;也许我们一句鼓励的话语,就能抚慰孩子忐忑不安的心灵;也许我们一个真心的示意,就能让孩子们彼此“一笑泯恩仇”;也许作业本上的一个笑脸,就能让孩子爱上我们的课堂;也许我们偶尔的“视而不见”,就能让孩子喜欢上我们的学校;也许我们那些“爱的纵容”,就能挽救一颗无处安放的心;只有让孩子感受到我们的“爱如潮水”,学生才会爱上我们的人,爱上我们的科目,进而爱上我们的教育。

  只有爱和尊重,才是教育得以生根萌芽的肥沃土壤;只有爱和尊/ 3重,才是教育最纯的底色;只有爱和尊重,才能保证教育朝着更人性化的方向发展;只有爱和尊重,才能触摸、感受到教育的真谛;也只有爱和尊重,才能使我们的教育永葆生机和活力。

  只有怀着对教育的敬畏之心,我们才能真正找到教育的质感。

《教育的细节》读书心得12

  作为教师,从书本中获取知识就显得尤其重要。人类创造的知识财富,如同浩瀚的海洋,博大精深。寒假里我认真学习了《幼儿教师88个成功的教育细节》这本书。

  这本书的作者是格温.斯奈德.科特曼,在美国马里兰大学获得幼儿教育专业学士学位与硕士学位。她从事幼儿教育事业近30年,当过幼儿园教师、幼儿园园长、大学教师和教育培训者。本书着重介绍如何培养幼儿的社交技能和建立积极有益的家园关系两个方面的内容。她以讲故事的方式提供了88个幼儿教师与孩子、与家长相处的细节,包括如何与孩子交流、如何应对孩子的错误、如何帮助孩子学会合作与分享、如何与家长合作等。对于幼教工作者而言,可将此书比喻成自己的'私人导师。

  翻开书的第一辑,第一个章节的题目《使用非语言交流方式》首先吸引住我:当笔者与故事中8岁的男孩做了15分钟的游戏后,这样写道“男孩小心翼翼地伸出手来碰了碰我的胳膊。他这个动作对我来说意义非同一般。因为这不是处于他的好奇,而是想向我表达他的友好。”故事后附有一段“小贴士”以及给教师自省的几个问题——“问问自己”:我有没有使用非语言教师方式呢?我会不会用肢体语言来向小孩表达自己的赞赏与肯定态度呢?虽然是短短数语,但带给我深深的思考,面对孩子,我们应如何走进他们心灵给他们爱,书中对此给了点睛的指导,这在工作中是很受用的。

  我非常赞同作者从始至终阐述的观点:尽量给幼儿一定的自主权,让他们有时间和自由去探索一个丰富多彩、安全可靠的环境。要知道玩耍对于小孩子来说并不是什么分散精力的坏事,相反,那是他们了解世界的一个重要途径。要理解并尊重孩子自身的兴趣爱好与能力发展水平。只要我们明察秋毫,他们就会给我们指明方向。

  苏格拉底说:“没有反思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生活。”88个成功的教育细节中的每一个都发人深思,第一遍看完这本书后我又细细研读了第二遍。在重读的过程中,我也在思考这样几个问题:我在实际的工作和生活中应该如何利用这些案例呢?我可以试着做哪些工作?我应该在哪些方面有所改进?我应该怎样灵活地应用这些道理来处理自己特殊的情况呢?反思自己的教师职业生涯,虽然已经是有10几年的老教龄了,但也容易生成一些惯性,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对幼儿的关注、对家长工作等反思的深入还是不够的,通过学习和自省也希望自己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能不断反思、不断创新,形成对教学工作的新动力。

  威廉.詹姆士说过:“智慧就是懂得应该忽略什么。”我相信,细节决定成败,不要放过日常工作中、与孩子们相处中、处理事情过程中的任何小细节,用心对待与孩子们的每一天,一定能在保教实践中提升自己与孩子、与家长相处的智慧,走向成功的职业人生。

《教育的细节》读书心得13

  特殊的座位

  读到“润泽的座位”这一节,相信每一个班主任都有所共鸣,因为排座位是每位班主任所必须经历的,并且这项工作也能考验出班主任的教育智慧。当一个班级里的人数是单数时,也就意味着势必有一个座位是单独的,让谁来单独做那个座位呢?

  这是一个很常见的问题,但几乎所有人都忽略了其背后隐藏的教育意义,怎么对待班级里多出来的那个座位,一般情况下,为了方便班级管理,这个座位一般在讲台边上,而坐这个座位的同学一般是班级里最调皮的那位同学,久而久之,这个座位就变成了班级里的“特殊位置”,其他同学在看待这个位置上的同学时往往带有一种嘲弄的意味,“看,他就是我们班的坏孩子,只有不听话成绩不好的才会坐在这里”,这对于孩子的学习、成长以及性格塑造都不好,如若轮换着坐这个位置,家长又会有所不满,如何排座位,才能既不会对孩子的身心健康产生影响,又不会引起家长的不满情绪呢?

  润泽的座位

  在这一节中,我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做法,只有在一周中表现最好的同学才能够坐在这个位置上,并且时间不能太长,只能坐一周。这样一来,这个备受冷落的位置就变成了接受表扬的位置,不但学生愿意去做这个位置,家长也纷纷鼓励孩子好好表现,努力争取坐上这个位置的机会。

  赞叹之余,朱老师还进行了理性的分析,喜新厌旧是有人性根据的,更别说还在成长的初中孩子了,他们的“喜新厌旧”比之成人更甚,他们对于新鲜的、陌生的、新奇的东西往往有着很大的好奇心,而让他们每周到一个陌生的座位去坐,也恰恰符合了孩子们找寻新鲜,追求刺激的心理,更为关键的是,这个新座位也配合了初中阶段孩子们爱臭美、爱炫耀的`小心思,它能够激发出正向的积极的能量。

  教育的细节

  小小的一个座位,其背后竟然隐藏着巨大的教育智慧,可见教育中又有多少细节。教育无大事,细节见真功,作为普通的教师无法去改变大环境,但作为教育制度的实施者和对学生产生教育影响的第一人,教师可以灵活处理教育的细节。正如书中所说,把“枪口抬高一厘米”,就可以少“牺牲”一个孩子的幸福,坚持一厘米之变,从能改变的地方开始,一厘米一厘米地努力去改变,积少成多,就能引发更多更大的改变。

《教育的细节》读书心得14

  有幸读到一本好书《幼儿教师88个成功的教育细节》。本书的主要内容讲培训孩子的社交技能、与家长沟通交流的方式与技巧。提供了88个幼儿教师与孩子,与家长相处细节的精彩故事,包括如何与孩子交流,孩子犯错了怎么办?如何帮助孩子更好的合作与分享,如何与家长沟通等……一目了然,读起来也非常的感兴趣,故事是那么真实,是一本非常实用,可读性强的指导用书。读书最重要的是要思考,慢慢品味字里行间的意义。以下是我读完本书的感受与收获。

  都说成功在于细节,细节是天使也是魔鬼。你平时的工作做的有多细,家长的满意度就有多高。交流是一种学习,培养幼儿的社交能力,这是非常重要的教育任务。作为一名幼儿教师与幼儿交流要讲究技巧,不是单单自己的能说会道就可以了,要拥有一颗童心,真正的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知道孩子在想什么非常的关键,有时一个会心的微笑或是一种舒缓的语调对你们彼此之间亲密关系的建立有一定的意义。非言语交流非常的重要,除此之外还要做到与孩子的交谈是开心的,不让孩子感觉到累,最基本的不能让孩子俯视着与你交谈,不给孩子我们是高高在上的感觉,对孩子多用积极的语言,少用消极的语言,多使用肯定的语气。平时更要以身作则,使用规范的语言,给孩子树立好的学习榜样。

  充分利用家长见面会,搞好家长见面会,关系到家长对你的认可孩子对你的喜爱程度,这对彼此务必是一次有意义的活动。要事先做好计划,对交流的内容有充分的准备,让双方的交谈进行的更加顺利更加精彩。所以要学习掌握家长见面会的技巧。本书的一大特点是,书的每章结尾还有不防试试的小技巧,这都是前辈们累积的成功经验,非常的实用,但在做的`过程中自己仍需要一定的时间与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做好。书的结尾建议我们应该创建自己的提高计划,真正的了解自己,改掉不足之处,提高幼儿教师的职业技能,哪怕进步是微不足道的,但也不要退缩相信量的积累终会产生质的飞跃。

  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我将不断勇敢尝试新的事物,努力提高自己的职业技能,向每个成功者看齐,我相信每一个成功者都是注重细节、把细节做的精彩、不断尝试新事物的人。此书不是读完便放一边了,它将成为我工作的导师,当我迷茫,失措时我会再次品读此书,更好的利用此书,为我指明前进的方向。

《教育的细节》读书心得15

  《教育的细节》作者朱永通。分别从“活在观念里”、“守住教育的重心”、“一厘米之变”、“教育中的习以为常”和“过有思考的教书生活”五个方面来叙述他多年的观察和思考心得。细节虽小,却能穿透灵魂、体现育人智慧。

  书中有很多生动的故事和对这些故事的精彩解读,有两个概念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想以此来表达自己读过本书后的感受。

  一厘米之变

  德国统一前两年,驻守柏林墙的东德卫兵亨里奇射杀了一名企图翻越柏林墙出逃的青年。柏林审判时,被告律师辩称,受审人当时只是执行命令,没有选择的'权利。法官的反驳十分精彩,指出即使执行命令,仍有把枪口抬高一厘米的主权,可以选择打不准。作者把这个典故应用到教育工作上,推崇"一厘米之变",即从能改变的地方开始,一厘米一厘米地努力去改变,以此引发更大的改变。而这个改变正是体现在如何处理一个个细节上。

  举一个任玲玲老师的例子。她今年担任小学一年级的班主任,新生报到前,她把教室打扫得干干净净,亲手设计班级文化建设,自己不仅出钱买了书柜,请来家属帮忙安装,女儿还用零花钱为孩子们准备了各种各样的奖品,教室布置得犹如一个温暖的家。她说,孩子刚踏进小学,对新环境有点陌生,和老师有些隔阂,用心营造家的氛围,让一切美好从此时此刻启航。

  任老师不计得失,乐此不疲地做着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事情。这就是她“一厘米”的坚持,小小的改变可以积淀为师之大爱。

  细节的力量

  朱老师女儿选择中学就读的时候。一节班会课上,班主任反复交代的一个作业"要求":每天晚上十点前务必完成所有的功课,若作业还没做完,就不做了,先上床睡觉。第二天到校,没有完成作业的同学,须跟课代表说明原因,究竟是作业太多所致,还是自己拖拉造成的。若是前者,班主任会及时跟各科老师沟通、协调;若是后者,自己需努力改进,养成好习惯。睡眠第一,还是作业第一?老师的选择,足以判断出孩子所受到的是什么样的教育。

  我想这就是“细节的力量”。阅读的本质是阅读自我,反观自照。一年级孩子年龄小,活泼好动,难免磕磕碰碰。我在班里专门准备了一个小抽屉,里面有创可贴、碘伏消毒液、湿巾、卫生纸、一张家长联络表等用品。有备无患,总是好的。记得有次课间,小王同学说他凳子上有泡泡糖,我让他清洗后,趁机跟学生聊了聊吃完泡泡糖该怎么办?大家讨论后的一致做法是:包在纸里,再扔进垃圾桶。放学回家后,小王同学妈妈发来一张图片,裤子上还粘有泡泡糖。这个时候我就想:如果当时再仔细帮孩子检查一下,及时清理该多好?更多时候好的教育就隐藏在一个又一个看似平常的细节里。

  教育无小事,事事皆学问。正如每一朵浪花的绽放,都离不开整个大海的澎湃。

【《教育的细节》读书心得】相关文章:

《教育的细节》读书心得03-13

《教育的细节》读书心得05-21

2022年《教育的细节》读书心得03-04

《教育的细节》读书心得9篇04-09

《教育的细节》读书心得[实用15篇]06-29

《细节决定成败》读书心得06-18

细节决定成败读书心得02-23

《细节决定成败》读书心得03-15

《细节决定成败》读书心得15篇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