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问藏在书本里作文600字

时间:2024-06-10 15:58:39 600字作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学问藏在书本里作文600字

  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写过作文,肯定对各类作文都很熟悉吧,写作文可以锻炼我们的独处习惯,让自己的心静下来,思考自己未来的方向。相信许多人会觉得作文很难写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学问藏在书本里作文600字,欢迎阅读与收藏。

学问藏在书本里作文600字

学问藏在书本里作文600字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活动,使学生能熟练地应用面积计算公式,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铺地砖一类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在讨论、交流、猜测、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理解数学问题的提出和数学知识的应用,形成初步探索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观察、思考以及与同伴交流的良好习惯。并在实践中对学生进行美育渗透。

  教学重点:

  学习应用综合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合理运用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老师最近买了一套房子,准备装修。在装修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问题,我在建材市场一眼就看中了一块50cm×50cm规格的地板砖,我跟卖地砖的老板说,想用这样的地砖铺卧室,老板问:你们家卧室多大,我说大约20平方米,老板想了片刻,马上就报出了需要多少块地砖,大约需要多少钱,我很惊讶,问老板你怎么算得这么快?老板说,他是这么想的同学们你们想想,老板是如何计算的?

  我们就一起来给老师家的卧室铺地砖(板书课题)———————铺地砖

  二、自主探究

  1、出示情景图:老师家的卧室的长是5米,宽是4米。

  现有两种规格的地砖:第一种:40cm×40cm,每块5元;第二种:50cm×50cm,每块8元

  在铺之前,老师想请同学们先来估算一下,这两种地砖各需要多少块?

  师:谁能来估算一下呢?

  生:(125块)你是怎么估出来的?(一平方米大约能铺5块,客厅20平方米,所以能铺100块)那第二种地砖呢?(大约80块)

  说的很好,那大家估的.准不准呢?我们就来实际计算一下,在计算之前我们先来讨论一下用什么方法来计算需要多少块地砖?请同学们小组讨论一下。如果遇到困难可以看一下书中93页的内容。

  生1、(可以用客厅的面积除以一块地砖的面积,可以看长能铺多少块,宽能铺多少块再乘起来,也可以用方程来解答)

  生2、看1平方米能能铺多少块,再看有多少米。

  生3、用方程解,设,能铺x块这样的地砖。

  师:在计算前,你觉得解决这个问题应注意什么?

  生:要注意单位的换算。

  师:说得好,现在我们就带着注意事项,选择你认为适合的解答方法来计算一下第一种地砖要多少块?多少钱?(学生先独立完成,老师巡视,然后交流)

  交流时让学生说说是用什么方法计算的,结果是多少?(教师板书)主要看看学生都采用什么方法来计算的。把学生做的拿来投影。比较三种做法,比较喜欢哪一种方法。那就让我们用自己比较喜欢的方法来计算一下第二种地砖要多少块?多少钱?

  在交流方形砖时,用客厅的面积除以一块砖的面积的结果不是整数,让学生明确这时要利用进一法来取近似值,而这道题用另一种方法的结果还不同,让学生来分析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这时利用课件演示两种情况,用客厅面积除以一块砖的面积来计算比较节约,而利用长铺几块,宽铺几块再乘起来的方法计算比较美观。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铺地砖的时候是以美观为主的,这种方法比较符合实际,不会出现一些切得太碎的地砖拼凑在一起的情况。

  现在我们把两种地砖所需的块数和金额都计算出来了,那么我们来看一下选哪种地砖比较合适?(第一种,既便宜又美观)

  三、巩固练习

  1、图书室的面积是85平方米,用边长为0、9米的正方形瓷砖铺地。105块够吗?

  2、李林家准备给客厅铺地砖,如果用边长为40cm的正方形地砖,需要300块;如果用边长为50cm的正方形地砖,需要多少块?

  四、总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给老师家的客厅铺地砖(用手指着课题)老师得到了大家的帮助,已经想好了该买哪一种地砖,同学们今天表现不错,那同学们今天又有什么收获和感受呢?和同学们一起分享一下。

  板书设计:

  铺地砖

  客厅的面积÷一块砖的面积

  方程:一块地砖的面积×块数=客厅的面积

  长铺的块数×宽铺的块数

  (解题过程,三种方法的算式)

  5×4÷(0.5×0.5)

  0.5×0.5×X=5×4

  (5÷0.5)×(4÷0.5)

  六、作业安排

  完成书P93“试一试”

学问藏在书本里作文600字2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知道它们的特点和用途。

  2.使学生在初步掌握把原始数据分类整理的基础上学会制作一些含有百分数的简单统计表。

  3.会对统计表进行一些初步的分析,能指出这些统计表所说明的问题。

  4.渗透统计思想,结合统计表的知识,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在已学过统计表的形式和制法的.基础上,会制作含有百分数的统计表。

  难点:掌握统计表中数量之间的百分比关系,会分析含有百分比的统计表。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老师出示六年级师生为灾区儿童捐款的数据。

  问:

  (1)你们看看这些数据说明了什么?

  数据:六(1)班48人 捐款480元

  六(2)班 49人 捐款 520元

  六(3)班 45人 捐款 465元

  六(4)班 47人 捐款 423元

  (2)你能很快说出哪班人均捐款最多吗?如果列成表,这个问题就可以简明生动地表达出来了。(板书:简明生动)

  (3)你们能不能利用以前学过的制表知识把六年级为灾区人民捐款情况简明生动地表达清楚呢?

  (学生分小组制表。)

  (4)汇报各小组制表情况。(运用实物投影仪将学生绘制的统计表投影出来。)

  投影出示:

  讨论:

  (1)从表中你还知道什么?(发散学生的思维,自己提问题自己回答。)

  (2)请你算算哪班捐款占全年级的百分比大,还需将表怎么修改?

  揭示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共同研究含有百分数的统计表的制表问题。

  (二)学习新课

  1.出示例1。

  例1 下面是东风机床厂1993年第四季度的产量统计表。想一想怎样算出表中空缺的数据。

  (1)把你的计算结果填入表中的空格内,再验算合计数和总计数,检验结果是否正确。

  (2)如果要想知道一、二车间生产台数分别占总产量的百分之几,怎么算呢?如何制表?

  分组讨论,四人一组共同完成一幅统计表。

学问藏在书本里作文600字3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操作等活动,感受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能判断一个图形或物体的某一个面是不是长方形或正方形。

  2、通过观察、测量等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掌握正方形和长方形的特征。

  难点:正方形和长方形特征的归纳总结。

  教学准备:

  长方形纸片,正方形纸片,直尺1把,三角尺1块,钉子板,橡皮筋。

  教学流程

  流程一、联系生活,引入课题:

  1、师(课件出示:教室图):同学们,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各种各样的物体,这些物体的表面都有各自的形状。大家看屏幕,这是一间教室,你能找一找教室里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哪些物体的面是正方形的?

  2、(课件逐个点击这些物体的面)师小结:教室里视力表、国旗、黑板的面、粉笔盒的侧面、讲台的侧面、课桌面、电灯开关的面都是长方形的。广播喇叭的面是正方形的。其实,何止是教室里有长方形和正方形,生活中长方形和正方形无处不在。那么它们都有些什么特点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进一步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PPT板书课题))研究它们的特征。

  (PPT出示课题: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

  第二段:在游戏中初步感知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流程二、在游戏中初步感知长方形、正方形特征。

  1、师:(由现场老师准备一个不透明纸盒,里面装有一些硬纸板做的长方形、正方形以及其他平面图形)老师为每一组同学都准备了一个纸盒子,里面放有一些长方形、正方形以及其他平面图形。你不用眼睛看,能从中摸出一个长方形吗?每小组的同学轮流试一试。(暂停)

  2、师(出示一个三角形):你们为什么不摸出这个图形?(暂停)

  3、师(出示一个平行四边形):你们为什么不摸出这个图形?(暂停)

  4、师(出示一个梯形):你们为什么不摸出这个图形?(暂停)

  5、师(出示一个正方形):这个图形有四条边,四个叫都是直角,你们为什么不摸出呢?(暂停)

  6、师:(出示一个长方形)那你们摸出的一定是这个图形了,对吗?

  6、师:通过刚才的游戏活动,你们觉得长方形和正方形各有哪些特征呢?全班交流交流吧。(暂停)

  第三段:在操作中建构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流程三、在操作中建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1.师布置操作要求:同学们已经初步发现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但这些只能算作初步猜想,还需进一步验证。请同学们拿几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纸,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看看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和角有什么特点。(PPT出示:下图)

  2、师提问: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你发现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你是通过怎样的操作发现的?(暂停)

  3、师归纳长方形边的特征:(课件演示:长方形对折)我们可以将长方形对折,使它的两组对边分别重合,通过比较,发现长方形两组对边分别相等;也可以用量一量的方法,也能发现长方形两组对边的长短是相等的,但是相邻的两条边长度不相等。

  4、师提问:再来看看长方形的4个角?这几个角都是什么样的角呢?(暂停)

  5、师归纳长方形角的特点:通过同学们的观察,我们发现长方形有四个角,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分别去比一比,发现这四个角都是直角。(PPT图片演示)

  6、师提问:谁能像刚才一样,分别从边的特点和角的特点两个方面来说一说你从操作中发现了正方形的哪些特征?

  7、师归纳正方形的特征:正方形也有四条边,每条边都相等;也有四个角,都是直角。

  第四段: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联系

  流程四、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联系

  1、通过学习,我们发现了长方体、正方体边的特征和角的特征,你们能再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这些特征吗?与你的同桌相互交流交流。(暂停)

  2、师归纳:我们一起来看课件的演示:

  3、你们说的和屏幕上显示的一样吗?想一想,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4、师小结: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四条边和四个角,每个角都是直角,而且对边都相等。长方形具有的特征,正方形也都具备,所以,我们说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5、师:为了今后进一步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我们通常把………

  第五段:教学想想做做1、2、3、5、6

  流程五、教学“想想做做”1

  (注:钉子板改为点子图,由现场老师上课之前给每位同学准备好)

  师:你会在点子图上画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吗?(暂停)

  2、师:你画的图形有什么特点?能向大家介绍一下吗?(暂停)

  流程六:教学“想想做做”2

  1、师:大家刚才已经能利用点子图来画长方形和正方形了,下面我们再来进行一个有趣的活动。请你和你的同桌合作,一起用两幅同样的三角板分别拼一个正方形和长方形。在拼之前,请同学们先想想长方形和正方形各有什么特征,然后再拼。(暂停)

  2、师:同学们已经拼出来的吧,老师也来拼一次,看看和你们拼的是不是一样。(互动工具软件演示拼的过程)(右上图)

  3、师提问:在拼的过程中,你们有没有发现我们都是把三角尺中的哪一条边拼在了中间?为什么?自己静静地想一想。(暂停)

  流程七:教学“想想做做”3:

  1、师:接下来我们做一个折纸活动。你会把手中的长方形纸变成正方形吗?(暂停)

  (课件出示:想想做做3)你是不是也和老师一样折的.?

  2、想一想,为什么我们这样子折了以后得到的就肯定是正方形了呢?(暂停)

  3、师小结:将长方形的宽边与长边重合,剪去长比宽多出的长度,那么长边就和宽边一样长了,这就变成了一个正方形。

  流程八、教学想想做做5:

  1、师:刚才我们折出的是怎样的长方形和正方形?你怎样向别人介绍这个长方形或正方形的大小呢?(暂停)对了,只要告诉别人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别人就明白了。现在我们一起动手来量一量。做书上想想做做5.(课件出示)(暂停)

  2、看看你填的结果是否正确,和电脑老师对一对。(暂停)

  流程九:教学“想想做做”6:

  师:我们的数学书是什么形状?(暂停)你知道它的长和宽是多少?我们先来估计一下大约是多少,再来量一量,看看你估计得准不准。(暂停)

  第六段:全课总结及拓展

  流程十、课堂总结。

  1、师:今天这节课我们进一步认识、研究了长方形和正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各有哪些特征?你们是用什么方法发现这些特征的?(暂停)同学们,只要你乐于探索,还可以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里面更多的奥秘。瞧,老师这里就有许多长方形和正方形拼成的图案,非常的有趣。(PPT展示:)

  2、如果你们有兴趣,回家自己也可以用长方形和正方形创作更有趣的图画。

  流程十一、拓展延伸:想想做做4(选做)

  1、师:我们来讨论想想做做第4题,你们先自己独立解决,然后大家来交流。

  2、师:(结合PPT演示)6个一样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你想到几种拼法?是这样的两种吗?一种是将这6个小正方形排成一行,拼成一个长方形,它的长和宽分别是6厘米和1厘米;另一种是将6个小正方形分两行拼,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3厘米和2厘米。你们拼对了吗?

  3、师:将16个一样的小正方形能拼成一个大正方形,边长是4厘米,如果将这些小正方形拼成长方形,也有下面的两种拼法。一种是将这16个小正方形排成一行,拼成一个长方形,它的长和宽分别是16厘米和1厘米;另一种是将16个小正方形分两行拼,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8厘米和2厘米。你们拼对了吗?(暂停)二次备课

学问藏在书本里作文600字4

  1、充分挖掘教材结合学生实际进行再设计。

  教材中对于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的探索是两个分散的情景,在第一次的备课时我依据书上的过程设计教学,可试课时发现在探索结合律时,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计算小长方体的块数,但几乎没有用括号的。他们习惯于先算哪一面就把哪两个数字写在前面,教师在引导出书上的算式上也有些牵强,而且我发现学生列出的这些算式中本身就有乘法的交换律。那么何不先探索乘法交换律,把探索交换律的过程作为探索结合律的'阶梯,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会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因此,我大胆改变教材结构,先探索乘法交换律,并利用淘气这个人物把书中分散的情景进行整合,突出整体性。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2、注意渗透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

  对于结合律的教学,不应仅仅满足于学生理解、掌握乘法结合律,会运用乘法结合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重要的是让学生经历一个数学学习的过程,在学习中受到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的启蒙教育,本节课我抓住这一教学重点,有意识地设计了“创设情景,发现问题————提出假设,举例验证————概括规律”三个教学环节,使学生经历探究过程,并在此过程中注意渗透“探索与发现”的一般方法,学生学得积极、主动。

  3、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当然独立思考是合作的前提,没有独立思考的合作交流是空的,在本教学中也有体现,例如在进行猜想验证的教学环节中,我要求每个学生自己先写一个式子,再四人小组进行交流,最后全班进行交流。为学生搭建充分参与数学活动的平台,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学问藏在书本里作文600字5

  学情分析:

  学生在幼儿园接触过1-5各数,他们能够熟练地数数,有的甚至能够疏导100多,从表面上看,他们已经很熟悉这些数了,但是这一阶段的学生缺乏对数的整体意义的理解。大部分学生在生活中见到过这些数,对它们的用处有了一些了解,但是没有感受到身边处处有数,对生活中离不开数的价值缺乏体验,还没有对这些数产生较强的喜爱之情。

  教学目标:

  1、在观察农家小院图提取信息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初步感知1~5各数的基数含义,知道1~5的数序,并会认、会读、会写这5个数。

  2、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数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1~5的基数含义和写法。

  教学难点:

  1~5的写法,初步建立数感。

  课时准备: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教师:小朋友们喜欢做游戏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小游戏,请同学们举起你们的双手,跟着老师一起做。我说一句你们跟着说一句。(师生一起做变变变的游戏)

  师:刚刚我们变手指是从几根指头变到几根指头的?(随机引出一根指头到五根指头的)

  师:今天我们学习《1-5的认识》板书课题(1-5的认识)

  二、实践探索,合作交流。

  1、师:现在是秋天,秋风送爽,硕果累累,这是一个收获的季节。看这位老奶奶,家里收获了很多东西,同学们瞧瞧,这幅图里面都有什么东西呀?

  (南瓜/花朵/老奶奶……)

  2、生自主观察,图中有多少个南瓜、多少朵花?并随机指导三、指导学生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数。

  1、师:图中有什么数量是1?

  (一个老奶奶/一只小狗/一串玉米。)

  教师:(那我们数量1的东西数完了,接下来应数数量几的呢?)那就请同学们数出图中可以用数“2”表示的东西。

  2、师:它们的数量都是2,可以用数“2”表示。2数完了应该数几呢?就请同学们数出图里面可以用数“3”表示的东西。

  3、3数好了接下来应该怎么数?

  4、请同学们数数,图中有什么可以用数“4”表示的呢?

  5、小鸡和向日葵的数量都是4,可以用数“4”表示。接下来我们应该数?

  6、:请同学们说说图中有什么可以用数“5”表示?

  (南瓜、玉米的'数量是5,可以用数“5”表示)。

  四、指导认读。

  教师:现在我们一起看一下这个计数器。上面有几颗珠子?

  教师:1颗珠子可以用1表示,我们再加一颗珠子,现在是几颗啊?(相机做练习)

  五、指导书写

  教师: 1是从上往下写,稍稍有些倾斜;2像一只小鸭子; 3像小耳朵;4要写得直直的,不能有弯曲的地方。

  六、练习

  生在方格本上写1~5。

  七、布置作业

  课本第16页的做一做两道题完成。

  教学反思:

  1~5学生们在幼儿园都已经学习过了,这节课的主要目的在于感知1~5各数的基数含义,知道1~5的数序,并会认、会读、会写这5个数,通过图片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探讨。但实践下来发现课堂游戏少,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可以在接下来的课堂上多开发一些数学游戏,激起学生的兴趣。

学问藏在书本里作文600字6

  教学内容:

  青岛版教材五年级上册88——91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借助乘法算式认识因数和倍数。

  2、依据因数和倍数的含义和已有的知识,自主探索并找出100以内一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会找一个数的倍数。

  3、在探索中,研究一个数的因数的特点和一个数的倍数的特点。

  4、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及相互依存关系,掌握找一个数倍数和因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能够有序的找全一个数的所有因数,并能总结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特点。

  教学准备:

  课件等。

  教学方法:

  通过操作与想象,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合作、讨论、交流,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2名同学表演节目,同学们想想可以怎样来排队伍每行人数一样多?动手之前我们先看一下要求。)

  用12个圆形代表12名同学,动手画一画

  (1)看一看有几种不同的排法;

  (2)想一想怎样用乘法算式表示你的排法。

  二、自主探索、探索新知

  (一)操作发现、理解概念

  1、师:同学们画完了吗?谁想把你的成果分享给大家?

  2、学生汇报

  3、同学们千万别小看这些乘法算式,今天我们研究的知识就藏在这些乘法算式里。我们先看第一道乘法算式

  四、课堂总结

  师:同学们,在这一节课中,我们运用到了哪些学习方法?学到了哪些知识?

  《因数与倍数》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习了整数、自然数,知道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但对因数倍数的意义了解甚少。所以,这也就成为本节课要解决的重点问题。学生在学习面积的时候已经会用同样大小的正方形拼摆长方形,所以本节课不再安排学生拼摆,只要叙述出排了几行几列,能用乘法算式表示出来就可以了

  《倍数和因数》效果分析

  《倍数和因数》这一节课利用团体操表演中“12个同学做球操表演”的情境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让学生采用了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这节课我在教学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的'探究发现提供足够的时空和适当的指导,同时,也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在本课的教学中体现了自主化、活动化、合作化和情意化,让学生体会了因数和倍数的相互依存关系,并逐步让学生领会到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从动手操作,直观感知,使概念的揭示突破了从抽象到抽象,从数学到数学,让学生自主体验数与形的结合,进而形成因数与倍数的意义。使学生初步建立了“因数与倍数”的概念。让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探索并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引导学生在充分的动口、动手、动脑中自主获取知识。

  测评练习

  游戏规则:你卡片上的数是否符合下面的条件,符合的请举起卡片,挥一挥。看谁的反应快。

  1、我是5,我找我的倍数;我的朋友在哪里?

  2、我是7,我找我的因数朋友;

  3、我是1,我找我的倍数;

  《倍数和因数》教学反思

  《倍数和因数》这一节课利用团体操表演中“12个同学做球操表演”的情境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让学生采用了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这节课我在教学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的探究发现提供足够的时空和适当的指导,同时,也为提高课堂教学

  的有效性,我在本课的教学中体现了自主化、活动化、合作化和情意化,让学生体会了因数和倍数的相互依存关系,并逐步让学生领会到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从动手操作,直观感知,使概念的揭示突破了从抽象到抽象,从数学到数学,让学生自主体验数与形的结合,进而形成因数与倍数的意义。使学生初步建立了“因数与倍数”的概念。让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探索并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引导学生在充分的动口、动手、动脑中自主获取知识。

  课标分析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课程标准对这部分知识的要求:认识因数和倍数,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能找出1—100内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学问藏在书本里作文600字7

  教学内容:

  课本第70页例2,练习十五第4――6题。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估算,初步了解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

  2、加强变式与比较,鼓励学生解释估算的理由和思路。

  3、感受乘法估算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体验估算的价值,初步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情境学习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教学难点: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解释估算的理由和思路。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估算。

  1、引课:老师知道同学们在十一长假中安排了许多丰富多采的活动。小明一家非常喜欢旅游,他们来到了首都北京的一座公园。在公园售票处,小明遇到了一群也想去公园参观的孩子,共29人,每张门票8元,他们带了250元钱,够吗?你们愿意帮助他们解决这个问题吗?出示例2:每张门票8元,29个同学参观,带250元钱够吗?

  2、分析问题。

  (1)认真读题,独立思考。说一说:从题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指名说)

  (2)分析问题,建立联系。“带250元钱够吗?”指的是够干什么?引导学生说出指的是250元钱够不够买门票。

  (3)理解了题意,我们来动脑筋想一想,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学生独立思考)

  ①谁来说说你打算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指名说,学生可能说出用乘法,先算29× 8。板书课题:乘法并板书29× 8师追问:你是怎么想的?要解决带250元钱够吗?为什么要先算29× 8?

  ②选择算法。根据我们的生活经验,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是用笔算计算出精确的结果呢?还是运用估算,只要算出一个大约数就可以?请你选择。在生活中

  遇到这样的问题,一般不需要计算出精确的结果。通常采用估一估的方法,然后进行比较就可以了。

  引出课题。板书课题。

  3、引出目标:这节课我们要学会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并且知道在什么情况下需要进行估算。

  4、解决问题。(1)独立思考:怎么知道29× 8大约得多少?先静静地想一想。

  (2)同桌交流:把你的想法轻声告诉你的同桌,两人交流一下。(3)小组汇报:哪个小组的代表来说说你们的想法?

  小组的代表发言,完成板书:29×8 ≈ 240(元)30 × 8=240 240元<250元

  答:带250元钱够买门票。

  强调:我们把29看作30,估大了。然后把估计要花的240元和一共带的钱数250元进行比较,因为240元<250元,所以带250元够买门票。

  (4)适时引进≈:29× 8大约等于240元,用约等号表示,跟老师一起书写≈,弯弯的像波浪一样。读作“约等于”。

  板书≈

  5、小结:我们用过去学过的知识把29看作和它接近的整十数30,再用刚刚学过的口算乘法就把估算结果求出来了。

  二、结合生活,创编例题。

  1、情境引入:美丽的公园吸引了许多游客。这时,又来了一些同学,现在是32个孩子带250元钱,够吗?出示补充例题:每张门票8元,32个同学参观,带250元钱够吗?

  2、尝试估算。请你思考以后,在练习本上简单地记录你的估算过程,注意写答语。和同桌交流想法,统一意见。

  3、小组汇报: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有:组1:32×8≈240(元)240元﹤250元30 × 8=240答:带250元够买门票。师肯定学生的估算方法正确,可是结论合理吗?请仔细思考一下好吗?

  组2:32×8≈240(元2× 8=16(元)240+16=256(元)256元﹥250元30× 8=240答:带250元不够买门票。

  组3:32×8≈240(元)2× 8=16(元)16元>10元30× 8=240答:带

  250元不够买门票。

  4、辨析:这些估算方法都是正确的。但有的认为够买门票,有的认为不够买门票,这是为什么?让我们来回顾一下:把32看作30,是估大了,还是估小了?30× 8=240元,也就是花240元只买了30个同学的门票,还差2人没买票。(板书:还差2人没买票)经过比较,知道带250元不够买门票。(写答句)对于这个问题,仅仅估算出一个大约数是不够的,要考虑剩余的人数。你们现在清楚了吗?没关系,估算在生活中的应用我们需要慢慢体会。能搞清楚就不简单,能说清楚就更不简单!我觉得,我们应该向这个组的同学表示感谢,因为他们引发了大家更深刻的思考,谢谢你们!

  5、比较分析,感悟估算。观察以上两组算式:29× 8,把29看作30,30× 8=240,够买门票。 32× 8,把32也看作30,30× 8=240,不够买门票。请大家思考:拿了同样的.钱去买门票,估算结果同样都是240元,为什么29个同学带250元钱够买门票,而32个同学却不够呢?想一想,这是为什么?生可能说出:一个是估大了,一个是估小了,要考虑剩余人数)

  师总结:对,我们的估算方法都是正确的,但由于估算得到的仅仅是一个大约数,它与准确数始终有一定的距离,因此,遇到实际问题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我们外出购物时,通常会多带一些钱,这样遇到万一的情况比较保险。

  四、灵活运用,解决问题。

  1、小明在动物园参观。

  (1)出示:动物园有一只东北虎重213千克,一头野牛的体重是东北虎的3倍,这头野牛大约有多重?(仔细读题,思考以后在练习本上解答。)

  (2)和例题29× 8比较:同样是估算,为什么例题在估算后进行比较,而这道题在估算出一个大约数就结束了?它不需要比较吗?师强调:不是所有的估算题目都需要比较,我们要看解决的是什么问题。这道题求的是这头野牛大约有多重?我们已经求出大约数,当然不需要比较了。

  2、继续游览,精彩的海豚表演就要开始了。

  (1)出示:二年级有200位小朋友观看海豚表演,看台上有5排,每排43个座位,估一估,够不够坐?

  轻声读题,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思考以后在练习本解答。

  (2)和例题32× 8比较:同样是估小了,为什么创编例题在估算后进行补充,要考虑剩下的人数,而这道题在比较后就结束了?它不需要考虑剩余的座位吗?师强调:把43看作40,估小了,座位已经够坐了,当然不用考虑多余的座位。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让我们用心体会。

  四、全课总结:小明的北京之行给我们带来了这么多乘法估算的问题,通过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轻声读题,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思考以后在练习本解答。(2)和例题32× 8比较:同样是估小了,为什么创编例题在估算后进行补充,要考虑剩下的人数,而这道题在比较后就结束了?它不需要考虑剩余的座位吗?师强调:把43看作40,估小了,座位已经够坐了,当然不用考虑多余的座位。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让我们用心体会。

  四、全课总结:小明的北京之行给我们带来了这么多乘法估算的问题,通过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培养估算的意识和习惯,这要靠教师持之以恒经常给学生创设估算的情境和提供估算的机会,让学生多做估算的练习。在这一单元中,口算、估算、笔算都出齐了,怎么处理好这三算之间的关系也是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要注意的问题。这里要处理好两个方面,一是要做到三算互相促进,达到共同提高。二是三算各有其适用场合和范围,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判断在什么情况下需要使用什么样的计算方法,提高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灵活应用的能力。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乘法估算:大纲要求:加强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培养估算的意识和习惯,这要靠教师持之以恒经常给学生创设估算的情境和提供估算的机会,让学生多做估算的练习。在这一单元中,口算、估算、笔算都出齐了,怎么处理好这三算之间的关系也是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要注意的问题。这里要处理好两个方面,一是要做到三算互相促进,达到共同提高。二是三算各有其适用场合和范围,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判断在什么情况下需要使用什么样的计算方法,提高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灵活应用的能力。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乘法估算:大纲要求:加强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

  在估算中,第一次提到在生活中要正确合理的运用估算。一要符合实际,二要方便计算。课上出现了4种方案:104*49第一种:把104看成10

  0,把49看成50第二种:104看成105,把49看成50第三种:104不动,把49看成50第四种:把104看成110,把49看成50。经过学生间的激烈讨论,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各抒己见。在讨论慢慢发现了第四种方法的优越性。符合实际又方便计算,体会到了估算带给我们的捷便。因此,教学时要重视估算训练,只有在实际情境中,才能产生多样化的估算方法。单纯地进行机械的估算训练,是难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只有结合曰常生活进行训练,体验估算的方法,明确估算还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用,才能提高学生估算能力。

学问藏在书本里作文600字8

  【教学目标】

  1.根据天平平衡的原理,理解等式。能用方程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理解方程的意义,渗透符号意识,发展数感。

  2.使学生在观察、思考、分析、抽象、概括的过程中,经历从现实生活或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用数学符号建立方程,表示数学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培养学生形成模型思想。

  3.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对数学的兴趣和应用意识,激发保护珍稀动物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结合具体情境理解等式和方程的意义,用方程表示简单的等量关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视频资料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相等”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谈话:同学们,我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有许多的珍稀动物,你知道有哪些?

  预设:熊猫、白鳍豚、东北虎??

  课件出示:(金丝猴、短尾猴、白鳍豚、东北虎、熊猫)

  谈话:这些都是我国的珍稀动物。

  谈话:老师非常喜欢憨态可掬的熊猫吗?瞧,它们在做游戏呢。

  2.提供素材、感知“相等”

  出示课件:

  谈话: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1.跷跷板平衡,追问:说明了什么?

  2.熊猫一样重,追问:你怎么看出来的?

  谈话:熊猫的质量是50千克,能用一个式子表示吗?

  预设:50=50

  谈话:观察这个式子,和我们以前学习的式子有什么不同?

  预设:以前的式子中有运算符号,这个式子中没有。

  追问:没有运算符号,为什么也能用“=”连接呢?

  预设:两边的重量是相等的。

  小结:原来相等的关系就可以用“=”表示出来。

  谈话:想一想,生活中,你学习的知识中,也有相等的关系吗?

  2.预设:这辆车的速度和那辆车的速度一样ab=ba

  二、分析素材、理解“相等”

  1.借助跷跷板,理解相等与不相等。

  出示课件:

  谈话:能用式子表示现在的关系吗?

  预设:40100,100span=

  谈话:同学们看,又来了一只熊猫,你猜会发生什么情况?

  预设:1.左边重、右边轻或左边轻、右边重

  2.平衡,一样重

  谈话:你能说说它们的关系吗?

  预设:1.两只小熊猫的重量〉一只大熊猫的重量

  或两只小熊猫的重量span=一只大熊猫的重量

  2.两只小熊猫的重量=一只大熊猫的重量

  2.认识含有未知数的式子。

  谈话:小熊猫跳上去后,跷跷板是这样的。你能说说这三只熊猫的质量有怎样的关系呢?

  预设:1.小熊猫的重量+40=100

  谈话:你是怎样想的?

  预设:一只熊猫的质量加40千克熊猫的质量等于100千克熊猫的

  质量

  追问:你能用谁和谁是相等的再来说一说吗?

  谈话:同学们找得到了跷跷板中相等的关系,能用更简洁的式子

  来表示吗?

  预设;a+40=100

  2.x+40=100

  谈话:真了不起,会用字母表示未知数。不知道的数量,我们通常用字母表示。一般情况下,像这样的未知数用字母x表示。

  出示课件

  谈话:现在两边的`熊猫交换了位置,你还能用式子来表示吗?

  预设;100=x+40

  小结:看来“=”不仅可以表示运算的结果,还可以表示相等的关系。

  三、借助素材,理解等量关系

  1.理解图示中的等量关系。

  (1)课件出示:

  谈话:谁会用含有未知数的式子来表示?

  预设:3x=200+200,x+x+x=200+200小结: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运算。谈话:说说你这个式子的意思?(引导学生说说谁和谁是相等的)

  谈话:天平平衡,说明两边相等,你能说几个这样相等的式子吗?

  预设:10+20=30

  x+300=1000

  (2)课件出示(出示动物的名字)

  谈话:这幅图中,既没有跷跷板、天平,你还能找到相等的关系吗?预设:两只金丝猴的质量和一只短尾猴的质量是100千克

  教师引导,也就是这些猴子的质量和与100千克时相等的

  小结:像这样相等的关系数学上称为等量关系。我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常常需要先找到这样的关系。

  2.理解信息中的等量关系。

  谈话:看图找等量关系同学们都学会了,有些等量关系还藏在文字信息中,试试看,你能不能找到他们。

  (1)课件出示:白鳍豚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濒临灭绝。1980年约有

  400只,比20xx年多300只。

  谈话:信息中提供了哪几个量?

  预设:1980年只数20xx年只数300只

  谈话:这三个量之间有怎样的等量关系呢?

  预设:1980年只数-20xx年只数=300只

  1980年只数-300只=20xx年只数

  20xx年只数+300只=1980年只数

  谈话:你怎样找到等量关系的?

  预设:根据1980年约有400只,比20xx年多300只。

  谈话:你太棒了,抓住了关键的信息,你很会读题和思考。

  谈话:1980年的只数和20xx年的只数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预设:1980年的只数比20xx年的只数多300只

  谈话:根据这个关系,你能用未知数x表示出它的等量关系吗?

  预设:x+300=400

  (2)课件出示:20xx年,我国野生大熊猫约有1600只,是人工养殖大熊猫数量的10倍。

  谈话:为了保护珍稀动物,我国采用了人工繁殖的技术来增加珍稀动物的数量。

  谈话:自己默读题,你能找到哪几个相等的数量关系?

学问藏在书本里作文600字9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36—37页

  教材分析:

  “分糖果”是第四单元“分一分与除法”的第3课,也是第三次“分一分”的活动,分数量比较多的物体。此前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对小数目物品进行平均分的经验。“把20块糖果平均分5个小朋友”,是本节课承上启下的实践活动,通过具体操作及与同伴交流,进一步感受分的策略的多样性、合理性;还要“把你分的过程在表中记录下来”,为“把40根小棒平均分给小组的小朋友”提供分步完成的经验与策略。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大数目物品进行平均分的具体操作,感受分法的多样性与合理性。

  2.体验用表格记录平均分的过程,获得“试商”的初步经验。

  3.经历小组合作的实践活动,培养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具体操作,感受大数目物品平均分方法的多样化与合理性。

  教学难点:

  如何组织有效的小组活动,在实践和交流中,培养优化策略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糖果一袋,糖果图片,小棒若干根,统计表若干根。

  教学过程:

  一、猜一猜,复—均分。

  1、老师带来了8个糖果,分给两个小朋友,怎样分他俩都高兴?什么是平均分?

  2、猜猜我用20根小棒摆了几个正方形?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星期天,几位小朋友到乐乐家给乐乐过生日,乐乐拿出了一些糖果与大家分享。可是遇到难题了,他们不知怎么分了,你们愿意帮助他们吗?这节课我们和乐乐一起分糖果。(课件出示图片)

  师:仔细观察图片,从图中发现了那些数学信息?

  学生观察,获取信息。能够发现“有5个小朋友”和“20块糖果”。

  师: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吗?

  学生提出问题,可能会提出“如果把20块糖果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几块?”也可能是“分一样多,怎么分?”“够分吗?”“能正好分完吗?”等等。

  教师接着学生说:“这正是乐乐遇到的难题,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

  [设计思考:创设情境不但为了激发学生兴趣和参与,更是为了让学生从中获取信息,提出问题。以帮助小朋友分糖果为情境,让学生本能产生互动,同时能让每个学生得到参与。]

  三、动手操作,解决问题。

  1、示范分一分并记录。

  教师提出,为了帮助大家理解和记忆,可以把分的过程记录下来。(出示表格)

  师:现在通过这个表格,你能了解老师分的过程和结果了吗?是不是看上去更方便,更清楚呢?

  2、用学具代替糖果小组内分一分。

  师:我们就用5个圆片代替5个小朋友,20个糖果图片代替20糖果。先想想你准备怎样分?然后,动手分一分。

  [设计意图:有效的数学活动是建立在学生独立思考之上的,先让学生想一想怎么解决,引发学生思考,使下面的活动为解决问题而进行。同时,用统一的学具代替实物分一分,为脱离一切物质属性,抽象出除法算式打下基础。]

  师:同学们都很快地利用学具分一分,可是老师发现你们的'分法并不一样,谁愿意展示一下你们组分的过程?

  [设计意图:给每个孩子动手操作的机会。由于存在个体差异,学生分法会不相同,正好可以从中体会分法的多样性及结果的一致性。对于记录这样复杂的活动过程,学生是有困难的。所以,先让学生感受到做记录在活动和交流中的优势。让所有学生试着记录自己的过程,既可以让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有序,又可以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运用“枚举法”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也为后续的小组活动打下重要基础。]

  3、交流方法,比较、反思。

  师:请观察不同分法,哪种方法和你的一样,你能来介绍一下吗?

  生介绍分的方法。

  师小结:同学们的分法不同,可能分的时候有一次分完的,有多次分完的,你更喜欢哪一种?

  预测:更多的学生会喜欢一次分完。理由是简便快捷。也不排除会有喜欢多次分完的,教师要给学生时间,等待学生从下面的大数目的分小棒活动中,自己发现用乘法口诀帮助平均分的好处。

  师:那好,你能根据你所喜欢的分法,再分一次数目更大些的吗?

  [设计意图:展示学生不同的方法,引导学生交流、倾听,体验分法的多样化与结果的一致性。及时表扬利用口诀一次平均分的学生,同时引导学生比较和反思,优化自己的策略,提升数学认知,为后续学习打基础。]

  四、拓展活动,巩固提升。

  1.提出问题。

  要把40根小棒平均分给你们小组的小朋友,怎么分呢?

  2.活动准备。

  (1)小组分工,明确要求。

  师:一会儿大家要在小组内分一分,并把分的过程记录到这张表格上(出示表格)。

  (2)小组商定方法。

  师:请各小组先商量一下,想想怎么分,第一次分几块比较合适。每个人都表达一下自己的想法,共同选择一个分法。动手分一分,做好记录。比一比,看哪个小组最先完成任务!

  [设计意图:有了分糖果活动的基础,学生会想到用口诀来平均分,但40根小棒相对于20块糖果,是一个大数目。让学生先商量一下分法,能够避免盲目、无效的活动。另外,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经历不是很多,缺乏经验,需要教师引导分工和组织示范。]

  3.小组活动

  学生小组内分一分。

  4.汇报交流。

  汇报分的过程和结果,本组的学生做补充,其他组的学生做检查。

  [设计意图:展示一些小组的记录,让学生感受分法的多样性,同时,引导学生交流,意在让学生评价一下哪些分法更简便、更合理,给学生反思、调整的机会,进一步促进学生反思、优化自己的策略。]

  五、数学游戏,活动延续。

  师明确游戏规则。

  抓一抓,分一分,算一算,比一比。

  师:这个游戏有趣吗?课后可以和家长、同学继续进行。

  [设计意图:此游戏的目的在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继续进行平均分的活动。也是给学生一个自主经历不定的数目平均分的过程,为以后除法中有效试商打下坚实基础。]

  六、总结收获,课外延伸。

  师:这节课我们进行了许多分一分的活动,都是怎样分的?从中,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师小结:在分糖果和分小棒的活动中,都是平均分的;可以有多种方法,结果却是一致的;可以利用乘法口诀帮助快捷地完成任务;有时会正好分完,也可能会有剩余……

  七、布置作业

  1、课后找一些大数目的物体分一分,利用表格记录分的过程。

  2、回去后和家长继续玩分糖果的游戏,可以自定游戏规则。

  [设计意图:让学生回忆本课的活动,说一说收获,能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梳理,再次提升。实践性作业是与生活中的平均分现象联系起来,是对大数目的平均分活动的延伸。学生借助生活经验和亲身操作,完全能够获得最终结果,并记录下来,积累平均分的经验,为下节课学习除法奠定基础。]

学问藏在书本里作文600字10

  教学目的:通过实际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会日常生产、生活里存在着数学问题,初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逐步具有数学的意识。同时复习已经学习的数和计算,以及方位等有关内容。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小黑板等。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二、教学基本内容。

  (看图)运苹果的车有()辆,是哪几辆?运梨的车有()辆,是哪几辆?

  西红柿:从这里看,梨树在哪一边?

  茄子:谁在梨树上?谁在梨树下?小猴在谁的上面?在谁的下面?

  豆角:小猫的前面一辆车是谁在推?后面一辆车是谁在推?

  萝卜:我的右边有5棵苹果树。苹果树和梨树一共有()棵。苹果一共有()筐,梨一共有()筐。

  树上有()只鸟,又飞来()只,一共有()只。

  三、引导学生讨论。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引导学生自己提问题,在小组和班级里交流。

  四、知识延伸。

  课题:统计。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自己喜欢的情境学习数据整理,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感知数学在生活里的作用。

  2、使学生感受数据的整理过程,初步认识象形的统计图和统计表,能从中获得简单统计的结果。

  3、培养学生有序观察、有条理思考的习惯和应用的意识,体验与同伴的合作。

  4、引导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探索能力。

  (三)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简单的分类整理的统计方法。

  (四)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具等。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小朋友,你们喜欢过生日吗?今天,我们人类的朋友-动物也举行了一个生日宴会。看,小主人来了……(多媒体显示大象及录音:小朋友好。今天是我的生日,我特别高兴,妈妈告诉我等会儿会有很多客人来为我庆祝生日,看,他们来啦!多媒体显示:小动物们带着面具边唱生日歌边依次出现)。

  师:你想知道什么?(学生回答)。

  二、知识探索。

  (多媒体显示:动物客人依次揭开面具)学生摆动物头像。

  师:大象家来了哪些客人呢?(学生回答)。

  师:他们分别有几只?(学生回答)。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回答)。

  师:怎么分?(学生回答)。

  (学生分组讨论)。

  师:分一分、排一排的方法,好不好呢?我们一起来试试看,小组合作,先讨论怎么分,怎么排,然后动手理一理。

  学生小组讨论、操作,然后教师把每一组的作品贴在黑板上展示。(学生作品有从左往右和从右往左横排的、从上往下和从下往上竖排的,还有斜排的等多种情况)。

  师:小朋友,你们觉得哪一组排得最整齐、最漂亮呢?

  (学生回答)为什么?

  生:体育课上,体育老师叫我们排队时要横排对齐、竖排对齐。

  师:说的真好!奖给你们小组一个图片。(教师把代表他们小组的图片贴在黑板上的得奖栏中)xx小组这样从下往上,横里面对齐,竖里面对齐,排得既整齐又漂亮。小红也是这样排的(多媒体出示第68页例图)请小朋友把每种动物的只数填在横线下面的括号里(学生在书上填写)。

  师:看了这张图你知道了什么?(学生回答)。

  师:你发言很积极,奖给你们小组一个图片。(教师同样随意地贴,下同)。

  ……。

  三、知识应用。

  学生在音乐声中把学具鲜花图片分类统计在课本第69页例图上,然后相互交流,有的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有的学生走下座位与别的小组学生交流。教师选择有代表性的一些学生作品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示。

  师:其他小朋友也想展示一下你的成果吗?举起来给大家看看。

  学生高高举起书本向老师、向同学、向听课老师展示自己的作品。

  师:老师大概统计了一下,我们班大多数同学是这样排的(多媒体显示从下往上竖排的情况)。你知道了什么?(学生回答)。

  ……。

  师:小朋友说的真好!(教师为上述学生所在的小组贴上奖品)看,大象他跑来感谢你们了!

  (多媒体显示大象及录音:谢谢你们的帮助。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我爸爸研究种植的神奇果树结果子啦!)。

  师:好!挑一个你最喜欢吃的水果,然后组长带领大家在发给你们小组的纸板上统计你们小组同学最喜欢吃的水果的情况。(学生在音乐声中摘水果并统计)。

  各小组长上台展示,老师将各小组的统计图竖着对齐贴在黑板的左侧。(便于学生观察)。

  师:(指着竖排的六组统计作品)你们能看出我们班小朋友最喜欢吃的水果是什么?

  师:有什么办法知道结果呢?

  师:好,请两个小朋友上来统计一下。

  两名学生在喝彩、欢呼及音乐声中统计黑板得奖栏中各组的得奖情况。

  师:今天的冠军是“xx”小组!祝贺你们!其他小组的小朋友表现也很出色,来,为自己鼓鼓掌.

  四、知识的延伸。

  师:今天学了统计,课后你准备统计什么?

  学生回答。

  ……。

  师:你们想的真多啊。课后选一项进行统计,然后我们再来交流。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案

  1、讲清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如讲解例题:53.40-49.80学生不大容易讲出算理,但通过小组合作,全班讨论的方式,针对错例,有学生说出了错的理由,学生比较自然的说出相同数位没对齐或计数单位相同的数才能相加减等。

  2、关注学生学习,强化学生自主学习,促进三维目标的落实。整节课着重关注的学习过程,注重挖掘利用学生练习中生成的错误,注意面向全体,倾心聆听学生的发言,给他们改正错误,成功展示自己的机会,通过剖析错误,从而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让所有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3、注重发挥学生的独立性,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以及学习责任感,加强教学的针对性,使学生在本节课中有实实在在的认知、收获和数学感悟。

  4、石老师的课挖得深、挖得透,努力拓展学生的探究空间。

  石老师的课让人看到了课中的挖掘思维含量,拓展延伸学生的思维空间。她的课就在于不只让学生知其然,更让学生自主探究出所以然,引导学生探究出法则背后的知识。学生的思维总是在老师的设疑中步步深入,学生经历了刨根问底、追本溯源的思考过程,这就是科学的探究过程,就是在研究科学、自主建构知识。李老师的课挖的透,还在于问题设计得好,问题设计的有空间,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所以,这样的问题促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开发和锻炼。

  5、和谐的师生的关系。

  课堂是学生的,就要把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去研究、思考、发现。数学不在于学到多少知识,而在于真正使学生思维受到锻炼和启发。本节课,李老师几乎没有讲,她所做的只是在关键处设疑和恰当的总结,引着学生的思维步步深入,学生始终处在探究的主体地位,所以,学生真正得到了锻炼。老师讲得少。

学问藏在书本里作文600字11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理清脉络。能正确、熟练的读写生活中的小数,能将这些数据用四舍五入法精确到十分位、百分位、千分位。

  2.能正确的进行小数四则混合运算以及简便运算。

  3.学会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理解和复习数与代数的相关知识。

  教材分析:

  本节主要复习小数的四则运算、方程和有关知识。

  教学设计:

  一、 在我们的生活中,每天都会接触到大量的小数,平时你注意了吗?

  1.第102页第一题。

  (1) 读出或写出下面的`小数。

  (2)将第一题、第二题、第三题的数据用四舍五入法精确到十分位,将第二题的数据用四舍五入法精确到百分位。

  2.请同学们把你收集的信息与同学进行交流。

  二、游戏

  找座位第102页第2题。

  三、计算练习:

  1.口算比赛:第102页第3题:得数直接写在书上。

  2.笔算:先估算积或商,再计算。

  第103页第5题(生板演)

  说出计算方法。

  3.脱式计算:(能简便计算的要用简便方法)

  第103页第8题。

  说出简算过程:

  四、解决问题:

  1.第103页第3、5、题,第104页13、14题。

  说出你的解题思路。

  2.看算式编题,并解答:

  第103页第10题。

学问藏在书本里作文600字12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学习不受物体排列形式的影响,正确判断7以内数的多少

  2、引导学生听清老师的问题,能在集体面前大声地回答

  3、激发和培养孩子好奇、好问、好探索的态度,让学生在游戏中体会学数学的乐趣和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并对数学感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学习不受物体排列形式的影响,正确判断7以内数的多少,并能在集体面前大声地回答

  教学准备:

  课件,3个不同颜色的7间纸盒子房子,若干标有不同数字宝宝的礼物盒子

  教学过程:

  一、以游戏形式导入,激发兴趣

  小朋友们,小猴子搬新家了,今天老师带你们去小猴子家做客好不好?在轻松快乐的数字歌中开火车进教室。

  二、看图讲故事。步入主题

  提问1:我们在去小猴子的家路上都遇到了哪些好朋友?数一数它们都有几只?可以用哪个数字宝宝来表示?我们一起把数字宝宝请出来好不好?让学生讨论并回答出看到了几只小鸡、小狗、小羊等,引出数字宝宝1、2、3、4、5、6、7

  提问2:我们来看看它们都是排一样的.队形吗?引导幼儿不受排列形式影响,能判断出数字宝宝是多少。

  三、送礼物游戏,升华主题

  你们看,小猴子宝宝们都来接我们来了,有几只小猴子呀,老师给小猴子们准备了礼物。跟着老师一起和小猴子们打招呼吧,我们一起把礼物送到它们家去好吗,引导幼儿根据房子颜色和房子上的数字不同,把不同数字礼物送到小房子里面。

  四、小结活动,活动延伸

  小猴子们可高兴了,因为我们小朋友在做客的时候最讲礼貌了,还给它们带了礼物,以后我们去别人家做客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小朋友知道了吗?你们看,天快黑了,我们一起跟小猴子道别唱着歌坐车回家吧。

学问藏在书本里作文600字13

  活动目标

  1、在活动中,通过对实际物品的操作,理解8的实际含义。

  2、运用目测、动手操作材料,感知数量8、体会数学活动的快乐。

  活动准备

  1、数字卡片‘8’的

  2、趣味练习

  3、设置小超市—内置书、盒子、牙刷、笔、(物品图片),幼儿练习本。

  活动过程

一、复习7以内的任意数。

  1、为幼儿介绍超市,他们是来邀请大家去超市参加活动的。

  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找出‘超市中任意物品的数量’,把数数结果展示在展板。奖励一个星!

二、分享自己的发现,感知‘8’

  1、幼儿相续说说自己的发现—例3把勺子、4见衣服、5个小铃,请幼儿来说说自己是怎么发现数量的。

  2、在超市里发现那么多的数量为的’8’物品,请问幼儿有谁认识’8’的?

  3、出示数字卡片8,一起说说8像什么?

  4、小结:8除了可表示超市里的那些物品外,请幼儿来说说还可以表示其他物品?

  (还可以在自己的身体上找)

三、运用自己的认识,作业"8"

  1、感知、了解了8的含义后,请幼儿完成相关作业练习。

  2、教师讲评

  凡是数数合起来有8样(种)的物品,都可用’8’表示;

  3、活动结束后可找找在幼儿园里,有哪些东西是可用8来表示的。

  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图形的乐趣(中班数学)

  图形的乐趣(中班数学)

  致力于提供给广大幼儿教师一个资源共享的平台,每天将会整理当天由我们的老师团队提供的当天参考教案和各种教育相关资源,让广大老师轻松备课。

  设计意图:经过对六种图形(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梯形、圆形、半圆形)的初步学习,幼儿基本对这六种图形有所认识,而计算课比较枯燥无味,有什么方法让幼儿上一堂有趣的.复习课呢?某一天,我做了一个拼图给孩子们玩,没想到他们都很喜欢,因此,我便突发其想,不如把图形变成拼图,让孩子们把图形拼好,从中复习所学的图形,并结合六月份的环保主题爱护环境,把课题融入其中。

  教学目的:

  1、复习巩固对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梯形、圆形、半圆形的认识。

  2、学习在拼版上做原形填空,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及团体合作精神。

  3、从图片中观察其中的含义,提高幼儿的环保意识,知道要保护环境,从小学起。

  教学准备:

  1、大图形拼图方块六块;

  2、各种小图形方块,上贴有环保图画;

  3、各种与幼儿人数相等的图形头饰;

  4、录音机及磁带。

  教学过程:

 一、律动进场,导入课题。

  1、(音乐:学习解放军)图形军队进场。

  师:“哗!我们的图形军队可真神气。快向我这个总司令报告一下,你们是哪些图形士兵。”(请个别幼儿作自我介绍,要求句型:报告司令,我是ⅹⅹ形!)

  2、请幼儿给在座的客人老师勇敢地介绍自己,比比谁最威风。

  3、表扬幼儿,并请他们回到自己的位置上。

二、复习所学过的图形。

  1、出示大的拼图版。

  师:“请勇敢的小图形士兵回答我,这是什么图形?”(如此类推出示六块拼版)“为什么它们身上有这么多的小图形洞洞呢?来,让我们来看看它们都是些什么图形?”(请幼儿一一说出答案。)

  三、请幼儿以组为单位,和小伙伴们一起合作把空出的图形填上去,并讨论其中图上所画的内容讲了些什么。(老师巡回指导)

  四、请幼儿把拼好的拼版拿出来,逐一贴到黑板上,并向同伴们介绍它所表达的意思。

  1、减少废气污染;

  2、垃圾分类摆放,有效利用资源;

  3、砍树对环境有害;

  4、努力建设绿色家园,让地球更美丽;

  5、地球先生请我们要爱护地球,从小做起。

  五、师总结:我们只有一个地球,要大家一起珍惜它、保护它,从小学好本领,学习保护环境,让我们的地球更干净、更漂亮。

学问藏在书本里作文600字14

  教学内容:

  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15-16页“确定位置”。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学习数对的含义,以及用数对在方格图上确定位置,学生在以前已经学习了类似“第几”“第几排第几个”等方式描述物体在方向或平面上的位置,初步获得了用自然数表示位置的经验。本课主要对这种经验加以提升,用抽象的数对来表示位置,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提高抽象思维能力。数对能帮助学生初步建立二维空间的表象,架起数与形间的桥梁,初步渗透数形结合及坐标思想,这也是学生以后学-面直角坐标系的重要基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列、行的含义,知道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规则;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会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

  2.使学生经历用数对描述实际物体的位置到用数对描述方格图上点的位置的抽象过程,知道数对与方格图上点的对应,逐步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丰富对现实空间和平面图形的认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感受数对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体会数学文化的价值,拓宽知识视野,激发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初步理解并掌握数对的含义,理解用数对描述方格图上点的位置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用自己的方法确定位置

  1.谈话:仔细观察这一张座位图,你知道小红的位置在哪里吗?

  2.交流:学生用自己的方式确定小红的位置。

  3.设疑:为什么同一个位置,说法却不一样呢?引发学生对已有的确定位置的方法进行质疑。

  4.揭题:怎样才能统一、正确、简明地确定小红的位置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确定位置。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小红的位置,激活了学生头脑中已有的描述物体位置的经验,学生的描述可能比较简练但不够准确,可能比较准确但不够简练,通过学生之间互动交流,使他们认识到这些表示方法的优点和不足,产生用统一、简明的方式来确定位置的需求。】

  二、用列与行的方法确定位置

  1.认识列和行的概念。

  谈话:像这样排列时,一般用“列”和“行”来确定位置。什么是“列”,什么是“行”呢?

  交流:哪儿是第一列,哪儿是第一行呢?

  讲授:一般确定第几列从左往右数,确定第几行从前往后数。

  2.用列和行确定位置。

  表示:小红的位置,你能用第几列第几行确定吗?让学生尝试用第几列第几行进行描述。

  简化:为了研究方便,还可以把这张座位图简化成点子图,小红位置所在的点,我们用A表示。

  运用:这儿还有两个点,B、C,也能用第几列第几行说出它们的位置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建立用“第几列第几行”的方法确定位置的规则,并观察从座位图到点子图的变化过程,感受到用“列与行的方法”确定位置的统一性和准确性。这一板块也是学习在方格图上确定一个点位置的必要过渡环节。】

  三、用数对的方法确定位置

  1.初步认识数对。

  谈话:第几列第几行,让我们确定位置有了统一的说法。不过数学还追求简明,像第4列第2行,能否写得再简明些呢?

  比较:比较一下,这些方法中有哪些相同的地方?

  交流:学生在交流想法的过程中,初步感受用数对表示位置方法的基本含义。

  讲授:介绍数对的写法。

  运用:这两个位置,用数对来表示,你能试着写一写吗?并交流写法。

  2.及时练习。

  谈话:学会了用数对表示点的`位置,那根据数对,你能找到对应的点吗?

  交流:生介绍找到两个点的过程。

  感悟:在交流的过程中感悟数对的含义和思想,掌握数对的写法。

  【设计意图:根据数学的简明性特点和符号化特点,自主探索更简捷的表示方法,让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以尽情释放。在此基础上提升到“数对”的方法上,使学生更加充分感受用数对确定位置的简明性,同时也体验到数对的意义。】

  四、用数对的方法在方格图上确定位置

  1.根据方格图上的点说出数对。

  谈话:刚刚我们在点子图上研究了数对,如果在我们熟悉的方格纸上,你能用数对表示出这个点的位置吗?

  交流:如果这就是学校的平面图,你还能用数对说出其他景点的位置吗?

  感悟:在方格图上用数对的方法确定位置,首先要确定什么?

  2.根据数对在方格图上找到对应点。

  谈话:在方格图上,你还能根据数对找到对应的点吗?这儿有三个数对,请找到对应的点并标上数对,边找边思考,你发现了什么?

  交流:在你描点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延伸:根据这一个发现,想一想,同一列上的数对又有怎样的特点?

  总结:看来数对不仅能表示出点的位置,还能反映出点和点之间的位置关系。

  3.根据图形特点在方格图上选择数对。

  谈话:如果顺次连结这些点,就围成了一个三角形。如果再确定一个D点,围成一个平行四边形,D点的位置用数对表示是多少呢?

  交流:学生介绍选择数对的过程。

  感悟:看得出,同学们对数对又有了新的认识。图形的特征可以反映在数对中,数对的特点也能通过图形来体现。

  【设计意图:本课有两大主线贯穿始终,一是图例的抽象和演变,二是是确定位置的方法。两大主线的层层递进与发展,充分展现了本课的数学知识和思想的产生与发展过程。在方格图上用数对确定位置,不仅关注了数对方法的运用,还关注了在方格图用数对确定位置的背景,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了图形与数对的联系,最重要的是学生真正亲身经历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感悟了最基本的数学思想。】

  五、用数对的思想确定位置

  谈话:其实类似这样的现象生活中非常多见,比如下棋时确定棋子的位置。(向学生介绍国际象棋的走法。)

  延伸:用经纬线描述地球上各点的位置(介绍北京的位置等)。

  总结:同学们,数对真是简单而又神奇,这数对究竟是谁发明的呢?介绍数对发明的背景。

  【设计意图:学生掌握了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为了帮助学生建立数对的思想,“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数对思想(国际象棋)”和介绍“地球上经纬线知识”两个环节,让学生感悟了“数对思想”的价值。在此基础上,再向学生介绍数对产生的背景,促发学生学会思考,做一个“思想者”。】

学问藏在书本里作文600字15

  教学目标

  1.初步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

  2.基本掌握长方体的特征.

  3.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教学重点

  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教学难点

  初步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形成表象.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导入 :讲新课之前,我们先回忆一下,以前学过哪些几何图形?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梯形、平行四边形)

  这些都是什么图形?(板书:平面图形)

  教师:平面图形我们已经认识了,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立体图形.

  二、探究新知.

  (一)初步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

  1.出示墨水盒、粉笔盒等实物.

  教师提问:谁说说这些物体与平面图形比较有什么不同?(占有一定的空间)

  2.教师明确:这些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我们把它们的形状叫做立体图形.

  (板书立体图形)

  3.在生活中你还见到哪些立体图形?

  4.引出课题:这节课,我们先来认识一下立体图形中的长方体.

  (板书课题:长方体的认识)

  (二)认识长方体的特征,教学例1.

  1.面

  ①长方体有几个面? 长方体有6个面

  ②每个面是什么形状? 每个面都是长方形(也可能有两面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③哪些面是完全相同的? 相对的面的形状大小完全相同

  2.棱

  学生实际操作:

  ①动手摸一摸长方体的每两个面相交的地方

  (教师明确:在长方体上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长方体的棱)

  ②数一数,长方体有几条棱?(12条棱)

  ③量一量每条棱的长度,你发现了什么?(相对的棱的长度是相等的)

  3.顶点

  教师:请同学们拿起长方体的盒子或实物,用手摸一模三条棱相交的地方.

  教师明确:3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长方体的顶点.

  提问:一个长方体一共有多少个顶点?(8个)

  4.特征

  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也可能其中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它有12条棱,8个顶点.在一个长方体中,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副标题#e#

  5.画法

  把一个长方体放在桌面上观察一下,最多能看到它的几个面?(三个面)

  那么怎样把长方体画在纸上或黑板上呢?(看不见的棱画在图纸上用虚线表示,最后面画出的是长方形,其它的面画出的是平行四边形)

  (三)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教学例2.

  1.出示长方体框架,提问:

  长方体的12条棱可以怎样分组?(按照相对的棱进行分组)

  分成几组?(3组)

  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长度相等吗?(不等)

  2.教师小结:在一个长方体中,有3组棱,每组棱互相平行,并且长度相等.我们把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3.实际测量:分不同角度测量自己手中的长方体的长、宽、高的.长度

  (测量数据应该不同)

  教师强调:长方体的长、宽、高的位置不是固定不变的.一般情况下把底面中较长的一条棱叫做长,较短的一条棱叫做宽,垂直于底面的棱叫做高.

  三、全课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长方体有什么特征?什么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还有什么问题吗?

  四、随堂练习.

  1.说说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的.

  2.填表.

  3.判断对错,并说明为什么.

  (1)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的物体形状都是长方体.

  (2)在长方体中,不是相对的棱长度都不相等.

  (3)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和8个顶点.

  (4)长方体相对面的大小、形状都相等.

  五、布置作业 .

  1.看图说出下面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2.说出下图表示的物体是什么形状,并且说明:

  (1)它的上面是什么形,长和宽各是多少?

  (2)它的右侧面是什么形,长和宽各是多少?

  (3)它的前面是什么形,长和宽各是多少?

  (4)它的下面和后面是什么形,长和宽各是多少?

  六、板书设计

  (略)

【学问藏在书本里作文600字】相关文章:

笔记本里的秘密作文450字07-03

藏在时光里的爱作文 藏在时光里的爱高中作文06-08

学问作文300字08-07

学问作文400字02-20

学问作文500字08-29

学问作文600字07-21

藏在心里的事作文03-13

藏在心底的事作文03-09

藏在我心里的事作文03-08