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刻我真感动作文600字

时间:2024-05-16 15:27:22 600字作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这一刻我真感动作文600字

  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有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很是熟悉吧,作文根据体裁的不同可以分为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议论文。你所见过的作文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这一刻我真感动作文600字,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这一刻我真感动作文600字

这一刻我真感动作文600字1

  本节课教学,在数学课上讲故事,可以让学生在故事中感受数学的乐趣和价值,激发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通过故事,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并从中发现数学问题,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教学设计不仅能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还能帮助他们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去。让我们一起用故事的力量,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热情吧!

  本节课教学旨在引导学生在感悟中主动探索。自主探索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核心,它鼓励每位学生根据自身的经验和感受,以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自由、开放地进行探索、发现和创造。让学生在思考和实践中建构知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学生通过听故事、观看图片,发现1/2=2/4=4/8这三个分数是相等的,于是产生了猜想。他们想到了之前学过的知识,或者利用学具进行验证,尝试证明1/2、2/4、4/8这三个分数确实相等。通过多种方法的.探究和实践,学生不仅展现了思维的广度,也培养了自主探索的学习习惯。这样的设计激发了学生的思考,帮助他们克服思维的惰性,促进了他们对数学知识的深入理解。

  课堂可以设计更多开放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欲望。通过让学生参与探索性的活动,可以促进他们在数学上的发展。不同的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发展路径,因此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机会对于他们的成长至关重要。

这一刻我真感动作文600字2

  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小学生在理解概念时,往往难度较大。我就出示投影片,利用练习启发学生:从刚才找4的6的倍数,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小组进行讨论: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意义,然后汇报。教师出示图表示,引导学生观察:两个数的公倍数有什么特点?有没有最大的公倍数?让学生明确:因为每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都是无限的,所以两个数的公倍数的个数也是无限的。因此,两个数没有最大的公倍数。

  理解求最小公倍数的算理时,主要也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使学生学会用一般方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通过研究最小公倍数计算方法的算理,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引导学生利用列举法探索新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科学的思维方法。

  及时巩固练习,有层次,有趣味。

  学生做全堂总结:这节课学习了什么?怎样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你还学到了哪些知识?调动学习积极性,学会归纳总结。

这一刻我真感动作文600字3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为小数除法,分为小数除以整数、一个数除以小数、商的近似数、循环小数、用计算器探索规律、用小数除法解决问题等几个知识点!在这一个单元的教学当中,发现学生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在小数除以整数的知识点上,学生在处理当被除数整数部分不够除时,通常忘记商“0”,商的'小数点也出现未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的错误!

  二、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同学们都知道可以把除数转化成整数再计算!但当除数与被除数的小数位数不一样时,同学们受“除数与被除数小数位数相同的情况的解决方法”影响,出现了直接把小数点去掉的情况,也就是没有按照“商不变”性质来进行处理!另外,有个别同学在转化成整数的过程中,是以被除数作为转化的对象,导致计算过程比较复杂。

  三、在运用小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出现了几种情况,分别是1、当除得的结果是无限小数时,未能利用去尾法或者进一法取近似值;2、分不清什么情况下用去尾法取近似值,什么情况下用进一法取近似值;3、涉及到金钱的计算,当结果超过两位小数时,没有保留两位小数!

  四、学习能力中下的同学,对于整数除法的计算法则忘记得比较厉害!

  对策:

  针对第一种情况,可以尝试通过整数除法1÷2=0……1的讲解,说明当整数部分不能商1时商“0”,然后再迁移到小数除法。

  第二种情况:对小数除法的不同情况进行分类与对比,让学生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并进行强化训练!

  第三种情况:通过举生活中的例子说明什么情况下用去尾法,什么情况下用进一法取近似值,并进行归类!

  第四种情况:在课后找时间对他们进行知识的复习与巩固!

这一刻我真感动作文600字4

  我先出示几组数:18和15、6和9、12和18、14和42 、42和50,让学生找出每组数的最大公约数。一边学生说,一边我把最大公约数记录在每组数的上方。完成后,我让学生把每组的两个数分别除以它们的最大公约数,接着让学生观察所得的两个数有什么关系。当学生发现它们最大公因数只有1时,我接着问,你能用着两个数分别作分子、分母,然后得到一个分数吗?这些分数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呢?你能给这样的分数取个名字吗?学生取了“最简分数”、“简单分数”等名称后我给出了正规的名称“最简分数”(让学生给分数取名字并不是为了追求课堂的虚假“繁荣”,而是通过这一过程加深学生对最简分数的本质属性的`认识)。接着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上面8个最简分数,他们自然地认识到最简分数既可以是真分数,也可以是假分数,这样更进一步地丰富了学生对最简分数外延的认识。那么,一个不是最简分数的分数能不能化成最简分数?如果能,又怎样把它化成最简分数呢?接着就转入约分环节的教学。

  以上的教学设计,除了找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是预设,其它的都是随机生成成而得,然而就是这样的灵活调整,令我这堂课生机盎然,教学线条流畅自然。

这一刻我真感动作文600字5

  这课是在学习了因数、倍数以及奇数、偶数等知识之后学习的。本人设计主要的知识内容有自然数按因数个数多少分类;判断一个自然数是质数或合数的方法;自然数、质数、合数、偶数、奇数的关系。这个设计的特点是:

  1、《数学课程标准》多次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这个教学内容知识性较强,传统教学此内容时以讲授和练习为主,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本教学设计把单调的练习内容设计为学生可操作的游戏或活动形式,本设计还在学生力所能及的情况下,设计一些有关质数合数的课外内容,丰富学生的见识,开拓学生的思维。

  2、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生活积累的基础上不断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课一开始,没有直接告诉学生今天把自然数按因数个数多少来分类,也没有先让学生把20个连续自然数的因数写出来后,按有一个因数、两个因数和两个以上因数分类,而是在学生知道了奇数、偶数是自然数按能否被2整除进行分类的基础上,自己大胆猜测自然数还可以按什么方法分类。当学生自己确定可以以一个自然数因数个数多少分类后让学生实验、观察,并剖析自然数因数特点,在教师引导下,师生共同完成把自然数按约因数个数少来分类。这样设计教学,较之以前不同之处是让学生主动地猜测、实验、观察、发现,参与知识发生的全过程,学生兴趣学习了,积极思维了。

  3、在教学生找100以内各数的因数时,我应该注重探索,体现自主。就是放手让学生自己想办法以最短的时间找出各数因数,并在我的引导下按因数的个数给各数分类,最终得出质数和合数的概念。在以后的.学习中我应当多多提倡自主探索性学习,注重“学习过程”,而不是急于看到结果。让学生成为自主自动的思想家,在学习新知识时根据已积累的知识经验有所选择、判断、解释、运用,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总之,在设计质数与合数这一节课时,我用“细心观察、全面概括、准确判断”这一主线贯穿全课。并在每个新知的后面都设计了一个小练习。以便及时巩固和加深对新知的理解和记忆。最后的思维训练,是给本节课学得很好的学生一个思维的提升。小结又针对全班学生做了新知的概括。

这一刻我真感动作文600字6

  在教学五年级数学下册《质数和合数》时,感到难度很大,特别是对于质数和合数的概念区分,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我注重教学目标的多元化,不仅仅于学生获得一般的解决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数学自身的魅力,获得数学的基本思想,了解数学的价值,体验问题解决的过程。这节课学生的兴趣很浓,发言很积极,效果也很好,回顾一下,成功与不足兼而有之,下面谈谈我的感受。

  一、创新教学方式

  教数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让学生学会科学的'探究方法。新课时出示“工作表”为学生提供了求知的路引,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学生怀着极大的求知欲望对自己要解决的问题积极地进行观察、猜测、验证、合作交流,亲历问题的探究过程,在自由的、多角度的思考、实践中实现知识的自我建构。

  二、常反思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使学生初步形成评价和反思的意识。在“自学”、“交流”之后,加入“自我反思”一环节,让学生有了更多的机会去反思,去体验探索发现的过程,促进了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学生在反思的过程中了解到各自的见解,并在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中对知识有了更丰富、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而也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了学生自我评价、自我批评、自我调控的意识。

  虽然质数与合数的新课教学应该说是比较顺利的,学生能理解掌握它们的概念,可是在学生的作业中,问题却特别多:

  1、素数和合数分辨不清,51,91被许多学生当成素数;

  2、写50以内的素数,错得太多,不是多写就是少写;

  3、与奇数、偶数混合后的判断题出错多。为此要让学生深刻理解素数、合数、奇数、偶数的各自概念,掌握各自判断方法,也要让学生背一背素数表,帮助学生快速辨别素数,还要告诫学生要细心,要有耐心和学好的信心。

  应再额外教给学生判断素数的简便有效方法:依次用2、3、5、7、11等素数去除这个数,看有没有余数,如91除以7等于13,121除以11等于11。花些时间介绍哥德巴赫猜想也是值得的,它能提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一刻我真感动作文600字7

  今天讲的是《小数除以整数》。复习旧知以后,我给学生创设了一个情景:同学们,我们都知道锻炼身体很重要。王鹏同学也很注意锻炼身体。他计划4周跑22.4千米。他平均每周应跑多少千米?学生很快列出式子:22.44.在上周的教研中,有经验的老教师说,这是一节新课的开始,学生没有固定的模式,所以应该直接教给他们方法。我觉得这个式子不太难,就让学生尝试着自己试做。我提问了几个程度不太好的,结果出乎我的意料,全都做对了。我一看连潜能生都会做了,我再啰嗦一遍有什么意思呢?我就问学生:对于这道题,大家还有什么疑问吗?班上的王国豪站起来说:老师,为什么余下来的24没有点小数点?我一听,这个问题正好问到点子上了,就把问题抛给学生:谁能帮他解决这个问题?家祺说:老师,可以把22.4当成整数来算,所以不用点小数点。

  还有其他意见吗?我问。

  我觉得24指的是24个十分之一,所以不用点小数点。班长高梦甜说。

  我们作为成年人,有时太低估孩子们的.能力了。听听,他们的回答多精彩!

  接下来,我彻底抛开课件,独自发挥了:同学们,你们真棒,今天的内容,老师不讲你们都会了。能再帮老师解决一道难题吗?学生一听能帮老师解决难题,顿时来劲了:能!接着我例2口述出来:

  王鹏爷爷计划16天跑28千米。平均每天跑多少千米?这道题有一定的难度,最后在我的点拨下,学生解答出来了。

  全课讲完后,我对本节课进行了简单的检测。整体效果不错。本节课学生的表现出乎我的意料。也超额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课堂不在于老师表演的多么出色,学生的出彩才是真正的精彩。只有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学生才会给我们带来意外的惊喜!

这一刻我真感动作文600字8

  昨天我上小数乘小数的时候,学生列竖式问题很大。有的同学在计算小数乘法时,索性去掉小数点列成整数竖式,而后直接利用积的变化规律在横式上点上几位小数。也有的学生受小数加减法影响,喜欢把小数点对齐,而不是末尾对齐。可他们的答案也正确。照教材要求小数乘法要先按整数乘法的方法进行计算,自然竖式也要象整数乘法的竖式一样,末尾对齐。我在《小学数学教学》这个杂志上,也曾经看到一篇文章说:学生在乘数是多位数的乘法竖式中,有的.学生是用上面因数每一位分别去乘下面因数各个数位上的数,这样竖式也是合理性。那么我在想小数乘法中是否也允许他这样写呢。竖式本来就是为了计算方便,学生觉得小数点对齐,看起来也很整齐很清楚,那为什么一定要他把竖式写成末位对齐呢?

  昨天我在小学数学教学论坛上发了这个帖子,版主说:我想是不可以吧。可也不说为什么一定不可以。虽然心里还是疑惑着,但还是尽量让学生规范写竖式。

  今天我把几个怎么教也要写错的同学,让他们把数位多的数写在上面,数位少的写在下面,Z这样一说竖式也正确了,计算正确率也提高了。

这一刻我真感动作文600字9

  这周我上了一堂关于《分数基本性质》的数学课。在课前我精心备课,课堂教学效果很好,学生们也积极参与,课后我进行了深刻的自我反思,收获颇丰。特此总结如下。

  一、复习旧知,横跨温旧引新的桥梁。

  在备课时,在开始上课时,我意识到分数的基本性质和商不变规律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我首先让学生回顾商不变规律,并在课件中展示,引导学生一起朗读。为了巩固他们对商不变规律的理解,我设计了两道习题让他们在实践中加深学习。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复习了旧知识,还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在本节课中,老师编排了一个情节:有一个父亲要把一块土地分给他的三个儿子。大儿子得到了土地的1/3,二儿子得到了土地的2/6,三儿子得到了土地的3/9。大儿子和二儿子认为自己得到的份额太少,开始和父亲争吵起来。这时,阿凡提经过,听到后大笑起来,说了几句话,大儿子和二儿子马上停止了争吵。接着问道:“阿凡提为什么大笑?他说了什么?”这个情节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很快就将注意力转移到了1/3、2/6和3/9这几个分数的大小比较上来。老师设置了一个悬念:学完这节课,你就会知道答案。学生们怀着解决问题的态度学习新知识,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三、手脑并用,在实践中深入感知分数。

  教师让学生用一个正方形纸,对折再对折,即平均分成4份,给其中的3份涂色,并用分数表示出来。学生在动手的同时也在动脑,得出分数3/4,因势利导,在两次对折的基础上再对折,那么阴影部分的'面积是多少?(6/8)再次对折呢?(12/16)……挥手一指:正方形的纸有没有变化?(没有)阴影部分的面积有没有变化?(没有)那么得到了什么结论?学生很容易得出:3/4=6/8=12/16,引导学生观察分子、分母的变化,经过总结得出分子和分母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分数的大小不变。学生对此进行巩固后,再引导学生说出:0除外。在此过程中,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动脑思考,很快地突破了重难点,取得很好的效果。

  四、巩固练习,围绕中心。

  在设计练习的过程中,我结合生活实际,设计了判断题、填空题等多种形式的题目,紧密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学生在这样的练习中,能够在愉快的氛围中巩固新知识,激发兴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五、总结升华,结束本课。

  最后,教师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习了哪些知识,有哪些收获?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师生进行补充,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了分数的基本性质,为今后的学习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一刻我真感动作文600字10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把数学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可以让学生看到生活中处处充满数学,学生学起来也亲切、自然。因而我创设了“粉刷墙壁”的生活情境,从现实生活中引入数学知识,“对于粉刷墙壁,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让学生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使课堂生活化。接着让学生带着生活问题“要粉刷教室的墙壁,需要调查哪些数据呢?”走进课堂,使他们觉得我们所学习的内容和生活实际息息相关,能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接下来的学习,我把重点放在实施方案的策划和实际测量上。因为在很多课堂的小组合作上,老师随便抛下一句:下面请同学合作学习,然后教室里便似炸开了锅,这样的轰轰烈烈场面表面现象,到底有没有效果我们可想而知。因此,在运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时,我努力做到准备充分,关注细节,让小组合作学习有序,有效。为了做到合作学习过程中“责任到人”,我让每个成员都享有一个特殊的身份、一项特殊的职责,力求使每个学生体验到个人的价值,发挥自己的长处。先引起孩子们调查有关数据的兴趣,再让孩子们观察、讨论商量测量的方法,最后才动手进行实际测量,这样孩子们在操作时才会做到心中有数,这样的操作活动才会有序有效。

  由于教室这个环境比较特殊,但是我尽量遵循客观存在的实际情况,让孩子们用数学眼光去观察、思考、分析,灵活运用知识。从建构主义的观点来看,儿童是主动建构他们自己的知识和对事物作出理解,不是被动地去接受知识的。在数学教学中,我们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知识)去经历学习过程,用他们自己理解的方式去探索和重建数学知识。因此,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我给学生留下了足够的思维空间和操作时间,让孩子们作学习的主人。

  学生的智慧是无可估量的。只要我们教师给足孩子们一个宽大的施展舞台,孩子们表现出来的.会让我们惊喜无穷。例如:测量教室的长、宽时,孩子们不光用卷尺量,还想出了量一块壁砖的长,然后数一共有多少块墙砖,最后再计算出教室的长和宽。在测量教室的高度时,由于卷尺太软,不太好使用,也不够高,于是孩子们充分开动脑筋,有些小组用硬的米尺分段量,有些小组找来棍子量,然后在量棍子的有多长,就得出了教室有多高等等。整节课孩子们都在一种民主、友好的学习氛围中,积极参与课堂人际多边互动的学习活动,高高兴兴地感悟着数学的魅力和价值。

这一刻我真感动作文600字11

  本节课的探究交流主要体现在“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称为方程”的这一概念获取过程中,在这个过程中我首先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天平“平衡现象→不平衡到平衡→不确定现象”三个直观活动,抽象出相关的数学式子,再通过观察这些数学式子的特征,抽象出方程的概念,即由“式子→等式→方程”的抽象过程,然后通过必要的练习巩固加深对方程概念的理解和应用,《方程的意义》教学反思。通过这一系列的观察、思考、分类、归纳突破本课的重难点。在这几个环节中有这样几个特点:

  1.用天平创设情境直观形象,有助学生理解式子的意思

  等式是一个数学概念。如果离开现实背景出现都是已知数组成的等式,虽然可以通过计算体会相等,但枯躁乏味,学生不会感兴趣。如果离开现实情境出现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学生很难体会等式的具体含义。天平是计量物体质量的工具,但它也可以通过平衡或者不平衡判断出两个物体的质量是否相等,天平图创设情境,利用鲜明的直观形象写出表示相等的式子和表示不相等的式子,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式子的意思,也充分利用了教材的主题图。

  2、对方程的认识从表面趋向本质

  (1)在分类比较中认识方程的主要特征。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得到了很多不同的式子,然后让学生把写出的式子进行分类。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在组内交流,讨论思考发现式子的不同,分类概括。有人可能先分成等式和不是等式两类,再把等式分成不含未知数和含有未知数两种情况;有人可能先分成不含未知数和含有未知数两类,再把含有未知数的式子分成等式和不是等式两种情况。尽管分的过程不完全一致,但最后都分出了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经过探索和交流,认识方程的特征,归纳出方程的意义。

  ( 2)要体会方程是一种数学模型。“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描述了方程的外部特征,并不是本质特征。方程用等式表示数量关系,它由已知数和未知数共同组成,表达的.相等关系是现象、事件中最主要的数量关系。要让学生体会方程的本质特征。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观察天平的相等关系(如左盘中是100克的杯子和x克水右盘中是250克砝码,天平平衡,解释方程的具体含义),感受方程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体会方程用数学符号抽象地表达了等量关系,对方程的认识从表面趋向本质。

  3在“看”“说”和“写”中体会式子

  当方程的意义建立后,我让学生观察一组式子判断它们是不是方程,通过判断说明这些式子为什么是“方程”,为什么“不是方程”,体会方程与等式的关系,加深对方程意义的理解。再让学生自己写出一些方程,展示自己写的方法。

这一刻我真感动作文600字12

  <<点阵中的规律>>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82到83页尝试与猜测部分的教学内容。从五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看,本课属于一个独立的教学内容,但从整个小学教学内容看,本课是在四年级下册探索数图形、摆图形所需小棒数量的规律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数与形的规律,为今后学习五年级下册的探索物体堆放中的规律、六年级上册的探索数与形的规律、看图找关系打下基础。

  本课教学体现了如下特点:

  1.从问题出发,引导探究。问题是探索的基础。上课伊始,我就提出了两个问题:⑴每个点阵可以看成什么图形?⑵每个点阵有什么规律?怎样用算式表示出来?让学生在独立观察的基础上小组讨论,寻找规律。

  2、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思考方式发现规律,如在探究正方形点阵的规律过程中,学生们能够根据自己的观察与思考寻找到其中的点阵规律,虽然,在“1×1,2×2,3×3,4×4,……n×n”的方法与“1,1+3,……,1+3+5+7+……+(2n-1)”的方法思考方式不同,但对学生而言,都是他们自主探索的结果。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充分肯定不同学生的探索成果,体现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理念。

  3、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充分体现了“数形结合”和转化的.思想,例如,学生在找规律的过程中把点阵中点子的数量与正方形的面积计算联系起来,这种联想,对于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是非常有利的。因此,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这种思想,对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较大的帮助。

这一刻我真感动作文600字13

  “中位数”是《数学课程标准》对小学数学新增的一个教学内容。这是一节概念课,主要是让学生明白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不仅能用“平均数”来反映,在一些情况下,“中位数”能更合适的反映出数据组的一般水平。并且能在实际情境中认识并会找一组数据的中位数,能解释其实际意义。

  我首先从例题4入手,让孩子们思考:用什么数据表示第3组同学的掷沙包水平呢?既复习了平均数的意义,又复习了平均数的计算方法。然后让孩子们思考用平均数27.7表示孩子们的水平好不好?为什么?孩子们通过观察发现:由于较大数的影响,平均数偏高,这个时候是不适合用平均数来表示第3组同学的掷沙包的水平了。这个时候再提出“用什么数来表示7个同学跳绳成绩更合适呢?学生在矛盾冲突中寻找到的这个“合适”的数正是——中位数。这样的.教学设计能让孩子们体会中位数在表示一般水平的合理性。

  课堂上我继续利用这组数据,提出:如果再增加一个同学(中等个),中位数是多少?让学生自己尝试找中位数,体验到如果数据是偶数个求中位数的方法。

  一堂课下来,孩子们总是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再提出问题,再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激发孩子们的思维,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我不断为学生创设生活情景,给学生充足的自主探究的时间,培养孩子们自主学习,主动思考的习惯,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这一刻我真感动作文600字14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从线过渡到面,从一维空间过渡到二维空间,是认识上的一个飞跃,因此“面积”含义的理解、“面积单位”的认识,都要通过学生观察实物、操作测量,在具体感知的基础上实现。

  一、创设情境,联系生活,感悟知识。

  在教学中我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数学书的封面、文具盒盖面、课桌面、操场的面等出发,引导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物体的表面,感知“物体的表面”,初步建立面的表象,从而帮助学生理解面积这一概念。在感知面积的内涵之后,让学生通过“观察、重叠、数格子”等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又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摆学具说面积大小,体验到没有统一的面积单位不便于交流,从而自然地导出面积单位。学生始终在兴奋中思考、探索,知识的学习成为了自我需要。在面积单位教学过程中,为了给学生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表象,我让学生找找自己身边哪个物体的面积是1平方分米,身体哪个部位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用1平方米的正方形量一量黑板面,这些材料都是生活中显而易见,学生的.反馈热情空前高涨,答案层出不穷。通过这样的比较、测量,使学生建立了各个面积单位的表象,形成正确的感性认识,而且再一次巩固了面积的概念。

  二、注重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强化感知。

  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是由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在教学中我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动手实践,让学生摸一摸,看一看,摆一摆,数一数,比一比,测一测等一系列的操作活动,认识面积和面积单位的概念,1平方分米有多大,先让学生量一量,摸一摸有多大,让学生初步感知1平方分米的大小,再让学生想一想1平方分米有多大,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然后让学生动手剪出一个1平方分米的纸片,把头脑中的表象和生活中的实物联系起来,再现面积单位,进而建构出面积单位的概念。把学生推到主体的位置,解决了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促进学生思维的不断突破和发展。在人人参与的操作活动中体会面积概念,体验数学化的过程。

这一刻我真感动作文600字15

  今天学习了《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学生经历列方程解决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的学习过程,在练习中学生对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和方法掌握不太好。

  本节课我重视学生对数量关系的.理解和列方程与数量关系的对应的方程。如:例7的数量关系:小军的成绩-小刚的成绩=0.06米,对应的方程是x-1.39=0.06,如果数量关系:小军的成绩-0.06米=小刚的成绩,对应的方程是x-0.06=1.39。

  本节课学生设未知数x的后面单位名称会丢掉。在本节课教学中使用的数量关系,实际上就是以前的“…比…多…”和“…比…少…”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数量关系:大数-小数=差,大数-差=小数,差+小数=大数。

【这一刻我真感动作文600字】相关文章:

作文我真感动600字07-02

我真感动作文(精选11篇)06-20

我真感动作文400字(精选25篇)01-02

我真感动作文300字3篇06-30

这一刻我感动作文范文800字(精选6篇)06-04

这一刻,真使我感动五年级作文07-02

我真感动作文500字(通用15篇)07-02

我真感动作文400字(通用7篇)06-20

那一次我真感动作文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